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34]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16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18]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13]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166]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14]

  •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105]

  • 你今生的22个灵魂课题[184]

  • 一个人走上坡路的迹象:藏[157]

  • 秋天可以耕种什么?种福田![14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愍[155]

  • “道场”略考——以佛教典籍为[11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佛教中的孝道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032   时间:2022-2-17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2月17日    佛学研究网

        佛教里认为孝道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的孝,一种是出世间的孝。佛教也一直大力提倡孝道,佛经当中就记载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有关孝道的故事。
       
        地藏王菩萨救母

        地藏王菩萨在过去生中行菩萨道时,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法中,身为婆罗门女,因母信邪,不敬三宝,堕在恶道,而思挽救,遂“卖家宅,广求香花,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承佛慈力加被,知亡母堕在无间地狱受苦,即“为母亲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如来塔寺”,不但亡母得脱地狱之苦,连当时在无间地狱中,所有罪苦众生,同时俱得超生。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又于无量阿僧祇劫前,有一生,地藏王菩萨在清净莲花目如来像法中修行,名叫光目,秉性孝顺,为救亡母堕落恶道及短命之报,于佛像前发弘誓愿:“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

        释迦牟尼佛报答亲恩

        佛陀成佛以后,先度他的父亲净饭王,由于他唯恐父王对佛法不信仰,便派优婆离尊者到王宫,腾身虚空,显现种种神通;天龙八部示现种种庄严供养,以折服人间因王富贵之俗念,使净饭王安心皈依三宝。佛陀又以般若圣智,阐明世间苦、空、无常的至理。最后劝导父王和一切释姓王族,均修行净土法门,深信切愿,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一次法会,净饭王以下立时得法眼净,并且证果位者甚多。

        佛陀为报答母亲恩,上升到忉利天宫,为摩耶夫人宣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共九十日,佛门中也把此经称为佛教中的孝经。

        目犍连尊者孝亲报恩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目犍连得到神通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用天眼观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犍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用神力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犍连无奈,请求佛陀帮助救拔母亲。佛陀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救不了,要靠十方僧众的力量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僧众的力量,救出你的母亲。”目犍连依佛陀所授,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陀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时,佛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念佛孝亲

        一般我们诵经圆满,都会念一段回向文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其中的四恩指的就是:一、父母养育恩;二、师长教导恩;三、国主水土恩;四、众生护助恩。在四恩中亦以父母恩为首位。报恩,尤其是报父母恩的思想,不但是佛教修行的重要精神,更是中国文化优良的传统。

        念佛乃诸法之要,孝养为百行之先;孝心即是佛心,孝行无非佛行,欲得道同诸佛,先须孝养双亲。因此行孝是最基本的念佛,念佛是最好的行孝,念佛与孝顺就顺理成章地融为一体。

        佛教认为,人身是道器,只有修行五戒十善才能感得,它是六道升沉的枢纽,由凡入圣的转捩。依于人身,修四谛、十二因缘以及四摄、六度等善行即可趣入圣流;造杀、盗、淫、妄等恶业,破戒犯斋就会堕落三恶道。所以佛陀曾告诉弟子们,得人身者如掌上土,而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明白地指出人身的难得与可贵。父母是我们形体生命之本,是我们感得人身的增上缘,所以我们得到人身,应当感念父母的恩德。

        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 还要做到敬奉师长及所有的长辈,真正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略述佛教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影响[187]

  • 佛教不赞叹没有智慧的“老实人”[327]

  • 争还是不争,佛教是如何看待“争取”的[324]

  • 佛教讲众生平等,取名为何却“论资排辈”?[354]

  • 佛教“大千世界”有多大?一键打开佛教世界观[315]

  • 《封神》里的“魔”,佛教中有吗?[331]

  • “劫”到底是什么?究竟能否躲得过[527]

  • 佛教涅槃的含义[682]

  • 佛教中的端午遗俗[643]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十二星座在中国的传播[598]

  • 佛教八苦与佛教生死观浅析[771]

  • 佛教的忏悔观[1306]

  • 中国佛教中的虎文化[956]

  • 师父们的日常服饰,你了解吗[825]

  • 从佛教的“三观”看生态智慧[841]

  • 这些源自佛教的成语,透露出生活的智慧[816]

  • 详解佛教《四威仪》偈语[772]

  • 植树节|佛教与树,原来有这样的因缘[911]

  • 癸卯兔年,一起了解兔和佛教故事[865]

  • 佛教用香的常见形态[109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