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33]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23]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13]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70]

  • 做人,不能太飘[114]

  • 禅门公案:从心流出[106]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187]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74]

  • 学会哄自己开心[152]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72]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71]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93]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3思想哲学 >> [专题]d3思想哲学 >> 正文


    聪明人守拙的“三层境界”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746   时间:2022-2-1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2月16日  佛学研究网

        《菜根谭》有言:“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这世间,人心难测,善恶难分,为了避免争执、远离祸端,聪明人都懂得放低姿态,收敛锋芒。

        守拙,有三层境界:不争对错,不乱分寸,不露锋芒。

        1 不争对错,公道自在人心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时的对错并不能证明什么,公道自在人心,时间长了,真相自会显现,有理的人不必争,无理的人争也无用。

        东汉时期,有个叫刘宽的人。有一次,他乘着牛车出去踏青游玩,尽兴而归。

        可路上,突然出现一个农夫,将他的车子拦住,说刘宽偷了自家的牛,还骂骂咧咧地说:“亏你还是个读书人,竟做出如此偷盗的行径。”

        刘宽也不与其争辩,默默下车走回了家。

        过了几天,那农夫牵着牛找到了刘宽的家中,将牛又还给了刘宽,还深表歉意。

        原来,那天农夫在山坡上放牛,牛自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此时刘宽刚好路过,而两头牛又极为相似,农夫便认为是刘宽偷了自己的牛。

        可没过几天,牛又自己跑回了家,农夫这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刘宽。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曾说:“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

        刘宽的宽宏大度天下闻名,世人都称颂他有长者之风,两朝为官,都深得皇帝的宠信,官至三公,还被封为逯乡侯。

        而生活中的人,往往都不懂得“不争”的道理,常常因为一件小事的对错,与亲人朋友争的脸红脖子粗,既伤了彼此长久培养的情分,又显得自己素质低下。

        而那些平日里不争的人,心中自有一番盘算,他们懂得,争了对错,自己一无所得,只会相互损耗,彼此伤害。

        不争,不是怯懦,而是窥破俗世的胸襟。

        不争,不是软弱,而是看透世事的豁达。

        2 不乱分寸,方能远离祸端

        《资治通鉴》曾记载:“分寸之间,万世之祸。”

        做人要掌握好分寸,一时得意忘形,就有可能给自己带来祸端。

        北魏时期,有个司徒叫崔浩,自恃才学谋略高人一筹,深得皇帝拓跋熹的宠信,在朝中长期独揽大权。

        一次,皇帝委派他撰写北魏的国史,并要求他要根据事实编录国史。

        闵湛、郗标是北魏的著作史令,二人性情乖巧,奸佞,可崔浩却十分信任他们。

        二人建议崔浩将所著的《国史》刻在石碑上,来彰显崔浩的才能。

        而崔浩却鬼迷心窍,采纳了二人的建议,将自己所著的《国史》刻在了石碑上,还将石碑立在国都郊外神坛的东侧,将先祖的每一件事迹都写得清清楚楚。

        过往的鲜卑人看到,非常愤怒,纷纷向皇帝告状,说崔浩大肆张扬祖先的过错和污点,惹得皇帝大怒,派人查处崔浩的罪过。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高情商就是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崔浩半辈子,都是北魏谋略的代表,按照崔浩建议的行动,大都达到了预计的目标,凡是未采用崔浩建议的,大都以失利告终。

        然而崔浩却因一时失了分寸,招致祸端,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不知分寸是人生的大灾难,与亲人乱了分寸,会使家庭失和;与同事乱了分寸,会使工作举步维艰;与社会乱了分寸,则会毁掉自己。

        做人要懂得分寸,有些人一辈子顺风顺水,并不是因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做出了多大的业绩,而是懂得洞察人心,该进则进,该退则退。

        唯有掌握好了分寸感,才能掌握得了自己的命运。

        3 不露锋芒,才能成为赢家

        李康《命运论》有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

        真正有智慧的人,从不将真正的实力轻易展现与众,而是不露锋芒,韬光养晦,坐等时机的到来。

        东汉末年,群雄四起,曹操实力强大,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刘备虽贵为皇叔,却实力薄弱,为防被谋害,只得在后园种菜,暂避锋芒。

        一日,刘备正在浇水,曹操派人请刘备入府一会。

        酒至半酣,天空突然降起大雨,曹操谈起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天下英雄,询问刘备,认为当今天下的英雄都有谁?

        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模样,说了几位,都被曹操否决了。

        曹操又想试探刘备的内心想法,说道:“能称为英雄的人,应胸怀大志,腹有良谋,包藏宇宙的胸怀,俯瞰天下的气魄。”

        刘备问:“那谁能当英雄呢?”

        曹操答道:“天下的英雄,如今就你我两个!”

        刘备吃了一惊,手中的筷子不小心掉在了地上,恰巧雷声大作,刘备声称是被雷声吓到,才掉了筷子。

        经此一事,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胆小如鼠的庸人,便不再将他放在心上。

        刘备岂非庸人,不过是暂将锋芒隐蔽,得以保命罢了。

        沈括在《梦笔杂谈》中有言:“有将干器,不露锋芒。”

        聪明人应像锋利的剑一样,将利刃封存在剑鞘之下,将锋芒隐藏在暗处。

        做人,不可招摇过市,将全部的才能展露于众,从而招惹他人的嫉妒,招来明枪暗箭的打击,使自己前进的道路充满沟壑。

        人活一世,无论有多大的能耐,都不可锋芒毕露,要学会低调,懂得守拙,韬光养晦,方能笑到最后,成为人生的大赢家。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家庭和睦的根源:摆正位置[186]

  • ​说话的最高境界[309]

  • 遇事向内找,是一个人极高的境界[494]

  • 生命的最高境界,那么,境界究竟为何物?[713]

  • 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佛菩萨的境界——道宣律师朝礼五台[741]

  • 生命的最高境界![756]

  • 修行九重境界,看看修到哪[1121]

  • 没有这四样,善良就是傻[732]

  • 开悟前“我在活着”,开悟后“我看着我在活着”[876]

  • 大处难处看境界,小处细处看修养[687]

  • 相处的三种境界:向上社交、向下兼容、向内安放[863]

  • 最高境界的思维,叫“灰度思维”![761]

  • 喝茶最好的境界:和、静、怡、真[1118]

  • 分寸,是人生的关键[657]

  • 禅意思维的九个境界[928]

  •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这一个字![927]

  • 沉默是一种修行,无言是一种境界[1282]

  • 心随物转,何能格物?[1418]

  •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1334]

  • 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165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