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34]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16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21]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13]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167]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14]

  •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105]

  • 你今生的22个灵魂课题[185]

  • 一个人走上坡路的迹象:藏[158]

  • 秋天可以耕种什么?种福田![14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愍[155]

  • “道场”略考——以佛教典籍为[11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大年初六:家有六样,既富且旺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700   时间:2022-2-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2月6日  佛学研究网

        家,不仅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

        只要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一个家庭,想要把日子过得富裕、兴旺,一定离不开这六样。

        1 家风之正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要想培育出有出息的孩子,良好的家风必不可少。

        所谓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

        良好家风重在传承,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

        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孩子也会勤学苦读。

        一个好逸恶劳的家庭,孩子也会不求上进。

        唐宋八大家,苏门三学士。

        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而这得益于良好的家风。

        苏洵在做了父亲后,以身作则,勤读诗书。

        苏母则从小就教育苏轼和苏辙要孝慈仁爱,不贪外财。

        千百年来,眉山苏氏后裔秉承“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世代相传,宗族兴旺。

        一个人成功的源泉,在于家训端正;一个家庭兴旺的根本,在于家风纯正。

        2 勤俭之风

        勤以开源,俭以节流。

        勤劳决定了一个家庭能否兴盛,节俭决定了一个家庭能否长久。

        曾国藩十分清楚““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的道理。

        他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息,未有不败。”

        曾国藩在京为官时,见到的世家子弟都一味的挥霍无度。

        因此,他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来京居住,不愿让他们沾染这种奢侈腐化的风气。

        后来仕途顺遂,官越做越大,他也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

        他在写给次子曾纪鸿的家信中说:“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习惯懒惰。”

        对于女儿,曾国藩的要求也同样严格。

        他在家书中他告诚几个女儿:“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过于绚烂。”

        《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曾家也有八字家训:猪、蔬、鱼、书,早、扫、考、宝。

        即养猪、种菜、喂鱼、读书,这四件居家之事;以及早起、打扫、祭祀、睦邻,这四种治家之道。

        要想身体力行地做到这八个字,就必须保持勤劳、节俭。

        曾家世代以此为训,培养了良好的家风,也造就了曾家几百年来的辉煌。

        3 仁善之德

        一个家庭能不能兴旺,就要看有没有仁善之德。

        心怀善念、与人为善,时刻不忘仁善二字。

        才能走好自己路,过好自己的日子,让家庭的运道蒸蒸日上。

        《周易》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经常积德行善的人家,必定有很多福报;经常做恶事的人家,必定会招来很多灾祸。

        俗话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厚德载物,仁善兴家。

        父母给孩子留下再多的存款,再多的房车;都不及通过言传身教,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善良的种子。

        4 包容之心

        《礼记》中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一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拧成一股绳,奔着好日子一起努力,再苦再难也能发家。

        很多人羡慕钱钟书和杨绛的婚姻生活,羡慕这个家庭的氛围。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羡慕他们始终相互包容、体谅。

        杨绛曾在散文集《我们仨》中写道: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们相伴相助,碰到困难一起承担,困难也就不复困难;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一家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勺子碰锅沿,难免会有磕磕绊绊。

        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包容,自然亲密无间,一团和气。

        5 孝悌之爱

        孝,是孝顺父母长辈;悌,是团结兄弟姐妹。

        改变家族的命运,是从孝顺父母、团结兄弟开始的。

        《孝经》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悌之家,其爱、其诚可以通达于神明,光照于天下。

        无论去到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无论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礼记》中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父母子女感情深厚,兄弟姐妹相处和睦,夫妻之间同心同德。

        这样的家庭,必定是一个幸福、兴旺的家庭。

        中国名门家训之一的《孝睦房训辞》,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休存猜忌之心,休方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父子兄弟守望相助,大家族和睦了,一个个小家庭才更兴旺。

        6 书香之气

        人是最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每天下班除了打麻将就是看电影、玩游戏,那么很难会教出优秀的孩子,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虽然说每个家庭的条件不同,这种书香气不是每个家庭都有,但是任何一个家庭无论怎样简陋都可以营造出一种追求上进的氛围。

        比如,在孩子放学回家的时候,家长不是麻将、游戏,而是在孩子学习做作业的时候,自己看看书,学习一些工作中的专业知识。

        当一个家庭每天都弥漫着一种上进的气息,自然会让孩子喜欢上学习,更加上进,那么这样的家庭中,会一代更比一代强。

        家庭能够兴旺发达,必然需要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氛围。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旺自己的3种方式[546]

  • 疫情当下,最好的活法,就1个字![837]

  • 一时吃亏,一世富贵![1568]

  • “家的意义”之对话与建议:面对疫情,如何理解当下的状况与调整情绪状况?[1456]

  • “千金良方”,扭转生死[1902]

  • 笑看风云淡,坐看云起时[2843]

  • 人生,有两种法会使人贫贱,也有两种法会使人富贵[1718]

  • 真正拖垮你的三种内耗[1948]

  • 10句古人名言,把婚姻、家庭和人性讲透了![2193]

  • 曾国藩:一辈子不要瞎忙,首先做对这四件事[2440]

  • 佛化家庭的生活[1982]

  • 佛教如何过端午节?[2670]

  • 你的家庭就是净土,就是你的寂静处![2205]

  • 居士如何处理信仰与家庭事业的关系?[2997]

  • 在家居士,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2467]

  • 如何过一个真正吉祥的春节!高僧一五一十的告诉你[2126]

  • 佛陀从家庭生活中悟到了什么?[2493]

  • 你知道佛教的四大吉花吗?[2272]

  • 一辈子不要瞎忙,首先要做对这四件事[2275]

  • 佛弟子,不应以学佛为借口,逃避家庭和社会责任[209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