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05]

  • 太虚大师: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佛[104]

  • 时间看人品,小事见人心![121]

  • 福报从哪里来?高僧们这样回答[119]

  • 人生如水,修行为境![123]

  • 深种善根,用心经营[144]

  • 从虚云老和尚的“持戒”日常,[106]

  • 阿罗汉内心的境界[12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4)[179]

  • 找寻年轻人“挤爆”寺院的答案[155]

  • “生性凉薄”的人,请深交一辈[137]

  • 中国人8大忌讳:​大喜易[11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特殊意义
     
    [ 作者: 洪修平   来自:网络   已阅:2034   时间:2022-1-29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1月29日    佛学研究网

        佛教自汉代传 入中国后,很快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并与儒、道并列。跻身于中国文化的主干之一。隋唐时出现三教鼎立的局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或三大主干。关于三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不同作用,人们常“儒以治世、道以治身、佛以治心”来概括,这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儒佛道三教的不同特点及其实际影响。

      当然,从总体上看,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并不总是与儒、道完全等同,特别是与儒学相比,儒学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逐渐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以来,就一直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主导的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与基础,自宋明理学被定于一尊以后,儒学更是获得了与佛、道不一样的地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上千年的递嬗演变中,最终形成的是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这样一种“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

      但这丝毫不影响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佛学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如果没有佛学的滋润就不可能有宋明理学的出现。同样,如果没有佛教的艺术,中国的艺术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随着佛教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不了解中国佛教,就不能很好地了解汉代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其实,不了解中国佛教,也无法全面地了解整个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无法真正把握中国文化的特点与精神。特别是入宋以后,中国佛教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至于说到佛教在“三教”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何特别的意义,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看,我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是,佛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生的特殊态度。其中有两个方面:一是以三世轮回、超越生死的眼光来看待人的生死。二是从缘起性空、万法无常的观点来看待现实的宇宙人生。这不仅对佛教信徒,而且对非佛教信徒来说,亦有重要的意义。与儒、道相比,这也体现了佛教的独特价值。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是其最根本的特点。外来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之所以能够赶超中土原有的诸子百家学说而最终与儒、道并列为三,其重要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它有一套独特的人生哲学。与儒道相比,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和道家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都把对人及人生问题的探索限定在现世,未能以超越生死的眼光来审视整个人生,且对现实人生的进退现象之必然性缺乏有力的说明,而佛教则对人的“生从何来,死向何处”以及对现实的生老病死等问题作了富有特色的探索和说明,使为善去恶的要求更具有威慑性,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思想对人的生死问题关注或解决不够的缺憾。佛教的缘起性空、万法无常的观点也能帮助人克服对名利物质的贪欲,保持清净的本心。

      从历史上看,佛教与儒道在中国文化中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于现实的人生而言,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需要的不能充分满足又是经常性的;人生的道路也是曲折而复杂的,而这种曲折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又是自己难以掌控的。儒家所提倡的积极人世有为有时会在现实中遇到挫折,那么道家和道教提倡的随顺自然就可以成为调控心境的重要手段,而佛教的万法虚幻和解脱理想又可以帮助人以出世的心态来超然处世,使人不至于过分沉溺于世俗的物欲而不能自拔,不至于为此生此世的不如意而过分地烦恼。儒佛道三教曾以不同的人生哲学在历史上对中国人的心理调控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在物质财富和人的物欲同步迅速增长的当今之世,佛教在净化人的心灵等方面应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十二星座在中国的传播[31]

  • 佛教八苦与佛教生死观浅析[199]

  • 佛教的忏悔观[275]

  • 中国佛教中的虎文化[293]

  • 师父们的日常服饰,你了解吗[273]

  • 从佛教的“三观”看生态智慧[390]

  • 这些源自佛教的成语,透露出生活的智慧[461]

  • 详解佛教《四威仪》偈语[428]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451]

  • 植树节|佛教与树,原来有这样的因缘[565]

  • 癸卯兔年,一起了解兔和佛教故事[588]

  • 佛教用香的常见形态[783]

  • 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721]

  • 清初诸帝对佛教的推崇[936]

  • 因明学在佛教教育及社会学科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784]

  • 明代居士对佛教的研究[1058]

  • 佛教中的神秘数字108,蕴藏着什么秘密?[931]

  •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总结的十二法则[761]

  •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的六层意义[763]

  • 禅在精神生活上的意义[97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