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祝您夏安[133]

  • 从佛教心理学看汉字中的智慧[103]

  • 芒种:心是一亩田,苦乐自己种[152]

  • 沟通,是解决问题最高明的办法[104]

  • 疗愈自己的6种方式,迷茫时看一[113]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49]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38]

  • 这是禅师,为你洒下的一片月光[111]

  • 清茶饮语[127]

  • 《心经》与宋代文人创作[127]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32]

  • 对松悟禅[148]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5000多字的《金刚经》,为什么反复解释这2个字?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832   时间:2022-1-2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1月26日  佛学研究网

       

        整部《金刚经》有5000多个字,作为众经之首,确实让人敬畏,但同时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但仔细读来,你会发现,这5000多个字,其实是一直在解释同一个内容,这个内容就是“着相”这2个字。

        为什么《金刚经》要花这么多篇幅来解释这“着相”这2个字呢?因为“着相”这2个字太重要了,你能不能有所觉悟就看你能否理解好“着相”了。

        人因着相而成众生,众生因不再着相而悟如来境。所谓的觉悟最关键的就是不再着相。

        因不再着相而瞬间觉悟的人也有很多,禅宗讲究顿悟就是这个道理,并非只是个例,我们不能理解,只是因为我们境界没到而已。

        很多学佛的人,满口佛言佛语,一身佛气,但真正悟及无相的却没几个,这也就是人们轻视学佛之人的原因之一吧!

       

        因此学习《金刚经》,我个人认为必须要做到两点方能有所得(真不需要有所得的人也不需要学了):

        一是立愿,没有发愿力的人是读不懂此经的,因为发愿力才可以摆脱俗事的干扰。

        二是放下,没有放下,什么都想要也是学不好此经的。

        金刚经最终的目的是让人不再着相,所以我们学《金刚经》就是要学着如何不再着相。就这么简单。

        所以在《金刚经》中,佛对须菩提说“何以故?须誓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强调的就是不让须菩提”着相“的道理。翻译过来就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菩萨。

       

        菩萨虽有发无上觉悟与普度众生之心,但不能着相。

        若着有相,以为有就是有,无就是无,就有所着落了,就不符合佛的教导,不能觉悟,也就不是菩萨了。

        为什么佛要把有相说成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呢?因为我相是我,人相是你,众生相是他,寿者相是时间。

        我你、他是有相分别,时间是有相变化。有相即分别相与变化相,即我、你、他及其变化。

        因此佛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讲全了有相。如果有了四相,就是着有相;一量着了有相,也就出不了四相。

        我们在看其他的译本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被译为“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

        说明这个相,是心中相。想,即心生相。生心而想,因而生相。但心生相之后,可着其相,也可不着其相。

        因此所谓不着有相,就是不要以自己心中所想为是。

        这就是说:菩萨与众生相同之处,就在于菩萨与众生都心有所想;而菩萨与众生不同之处,就在于菩萨不以心中所想为是,而众生却以心中所想为是。

        因此如果菩萨也以心中所想为是,菩萨就是众生,他就不是菩萨了。

        佛在此,是说菩萨所应有之觉悟:并提醒须菩提:你若着相,就不是菩萨了。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237]

  • 金刚经:一生修行,八颗心前行[365]

  • 千万记住,不要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气[425]

  • 痛苦和情绪都是“想出来的”[442]

  • 成年人的放下:一半是理解,一半是算了[903]

  • 一个人真正走向强大,要经历三次放下[571]

  • 随缘就是家乡,放下就是道场[688]

  • 人生如茶,放下即是拥有[442]

  • 当你放下后,所有的奇迹都会发生![645]

  • 只有放下,才能做回自己找回自己[823]

  • 不识相!这三个字说到根儿上了[772]

  • 南怀瑾:《金刚经》里的三大智慧,让你人生通达[926]

  • 佛家看得开,儒家拿得起,道家放得下[897]

  • 把你翘起的腿放下[775]

  • 一个和尚的山居感悟:特殊时期,不妨放下一些东西[845]

  • 人生那么苦,全因看不清,放不下,舍不得[1265]

  • 师父给你三个忠告:轮回的世界里,不要跟人抢道具![1259]

  • 坐禅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1127]

  • 放下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是断联,而是做到“三不”[1041]

  • 当问题解决不了时,不如先放下,宇宙自然会给你答案![112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