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6日 佛学研究网
一提到“因果”二字,一些人往往会认为“因果”是宗教性的,宿命论的,甚至封建迷信的。另一些人认为,佛教讲四大皆空,诸法皆空,“因果”是来吓唬人的。
所以,大多数人对于“因果”生不起敬畏之心,不知善恶终有报,为所欲为,造无量恶业。待到自食其果,才后悔莫及。
首先,“因果”无处不在
作为一个佛教的专有名字,“因果”是佛教世界观中对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诠释。但“因果”绝非是宗教性质的。相反,因果是普遍性的。
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因”是指“因”和“缘”。以种子为根本的因,促成种子发芽、生长结果的因素,如土壤,空气,温度,湿度,虫子,雨水等等,这些但凡一切与种子发生关系,使之发生性质变化的因素都是种子的“缘”。“因”与众“缘”和合后所产生的果实来作为对“因”和“缘”的回报,这就是“果”。因此,“因果”又叫“因缘果报”。
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的状态描述而已。所以,不管我们信佛与否,“因果”就在这里,任何人都需要面对。这就是一个“因果”的世界。
其次,“因果”不是宿命论,更不封建迷信
宿命论主张一切事物的发展早已成定局,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而佛教讲”因果”,恰恰是为了帮助人们了解事物发展的运行规律,从而改变自身的命运。
我们如果想得到一个怎样的果”,就要先具备一个相应的“因”以及促成“因”变为“果”的一切条件因素。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预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真正学佛的人,不会去执着自己前世是谁。也不会卜算自己的将来会怎么样。因为,现在所受用的一切果报,都是自己亲手种下的因。而当下我们对于一切境界的取舍抉择造作,都将决定着自己未来的果。
这样,我们就可以保持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的各种困境。相信自己的命运是靠自己来改造。明白诸恶莫作便是断恶因,“众善奉行“便是修善因,“自净其意”便是悟道因。
第三,“因”与“果”不是相等的
人们总说: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今天拍死一只蚊子,大不了自己将来做蚊子被拍死,一命抵一命。
可实际上,“因"“果”不是同等的。若是同等的,那么种一斤的种子,辛勤忙一年后只能收一斤的粮食,农民伯伯岂不是得饿死了。
俗话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这便是对“因果”不同等性的描述。因与果的不平等性是错综复杂的,非佛不能究竟明了。
所以《地藏经》讲:南阎浮提行恶众生,业感如是。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
面对“因果”,我们应当生起敬畏之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第四,因与果不是同时的
有些人总是埋怨:自己明明一直在做善事,为何却没有好报?他人为非作歹却好运连连?难道真是好人没好报,坏人活千年?
很多初学佛的人,乐于布施,意在舍一得万报”。想马上获取丰厚的回报。殊不知,因果不是同时的。
现在我们所受的一切苦乐果报,必定是曾经种下的因。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善恶业,只能为将来播种。
设想一下,我们刚刚播到地里的种子,还没有发芽,我们就要收获果实,这是绝不可能的。在我们新种的种子没有成熟的这段时间里,所享用的一切果子必定都是我们曾经播种并已经成熟了的果子。所以,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不要为眼前不公平的现象而使我们退失道心。要深信因果,接受现实,积极面对。
第五,“因果”以诸法的空性而立
常言道:诸法皆空,因果不空。初学佛的人便会因这句话产生疑问:因果也属于诸法范畴啊?为何说诸法是性空的,却又说因果不空呢?前后句不是正好矛盾吗?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因果的“不空”,不是指因果“没有性空”,而是说因果“不断灭空”,有“不昧因果”的含义。因果,即是因缘果报,是一切万法发展状态的描述,即是"缘起性空"。改为“诸法皆空,因果不昧”,大家就好理解了。
“诸法皆空,因果不空”,前一个“皆空”是指因果万法是非实有存在,从“性空”的角度说。后一个“不空”是指因果万法是众缘和合,从“缘起”的角度来说。
是说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众缘和合的,其性质本空,无有自性,并非实有存在。也正因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状态是空无自性的,是缘起的,便以“因、缘、果、报”的众缘和合过程,来表现事物“性空而缘起”的特性。
所以,学佛人不应堕空见,拔无因果。也不可执着于有见,认为万法实有存在。应明了一切假有如幻的事物都以因果来呈现,应不昧因果,不落空有两边。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