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3日 佛学研究网
什么是禅? 佛日:不可说,不可说。
大通禅师说:禅! 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羚羊挂角无处寻,一任东风满太虚。
已故的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说:禅是一面镜,它可以照亮人的心境;禅是一盏灯,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
在禅宗几千年的历史中,无数彻悟而睿智的禅师用充满哲理的故事点化了世人,留下的一桩桩公案、一句句偈语、一首首禅诗,如同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泓沁心的溪水,让我们在尘世的喧嚣中洗涤心灵的尘埃。发现生命的意义,在古老而精辟的禅思中咀嚼人生百味。
作家林清玄曾经说过:“想要开始不平凡的自性,唯有从平常的禅心入手。”禅学是一门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特别是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禅的确能在我们的内心世界洒下清凉的甘露。
禅不是通过理性的思维和观念上的接纳就能领会的,它必须通过生活中的体验,把感情和理智融合起来,让行动和思想达到一致,从虚幻、贪念和成见中解脱出来;禅宗的思想也不是理性的文字和概念能够传递的,光用语言文字来讨论禅是不可行的,正所谓“言语道断”。中国的禅宗留下了很多公案,这些故事也多半不能用逻辑来理解,“参禅悟道”才是习修的方法,就好像睁开自己的眼睛才能看到真实的景致。
一个心如明镜的人,镜前的万物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而一旦用心去思量、祈愿、攀缘,那么这面明镜就会蒙上尘土,就会看不见万物的形象。因此,禅的目的就是擦掉我们心灵上的灰尘,扭转我们这些现代人生活意志委靡的趋势,改善我们的生活。正如一位禅师所说:“禅是对生命完整意蕴的领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对禅宗了解得并不是很清楚,禅宗甚至被人称为虚无主义,是对现实人生的否定,这种大智慧并没有被人们所认识。禅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深刻的理解,禅宗认为:“所有的烦恼与冲突都是源于对万物的分别和执著。而事实上万物是统一的、连续的。觉悟就是了悟万物为一体,是实现自我,也是领悟到万物独存。领悟到‘一即一切’。” 中国的佛教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属于大乘佛教的范围,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在公元520年左右从锡兰来到中国,那时候的大乘佛教已经在中国传播得非常广泛,一部分僧人一味重视对佛教教理的研究,而达摩强调的则是禅修和直悟,因此禅宗提倡的是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慧能是中土禅宗的第六代祖师,在佛法上修行甚高,他的经历和言论被弟子们辑录成册,成为禅宗的经典。他认为人世间的一切智慧,都在于心灵的顿悟。你所得的智慧,不是外在的事和人影响的结果,而是你自身的顿悟。正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我们学习佛法,感悟禅宗,最终是为了修身养性,让心灵于闹世中得到一份宁静。所以,必须从日常的生活中去感悟,离开了日常生活,“禅”字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如慧能大师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怜如求兔角。” 离开了生活去求禅问佛,无异于缘木求鱼。慧能禅师的那首著名的偈子,已经告诉了我们: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也许,“尘埃”只在我们心中,用禅的智慧去清扫,自会得到一片宁静天地。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