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09]

  • 太虚大师: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佛[107]

  • 时间看人品,小事见人心![123]

  • 福报从哪里来?高僧们这样回答[121]

  • 直线做事,曲线做人,读懂受益[102]

  • 人生如水,修行为境![125]

  • 深种善根,用心经营[145]

  • 从虚云老和尚的“持戒”日常,[108]

  • 阿罗汉内心的境界[128]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4)[179]

  • 找寻年轻人“挤爆”寺院的答案[155]

  • “生性凉薄”的人,请深交一辈[137]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善人、修行人、明白人,佛弟子的三重人格,你具备几重?
     
    [ 作者: 周叔迦   来自:网络   已阅:1592   时间:2021-12-2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12月2日  佛学研究网

        太虚大师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就是说,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到令人们仰望并照着去做,这个人只有佛陀了,佛陀是德学上的圣人;我们要想达到佛陀的行操,必须完成自己的人格。只有自己的人格完成了,才会具足福慧资粮,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作为佛弟子,是否有标准的人格呢?对此,著名佛教文化学者周叔迦先生总结了三重,即”善人“”修行人“”明白人“,并以三字诀进行点悟,指导我们该怎样去完成这三重人格。

        文/周叔迦

        如何是佛教徒的标准人格呢?太简了不足以表示佛教徒博大的精神,太繁了在实行上难以兼顾。所以鄙人综集许多经论建立了佛教徒的三重人格。

        世间上其他宗教家、社会事业家、哲学家、政治家各各就他的事业不同都只需要一重人格,便可以立足于社会。佛教徒既然负有最伟大的使命,人格也必须较其他的人物为难及。

        第一重佛教徒的人格便是“善人”

        善的标准及范围固须要详细规定的。但是简单说,便是一切世间所公认的善。因为善恶是有公理的,而不是一人一教所能指定的。不是善人,便是恶人。

        佛教徒在社会能作一个恶人吗?所以佛教徒在作一件事,说一句话之先,必须要审查审查,我这事若是作了,这话若是说了,社会上对于我是有好的批评呢?还是有不好的批评?假使有好的批评,便可作可说;若是有不好的批评便不应当作,不应当说。

        佛教徒不应当求名求利。但是因为自己作错了一件事,说错了一句话,使世间人看轻了自己,看轻了佛教徒,也就看轻了佛法,这便是以身谤法。这是佛教徒所不应当做的。

        第二重佛教徒的人格便是“修行人”

        任何人在社会上不能作恶人,所以只是善人一重不能便认为是佛教徒,也不足以表示佛教的全部精神。所以必须更加上是修行人。

        这有两种意义。第一便是尚有一般世间所认为善而佛教认为不善,根据佛教的戒律来行持,杜恶防非。便是将善字更严格的进一层来努力。第二便是世间一般人所不作的而佛教认为必须作的,根据佛教的仪轨来行持,如念佛参禅、诵经拜忏等。假使佛教徒但只能作善人而不能作修行人,那不能成为佛教的忠实信徒的。

        第三重佛教徒的人格便是“明白人”

        任何宗教都有一种宗教的修养。那何以佛教的修养方法便是最纯正的呢?佛教徒负有指导社会,指导人生的使命。假使佛教徒不能是一个明白人,那自己尚在盲修瞎炼之中,如何能教化一切?佛教徒要做一个明白人,必须将佛教一切经典,各宗派的教义事迹,详细研究。

        所谓明白人便是凡世间一切人所不能解决与疑义,佛教徒都负有给他们解释的义务。无论出家在家的佛教徒必须将以上的三重人格具足了,方可以说是标准佛教徒。

        假使缺了任何一重,便有受人指摘的危险,便成以身谤法的罪过。大家一齐努力吧。

        这佛教徒的三重人格有相互联带关系。便是善字作不到,纵使修行和明白也枉然,也可以说那修行也绝非是真正修行,明白也不是真正明白。修行二字做不到,也绝不是真善和真明白。

        明白二字做不到,也绝不真善和修行,但是就进行的次第上说,是修行建立在善字上,明白建立在修行上。便是不善而先修行,那修行无有用,不修行而求明白,也不能真明白。

        这佛教徒的三重人格,必须有很详密的解释。现在为求建立根本的信念,对这三种人格建立“三字诀”。第一善人的诀是“孝”。孝便是大悲心的曙光。世间人说:“孝为百行先”。孔子有《孝经》。佛教说:“孝名为戒”。世间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字做起的。

        第二修行人的诀是“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在修行上唯须要笃信。一切修行成就都是由信字得到的。

        第三明白人的诀是“悟”。凡是由分别计较而得到的知识是“解”。这解不能是真明白。由心灵观照而得到的智慧是“悟”。悟方是真明白,解是有分别的枝末知见,悟是无分别的根本智慧。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灵魂,也需要不断保养[268]

  • 人,成于三悟,败于三忌[345]

  • 水的德行,人的修行[585]

  • 存善心好,还是行善好?[592]

  • 为自己打伞,才不会被雨淋湿[466]

  • 用慈悲和利他,成就一份正业[769]

  •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878]

  • 净慧长老:精神能源的保护与开发[1269]

  • 爱是大药王,快乐是治病的关键[1065]

  • 人不施恩,何来福报?人常行善,何来灾殃?[1928]

  • 禅宗与中国画:妙悟不在多言[2255]

  • “千金良方”,扭转生死[1675]

  • 最积德的四件事,哪怕做过一件,也会功德无量![1732]

  • 汤一介:痛定思痛论生死,细谈儒释道的生死观[2396]

  • 学习认错,能增上道德人格[1917]

  • 人无德,必自毁[2063]

  • 真正懂因果的人,从不占便宜[3852]

  • 佛教如何过端午节?[2415]

  • 什么是佛教“七觉支”[2746]

  • 为什么要多行善?因为每发一个善心,身心脉气都会开![201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