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47]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33]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28]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90]

  • 做人,不能太飘[126]

  • 原来随和,是一种能力[104]

  • 禅门公案:从心流出[118]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203]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81]

  • 学会哄自己开心[167]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85]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83]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身处低谷时,最能看懂人心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3440   时间:2021-11-8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11月8日  佛学研究网

        1 时间识人,落难知心

        杨绛先生曾说:“当你身处高位时,看到的都是浮华春梦,当你身处卑微,才有机会看到世态真相。”

        人繁荣富贵时,目之所及,皆为美好景象。

        人跌落低谷时,举步维艰,顿觉世间沧桑。

        在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陆焉识为完成继母的任务,便迎娶其侄女冯婉瑜。

        贤惠的冯婉瑜对陆焉识关怀备至,投其所好,当卖自己的祖传戒指,购置其最爱的手表。

        可惜,陆焉识从不领情,对冯婉瑜的付出视若无睹,漠不关心。

        后来,不愿被婚姻束缚手脚的陆焉识,决然出国留学。

        学成归来的陆焉识,意外因“反革命”罪名被判入狱,本想朋友伸张正义,为己解释。

        无奈众人听闻其被抓,忙撇清关系,纷纷指责污蔑,生怕被连累。

        唯独冯婉瑜不计前嫌,坚持每周探望陆焉识,眼见对方日渐消瘦,心疼不已。

        为给陆焉识补充营养,冯婉瑜拿出半个月工资,买回十几斤螃蟹,抠出一瓶蟹黄油,一路颠簸送至陆焉识手上。

        而为让陆焉识由死刑改为死缓,冯婉瑜贱卖祖房,换取现金,四处托人帮衬,方才办妥。

        此时,陆焉识才梦如初醒,情深似海的朋友只是过眼云烟,而曾饱受冷落的妻子才值得刻骨铭心。

        古人云:“患难识人,泥泞识马。”

        患难之际,岁月蹉跎,终会留下真情实意的知己,带走虚情假意的小人。

        摸不透人性时,时间辨真伪。

        看不清人心时,落魄最知心。

        《孟子》有云:“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人与人间的相处,全在真心实意。

        那些与你患难与共的人,从不贪图回报,而是一路相伴,熬过逆境的考验,温暖人心。

        2 低谷时,最能看清人心

        有人说:“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望着你。”

        困惑时,深渊不可久看,易陷绝望。

        低谷时,人心不可深视,只觉冷漠。

        电视剧《金粉世家》中,公子哥金燕西终日游手好闲,为人看似轻浮,却格外看重兄弟情义。

        有一回,金燕西听说朋友刘宝善因贪污被抓,不惜动用父亲国务总理的名声,四处求人帮忙,助其逃脱罪名。

        那时的金燕西不求回报,深信兄弟有难,定当鼎力相助,同甘共苦。

        没想到,父亲金钰意外去世,家族宛如冰山易倒,众人各奔东西。

        原本巴结金燕西的朋友们,得知金家没落,俨然一副“路顺众人扶,墙倒众人推”的姿态,对其避之不及。

        金燕西变得形单影只,身无分文,生活拮据,欲投奔挚友刘宝善,渡过难关。

        未曾想,刘宝善背信弃义,非但不安慰,反而满嘴戏谑,嘲讽失去靠山的金燕西毫无价值,不值得救助。

        金燕西才顿悟,人情如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史记》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与人间的关系,多的是因势利而群拥而至,亦因失利而如鸟兽散。

        《咏史》中记载:“寡笑友朋多,患难知友寡。”

        人生得意时,皆是朋友簇拥,多为荣誉而至;身处低处时,饱尝风雨,本希望有人能为己撑伞,却未曾想,无人可助,无人可依。

        不经一事,不懂一人。低谷时,才能看清人心。

        3 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关系

        中国有句古话:“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过于高估一段感情的关系,也易造成不增反减的状态。

        在潘长江的小品《什么是朋友》中,挥金如土的潘长江,从不吝啬旁人借钱,有求必应。

        这番举动招致妻子不满,提醒潘长江,以后有求于人时,未必会有人搭理。

        可潘长江不信,扬言手足之情,必定坚不可摧,大可假装破产,一试便知人情冷暖,还与妻子打赌,谁输谁低头认错。

        起初,潘长江满怀信心地给好朋友老钱打电话,原本对方态度挺和善,听到借款时,瞬间挂断电话。

        潘长江顿时觉得脸面挂不住,忙又向有过命之交的老孙说明情况。

        老孙质问:“我欠你钱么?”

        潘长江忙解释说:“没有,就是想借点钱。”

        说罢,老孙撂下一句“朋友间就别提钱,易伤感情”的话,再无下文。

        潘长江的心变得摇摆不定,只觉自打嘴巴。

        这时,恰逢徒弟小李上门道谢,又让潘长江燃起希望。

        小李得知对方破产后,怕给自己添麻烦,装作同情,却找借口溜走,更让人尴尬的是,不留情面地顺走礼品。

        此刻,潘长江难以置信,如雷轰击,蔫蔫地坐在沙发上。

        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曾以为人与人间的相处不过是将心比心,却高估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位置,只会大失所望。

        古语有云:“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富贵时,享尽高朋满座的喜悦;贫困时,饱受门可雀罗的落寞。

        《围炉夜路.第五七则》有言:“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胜于靠他人。”

        靠山山倒,靠人人老,靠来靠去,发现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别高估你和任何人的关系,那些你以为过命的兄弟,也许只是匆匆的过客。

        4 人在低谷时,不要打扰任何人

        微博上曾发起一话题:“最低谷的时光,你是怎么度过的?”

        有人回答:“听歌会哭,看手机会哭,看到家人会哭,但无论怎么难过,都不想打扰任何人,把自己关在房间,哭上2天,慢慢就好了。”

        《孟子》中说过:“自助者,人恒助之。”

        有些苦,有些痛,总要自愈才能走出困境,才能得人助力。

        就像白岩松说的:“一个人一生总有这样的时刻,你的内心早已兵荒马乱,天翻地覆,可在别人眼里,你只是比平时沉默了一点,没人觉得奇怪。这种战争,注定是单枪匹马。”

        道路虽险阻,又何必惊扰他人?

        无常的低谷,是对我们人生的磨炼,身旁空无一人时,唯有自渡。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远离你身边的“老实人”[95]

  • 人生最大的难题不是认清人心,而是认清自己[305]

  • 众生为镜,助我照见生命的无限可能[367]

  • 人字好写,人心难懂[325]

  • 2023:别爱太满,别睡太晚,别管太多[400]

  • 好的关系里,都有一个会说话的人[452]

  • 好人嘴硬,坏人嘴甜![494]

  • 禅学与生活和工作的关系[623]

  • 人际交往,四个万能法则,很实用[588]

  • 什么是沟通?[859]

  • 说话留德,做事留心,做人留路[621]

  • 时间比眼睛更会看人[686]

  • 太拿自己当回事,是一场灾难![681]

  • 趣谈:高僧的身边为啥总围着一群士大夫?[917]

  • 人与人之间最长久的关系:相互麻烦,彼此感恩[772]

  • 亲密关系中,最深层的洞见是你和自己的关系[745]

  • 人贵知恩,贵在感恩[732]

  • 记住这四句话,立即把自己带回真相![742]

  • 只有改善与自己的关系,才可能与别人建立起真正良好的关系[733]

  • 与亲人最好的关系是:相互麻烦,彼此感恩[87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