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06]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28]

  • 十问时间[113]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09]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29]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15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50]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43]

  • 胡适和他的禅宗史研究[122]

  • 30秒灭抑郁——用《心经》解读[162]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65]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96]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学禅的人,一定要走得干净利落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890   时间:2021-10-23   录入:wangwencui


    2021年10月23日  佛学研究网

        其实佛教就是把我们整个生命,都落实到最小的时间单位里,落实到每个当下一个个相续不断、迁流不息的念头上。净慧老和尚开示的时候讲,人的生死就在呼吸之间,念念之间。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现在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下面,我想谈谈我的出家因缘,它跟生死也有很大的关系。我在上学之前,五六岁左右有很长一段时间,总会想到自己很快就会死去,然后躺在棺材里面变成一堆白骨,我不见了。那种对于死亡的恐惧、忧心,在我心头萦绕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开始接触宗教。

        在接触佛教之前,我去过很多宗教场所,包括教堂、清真寺。但是直到后来遇到佛法,我觉得这个才是真正能够打动我的。

        小学阶段,我通过一个同学看到了佛教书籍,但是真正接触到出家人和寺院,是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们隔壁县城有座不大的寺院,里面住着一位老比丘尼法师,就是女性出家人,她是年轻时听一位长老尼讲《地藏经》后出家的。

        我最初亲近佛法,皈依的就是这位比丘尼老法师,她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令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初中一年级刚去亲近她的时候,她就跟我讲:“我们两个还很有缘呢,将来我走的时候你还能送送我。”

        我记得她说那个话的时候,身体还蛮好的。但是真的很奇怪,她走的时候我在读高中一年级,高中的学业都很重,本来我不太可能有时间去寺院的,但就赶上那一天是高三的会考,要占考场,所以给我们放假了,然后我就去寺院了。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亲历一个人的死去。让我最震撼的是,老法师很从容地安排她的生死。她说我要走了,你们要给我念佛助念。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她盘着腿,很多居士围在她身边助念。最后,我看着她呼吸落下去以后,头稍稍低了一下,走了。

        那个场景对我的震撼是非常大的,没有经历过的人可能难以想象。我发现佛法真的是太神奇了,一个人可以那么洒脱地走,完全不像我们世间看到的哭哭啼啼跟亲人告别的场景。所以,自那以后,佛法真实不虚,这种信仰一直萦绕在我心头,让我在后来有幸遇到我们老和尚。

        我此生最大的幸福就是遇到净慧老和尚,然后追随他出家。2004年,我读大四期间就想出家,老和尚说你要回去把书读完。所以,我是2005年春节真正回到寺院,也是这年出家的。从2006年开始,一直到老和尚2013年示寂,我有幸基本上都在老和尚身边。

        关于老和尚对于生死的看法,有很多具体的事例。比如说,老和尚不止一次跟我们讲:“学禅的人,一定要走得干净利落。”有时,老和尚会开玩笑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到时候你们就该讨厌我了。”我们说师父我们怎么会讨厌你呢?但是老和尚就说不行,修禅的人走的时候一定要干净利落,洒洒脱脱的。

        老和尚示寂的时候,佛教界都觉得很震惊。因为他一直都是为了佛法的弘传南北奔波的形象,大家从没想过他会突然倒下,包括我自己。我总是开玩笑讲,背靠大树好乘凉,也一直觉得老和尚是岿然不动的。

        因为接触过老和尚的人都知道,他在任何时候,腰都挺得非常直。他就是按照五祖弘忍大师说的“三业作佛事,四仪为道场”,非常注重行住坐卧的威仪,所以在任何场合,大家看到的都是他屹立不倒的形象。但老和尚走的时候,又是说走就走,真的是洒洒脱脱。

        就像圣严长老讲的,很多高僧在行谊上都有很多相通之处。老和尚也讲,他是受了虚云长老的影响。老和尚还说,他曾多次亲近当代大儒梁漱溟先生,发现梁先生的生活也是如此。我们知道,梁先生是个一丝不苟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在他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他说,我很负责地告诉大家,我上辈子是一个和尚,而且是一个禅宗寺院的和尚。

        我们老和尚就是受这些他亲近过的大德善知识的影响,生活、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有时,他出差了打电话回来,让我去方丈室取东西,说你到哪个柜子第几个抽屉的什么位置,拿什么东西,一定不会错的。他圆寂后,我们去清理他的屋子,一切都井井有条。

        师父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他真的是放手让我们去做事情。他说过好几次,我还在的时候,要看着你们做起来,有大事我还可以帮你们兜底,不要等我走了之后,你们还都不能做。我们看到社会上,很多老人放不下儿孙,什么事情都自己包办,结果等他走了之后,儿孙什么都做不了。我们老和尚不是这样。

        虽然很多人觉得老和尚走得很突然,但是他曾经住持过的寺院和道场,一切都还是井井有条的。在他的影响下树立起来的道风传统,比如说柏林禅寺的“宗风十要”,以及他建立起来的整个管理体制和规范,都留下来了。

        我印象很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老和尚一生当中都非常低调。很多人都知道,老和尚在河北办了《禅》杂志。在四祖寺,他跟我开玩笑说:“你知道吗,师父就是办杂志出身的。”因为刚刚恢复宗教政策的时候,他受赵朴初老先生的邀请回到中国佛协,最初是照顾几位长老,然后就负责中国佛教协会的会刊《法音》,做了二十年的主编。后来在黄梅四祖寺,他又续办了《正觉》杂志,后来改名叫《黄梅禅》。

        我做主编的时候,他反复跟我们交代,《黄梅禅》一定要反复讲本焕老和尚,因为四祖寺是他恢复的。有时,遇到有文章提到老和尚,他都说不要提我,讲本焕老和尚就可以。他从来都是要求不讲自己,非常低调的一个人。

        但是很奇怪的是,2013年老和尚示寂前的春节,他写了一首《自赞》。如果大家用心去体会,里面真的是他一生的写照。从小时候被家里卖到寺庙,稍长开始亲近佛法,亲近虚云老和尚,然后到中国佛学院读书,后来经历各种苦难,到中兴赵州祖庭及南北各寺院。最后,他以“道绝去来今”作为总结,让我们看到他真的知道自己要走了。

        老和尚确实是常年奔波劳碌。几十年前他被打成右派,遣回到原籍乡下劳动。武汉新洲有一条人工河,他当时冬天就修那条河,吃得很少,但是要干非常艰苦的重体力活。有一次车翻了压在他的胸前,他肺部的顽疾,就是那时落下的病根,以致晚年每到季节更替都有些咳嗽。

        2013年也是因为肺部发病咳嗽,老和尚住院了,但在医生看来,当时并不是特别严重的一个症状。但就是这样一个因缘,最后他走了。

        老和尚走了以后,我们去收拾他的房间,在写字台上发现了他书写的一首诗:

        访道论交实可伤,经年独卧涅槃堂。

        门无过客窗无纸,炉有寒灰席有霜。

        病后始知身是苦,健时多为别人忙。

        老僧自有安闲法,八苦交煎总无妨。

        这是宋代大禅师真歇清了写的,是他一生的写照,我觉得也是老和尚一生的写照。

        他一直都是为了弘法事业,为了大众在奔波,虽然也会示现病苦,但是并不妨碍他对于生老病死的超越。作为一个大修行人,他真的是把生死落实在每个当下,就是他自己所说的“念念当下”。他真正超越了生死,生死自在,就像真歇清了禅师所说的“老僧自有安闲法,八苦交煎总无妨”。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学禅,要管理好自己的心[1397]

  • 学禅即修心,修心如牧牛[2182]

  • 学禅的分别[1972]

  • 禅学与学禅[7764]

  • 学禅若终生不悟怎么办?[圣严法师][1928]

  • 生活中的学禅经验 [格哈德][3368]

  • 学禅 是以己心会佛心[2781]

  • 学禅举要 [明旸法师][2376]

  • 心道法师纽约传授平安禅:美国人学禅渐成时尚[2839]

  • 学禅不能学“残”[2914]

  • 学禅五感 [明海法师][4502]

  • 谈谈学禅的体会[3725]

  • 学禅不能学“残” [惟觉长老][5601]

  • 学禅 [林青霞][5272]

  • 朱熹从道谦学禅补证[9243]

  • 学禅的四个基础[442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