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6日 佛学研究网
缘 起
近日,我们看到了一则粉丝留言。
在佛教中,布施大致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如果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持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功德同样非常大。比如,路过菜场为待杀的鱼念阿弥陀佛或往生咒,回向给它们“愿汝即时生净土”,是为法布施。或者,安慰焦虑的亲友,让他们放宽心,是为无畏布施。
那么回到这位粉丝的问题,如果没有万贯家财,应该如何有智慧地布施财物呢?我们来看看两则佛经中的小故事。
故事一:别等发大财再布施
《百喻经》里有一篇《积蓄牛奶》的故事。从前有个人,想在一个月后大宴宾客,需要用大量的牛奶。他想事先把牛奶储存起来。于是他出了个自以为聪明的主意:天天挤牛奶需要仓储成本,时间长了也容易变坏,不如就用牛肚来存牛奶。他便把农场里的奶牛和小牛分开住。一个月后到了宴会当天,他把奶牛牵出来,可是牛奶一滴都挤不出了。
用科学角度来看,奶牛一段时间不挤,自然就没有奶了。他倒不如在一月前踏踏实实地天天存些牛奶,虽然需要一定的仓储和防腐成本,不过可以保证宴会当天的需求。
这个故事比喻:想要布施的人,不用等到发财后再捐一笔大钱。因为未来的事难以预料,在积攒财富的时候,可能会遇到种种变数,身价的期望值可能始终无法达到,布施也就一直未做。只要布施,就是功德,不论多少都是种下的福种,都会得到福报。倘若不做布施,那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果报。
故事二:自在布施功德大
《大庄严论经》里,有一篇这样的故事。有一天,须和多国的国王萨多浮出外游玩,路上偶遇一座佛塔,他就取出五钱布施给佛塔。有一个平民见到便大声称赞国王的善举。国王有些心虚:他是不是看我布施得少所以故意讥笑呢?于是派人把平民捉了过来。平民解释:他是真心称赞国王。因为国王在没有刀箭逼迫、没有人哀苦央求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把钱财布施给佛塔。他曾见过有人在强盗恐吓下,宁愿舍弃身命,也要保护一钱。悭吝心很难舍去,而今天国王在没有外力逼迫下自在布施,功德很大,因此发声赞叹。
这个故事用来提醒人们,日常在修行小额布施时,不要以为功德小。其实布施者已经舍去了一件很难舍的东西:悭吝心。如果心甘情愿地布施一点点钱,不生悔心,如此布施的功德已经很大。
布施需要智慧。日常生活中,养家糊口样样需要钱。如果在捐了很多钱后,生活难以为继,再事后后悔,那么反而不美。勤修布施不意味着非要捐一大笔钱。在日常生活中,随缘供养佛法僧,随份帮助弱势群体。即使是一杯奶茶钱,只要用善心布施,那就是来世富贵因缘。总之,在佛法中,修行布施的方法有很多种,重要的在于布施者的发心。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