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06]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30]

  • 十问时间[115]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09]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29]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15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50]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43]

  • 胡适和他的禅宗史研究[122]

  • 30秒灭抑郁——用《心经》解读[162]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65]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96]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经的四个含义
     
    [ 作者: 宏圆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3699   时间:2021-9-1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9月16日  佛学研究网

        经有四个含义,第一是法。经就是法则,而且是十方法界共同遵守的法则。

        遵守这个法则就叫做如法;不遵守,就叫做违背法性,就会受恶业的惩罚。我们说结果,有恶果。

        无量劫以来我们做了太多违背法性的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造业。

        造业就要被业力所牵,轮回六道。

        造善业得三善报,造恶业受三恶道报,只要你造业,就会受业力的牵缠六道轮回,在生死苦海中头出头没,受到违背法性的惩罚。

        佛所讲的经就是告诉我们,戒定慧是顺法性的,我们要勤修;贪嗔痴是违背法性的,我们要息灭。

        我们今天遇到净土法门,就应该要明白,只有念佛的时候,我们才是如法的。

        就像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中说:“须臾背念佛之心,刹那即结业之所”。

        我们的心不在念佛,就是在念贪嗔痴。佛是觉悟,只有在我们念佛的时候,才能降伏我们的贪嗔痴,所以中峰禅师才说“须臾背念佛之心”。

        你违背法性了,你就在造业了。所以大德看问题抓得太到位了、抓得太准了,一下就抓到我们的根了。

        而且《观经》中说:“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念佛不但与我们的心性相应,还能消除我们无量劫以来所造的重罪,消除我们的罪。当我们念这一句佛号的时候,业力无处显现,罪业本空由心造,心到空时罪业亡。

        当我们念这句佛号的时候,清净了,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说它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定要好好的念这一句佛号,不能放过的,这真的就是我们的救命稻草,世间说救命稻草。

        我们抓住了我们现在末法时期唯一的根,要不这一世空过,又是六道轮回。

        经的第二个含义是常。常就是说经典所诠释的真理是永恒的,是亘古不变的。

        佛经中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内在的规律,这个规律是不可能改变的。

        正法时期,众生的根机好;末法时期,众生的根机差。众生改变了,而法性的这个常,是一点都不会改变的。

        像有的居士讲,这个末法时期,众生的根机不如正法时期他们的根机,是不是就是说我们往生的条件就要降低了?不是这样的。

        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愿普度一切的众生,没有任何的分别,是常、是永远真实的、亘古不变的。

        第三个含义就是径。经的第三个含义径,就是修行的道路。

        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家乡,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慈父,如果不知道慈父在哪里,也不知道回家的路该怎么走,不可能回到家乡的。

        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经说法,告诉我们回家的路怎么走,我们才能够回到故乡见到慈父,所以经就是修行的路径。

        第四个含义叫做典。就是摄化群生的定典。意思是说,想要度化众生,只有依靠佛所讲的经,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方法。

        末法时期想要度化众生,只有依靠净土法门,除念佛之法外,再没有这么方便的法门,所以经也叫做摄生之典。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开悟,其实是变得平凡[1059]

  • 人生的六个坎,你过了几个?[959]

  • 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想不通的人[1622]

  • 人生和谐,找准自己的节奏[2012]

  • 当代学佛人不得力的几种原因?[3226]

  • 未来十条路,看看你不知不觉中正往哪个方向走?[2030]

  • 从百丈清规到云居仪规——佛教本土化的另一路径[2671]

  • 极乐世界八功德水的功德利益![2488]

  • 六个汉字拆开念,道尽六种人生[2127]

  • 真正的快乐是极乐,极乐是什么?[2700]

  • 念佛成就,就再也没有爱别离苦[1893]

  • 新时代藏传佛教中国化的路径和实践[5949]

  • 通往寺院的古道,就是通向证道的路……[2629]

  • 构建健康宗教关系的内涵与路径[2197]

  • 因果的天理法则 [星云大师][2043]

  • 新时代宗教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2558]

  • 《坛经》中的心理学:三步走的心灵成长法则 [湛空][2723]

  • 菩萨戒研究综述及其深化研究的路径分析[11639]

  • 上班族之禅的十条法则[2471]

  • 佛教的围墙困境及进入主流社会的路径[318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