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05]

  • 太虚大师: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佛[104]

  • 时间看人品,小事见人心![121]

  • 福报从哪里来?高僧们这样回答[119]

  • 人生如水,修行为境![123]

  • 深种善根,用心经营[144]

  • 从虚云老和尚的“持戒”日常,[106]

  • 阿罗汉内心的境界[12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4)[179]

  • 找寻年轻人“挤爆”寺院的答案[154]

  • “生性凉薄”的人,请深交一辈[137]

  • 中国人8大忌讳:​大喜易[11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净土宗的圆融顿悟及其影响
     
    [ 作者: 惟贤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1922   时间:2021-9-3   录入:wangwencui


    2021年9月3日    佛学研究网

        佛教传入中国,自后汉至魏晋南北朝,有关净土的经典翻译不下三十余种。净土思想,早已发生。东晋时代道安(312-385)的弟子慧远(334-416)在江西庐山,与刘遗民、周续之等一百二十三人,在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结社念佛,共期往生西方。东魏昙鸾(476-542)修习净土法门,昼夜专诵《观无量寿经》,并作《往生论注》二卷,阐明净土教义,奠定了后世净土宗的基础。

        念佛一法,普摄群机,利钝全收。古德称念佛法门:“诚径中之径路,方便中之方便,圆顿中最极圆顿。”明代蕅益大师赞扬《大乘无量寿经》说:“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印光大师亦说:“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一、净土宗的圆顿之义

        古德判教,将净土宗判为圆顿之教,下面略述圆顿之义:

       (一)佛乘圆

        《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即指我心本具佛性,念佛修行,即能作佛;印度龙树大士《心赞》云“诸佛出生处,堕地狱未减,成佛原未增,应敬礼此心”,众生都有一颗真心,迷则成凡,悟则成圣;《华严经》说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阿弥陀佛是已成之佛,智光遍照,福德圆满。净行者持诵佛号,即以我因地之心,熏受果地之觉,“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使我消除秽暗,由始觉恢复本觉,进入佛道。故一句佛号,与佛心相应,念念相续,坚持不懈,圆证不退,即为无上佛乘。

        (二)中道圆

        持诵佛号,分事持与理持。事持即一心不乱,理持即不执着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消灭能所二取。此二取非有(真空);然圣号、庄严圣像、西方净土事相宛然,故非无(妙有)。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即中道圆融。了此中道,即见诸法实相。莲宗十一祖省庵大师往生前书偈云:“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无来事宛然。”无去无来,而莲花、佛、净土宛然存在,即空有不二之中道实相。

        (三)法界圆

        《楞严经》云:“十方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念佛之人,三业清净,一句佛号,自净其心。依世亲菩萨所著《往生论》说:“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三种庄严即:(1)佛庄严(八种功德);(2)菩萨庄严(四种功德);(3)国土庄严(十七种功德)。清净句即一句佛号。由清净心念此佛号清净句,佛号无量寿清净佛,佛心即是无量清净心。从清净句出生三种庄严,此三种庄严包括无量庄严,即华严法界观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义。清净句表实际理体,极乐依正庄严表清净事相,体现了理事无碍和法界圆融。

        日本融通念佛宗的良忍大师(1073-1132)根据《法华经》和《华严经》法界圆融的道理,有偈语云:

        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

        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

        是名他力往生。

        即一人念佛与众人融通,众人念佛与一人融通。人人相通,行行互融,如灯灯相照,镜镜相映。由此产生无边功德,临终时必然往生。

        念佛为横超顿悟法门。首先靠真信切愿实行,而行主要是“净意”与“摄根”,如《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若能如此念念心存至诚,执持名号则不假其它方便,安住如来实相正定,能使无量劫来尘劳业识,渐渐消融,本觉心地,豁然自开,真实圆融,充满法界,此即念佛三昧的顿悟境界,亦即现在心开;临终生西,花开见佛,闻佛说法,当下了悟无生真理,洞明宇宙实相,此乃临终的心开。由此可见,念佛直趋佛果,故名为顿,亦名横超顿悟。

        二、《大藏经》中的净土教义

        净土宗属大乘,其根本经论为三经一论:《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与《往生论》。然倡导忆念弥陀、愿生极乐的经论在《大藏经》中有上百部。下面略举几部大乘经论与净土有关的教义简要阐述。

        (一)《华严经》

        《华严经》被称为“经中之王”,净土宗的“心净故国土净”、“一清净句融摄三种庄严”即是华严宗阐述的法界观。《华严经》末普贤大士的十大愿导归极乐,偈云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与净土法门同一宗趣,故《无量寿经》又称为小本《华严经》。

        (二)《法华经》

        《法华经》是阐述圆顿的佛乘,如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净土宗持名念佛,即直趣一佛乘。本经第二十三品《药王菩萨本事品》说:“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生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这与《弥陀经》所叙述的命终往生情景相同,故古德说《法华经》是广说的《弥陀经》,《弥陀经》是略说的《法华经》。

        (三)《大涅槃经》

        《大涅槃经》是阐述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性平等的。阿弥陀佛为无量寿,此即是法身常住之体,一切众生均具此体。《观无量寿经》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净土宗的第一义谛,依持名修行法门,证念佛三昧,来显发此体,由生灭的有为法趣不生不灭的涅槃,故净土法与《涅槃经》旨趣相同。

        (四)唯识法相宗的六经十一论

        唯识法相宗以六经十一论为依据,主张一切法相不离识变,种子为能变因,种能生现,现复熏种,相续不绝。修唯识观,依次断二取,证二空,转识成智。净土的依正庄严,即为法相,此法相唯心所显。欲生净土,信愿持名,礼拜供养,修三福业,均属净业熏习,证念佛三昧而入无生,达此境界遣除遍计执,能所双亡。复经三品修行,转识成智,径登佛地。故唯识教义,亦属净土宗的精髓。

        (五)《毗婆沙论》

        《毗婆沙论》分修持法门为难行道与易行道。难行道属自力,易行道属他力。净土宗与密宗均属他力之教,密宗主六大缘起论,崇奉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认为此佛之体即地、水、火、风、空、识之六大,六大即佛身,佛身即六大,佛与众生同为六大所成。密宗行者建立曼荼罗,修设供养,观想本尊,三密相应,达到即身成佛。此宗的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与净土的依正庄严,身土不二的意义基本相同。密宗教典称阿弥陀为大日如来,以十大愿导归极乐的普贤为金刚手,文殊为大威德金刚,观世音为弥陀化身,则净与密合二为一矣。

        《无量寿经》称阿弥陀佛亦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十二光明,全归于弥陀一名,表明弥陀所证果觉,广大圆满。阿弥陀佛为无量光,即如如智,亦即《大般若经》和天台宗阐述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亦即中道实相之智。

        《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净业的修持,包括世间善与出世间善,以人乘正法为基础,逐步达到究竟的佛乘,体现了净业的广大究竟。

        三、净土宗的方便及影响

        净土宗被称为方便法门,表现在两方面:

        (一)应机方便

        净土宗适应上中下三根,无论阶层界别、男女老少,其中纵是恶人,只要回心向善,真诚忏悔,都能念佛受度。善导大师说“其机者,则一切大小凡愚也”;又说“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观经四帖疏》),显示了弥陀如来度生无尽的悲愿。

        (二)行持方便

        念佛修持,不需繁冗的仪式,也不论在任何场所,无论静、闹、闲、忙,都可以精勤念佛。现世可消除无明烦恼,临终可以往生极乐。唐代文人白居易之《念佛偈》中有云:“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净土宗教义看似平凡,实际至高至深,在历史上对教内各宗各派,对教外各阶层人士影响甚大。

        1、教研本宗,行修净土。唐代天台宗智顗,三论宗吉藏对净土经典都有注释,提倡念佛。律宗大德道宣在终南山持律念佛。道绰原是涅槃学者,后专修净土法门。少康初诵《法华》、《楞严》,继学律部及《华严》,后专修净土。五代末,法眼宗延寿提倡禅净合修。宋初以后,禅、台、律等宗学者均兼弘净土。元代中峰禅师融通禅、教、律、密、净,晚年专修净土。明代智旭由儒入佛,遍涉诸宗,教以天台为主,行愿在念佛。清末杨仁山广究大小乘经论,而以净土为归宿。民国时期律宗大德弘一、禅宗大德虚云、天台宗大德谛闲、融摄诸宗提倡人间佛教大德太虚,皆崇尚净土,提倡念佛。

        2、禅净双修,成为中国历代寺院传统行持。从唐代开始,千余年来各大寺院多既有禅堂,又有念佛堂,参禅念佛成为日课。经常举行“禅七”或“念佛七”法会。

        3、结社念佛。从东晋慧远白莲社始,后世结社念佛之风盛行。如北宋省常结易行社;宋代知礼立念佛施戒会、灵照倡净业社、慧询立西归莲社;清代实贤杭州创莲社,撰《劝发菩提心文》;民国以后,念佛社、净业社、居士林、佛学社等遍于全国各地,经常举行念佛七法会,宣讲净土经典。

        4、念佛普及社会,移风易俗。在中国历史上朝野间,一句弥陀,成为口头语。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焚香点烛,礼佛祈祷,念诵佛号,成为早晚定课。凡念佛人,存善心,明因果。中国原是儒教伦常国家,自佛教传入,由于念佛普及,五戒十善使伦常内容充实提高,对社会影响良好。

        5、充实文学艺术。历代大德及著名文人,如晋谢灵运、唐白香山、李商隐、李青莲、宋苏东坡等都赞扬净土,称颂念佛。清省庵撰有《净土诗》一百零八首。唐代法照依《无量寿经》立五会念佛,以音韵文字弘扬净土法门,念佛梵呗庄严和雅,充满于寺院与信众团体,普及于民间。著名的中国石窟,如敦煌、龙门、云岗、四川大足北山、宝顶等石刻极乐图、净土变相图,备极庄严。在绘画中有西方三圣像,其中阿弥陀、观世音像尤为普遍,其影响可知。

        《阿弥陀经》称娑婆世界为五浊恶世,若能专修净业,染心转成净心,则逐渐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智慧光,转烦恼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花化生。大乘修行者“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解脱不离现实,故净土法门须发悲愿心念佛,不应舍弃现实众生。净业行者以三福业净化自他、净化世界,使人提高理性,增长道德;抑制私欲,消灭嗔恨;彼此相敬,平等相待;战火永熄,和平安乐。如此,人心安定,世界和平,人间净土,呈现眼前。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禅宗对苏轼书法美学的影响[203]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436]

  • 千万别在“垃圾堆”里养孩子[804]

  • 净土宗的四个特色[865]

  • 禅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影响[942]

  • 玄奘对敦煌石窟的影响[1089]

  • 净土法门在宋代的盛行与禅教思想对儒家的影响[1197]

  • 《维摩诘经》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举要[1787]

  • 阿底峡尊者在中孟两国佛教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及意义[1581]

  •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369]

  • 南宋时期杭州佛教对日本佛教的影响[2859]

  • 绍琦大师的念佛禅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217]

  • 这七件事,对人生影响特别大![2411]

  • 净土宗修持的八大要领[2741]

  • 对《禅门清规》背景与影响的几点认识[2122]

  • 略述佛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2526]

  • 佛法讲「世间没有任何意外」一切都是因缘和合 ![2748]

  • 浅谈魏晋时期玄学对佛学的影响[2331]

  • 从佛教中国化看生活禅的思想渊源与影响[2571]

  • 密教在中国历史上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291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