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1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49]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164]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85]

  • 十问时间[159]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66]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74]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218]

  •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14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8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78]

  • 胡适和他的禅宗史研究[172]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华严三圣之三圣圆融观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3157   时间:2021-8-1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8月16日  佛学研究网

        华严三圣之间的关系除了普贤与文殊两位菩萨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关系,即普贤、文殊二圣与毗卢遮那佛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因果的关系,即普贤与文殊为因,毗卢遮那佛为果。

        说到因果,熟悉佛教的人都不会陌生,这是佛法的基础理论之一。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即由各种条件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而生;又因缘离散而灭,即由各种条件的离散而灭。一切事物的产生或消灭,又会成为原因而产生结果。由因生果,由果显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整个世界,就是事物互为因果关系形成的整体系统,因果报应,毫厘不爽,这就是因果律。

        明白佛教的因果关系,再来看华严三圣的关系,便相对容易理解了。华严四祖清凉澄观大师说:“三圣之内,二圣为因,如来为果。果超言想,且说二因。若悟二因之玄微,则如果海之深妙。”(《三圣圆融观门》)

        这里的二圣,就是指普贤与文殊二位大士。文殊菩萨以智慧锐利闻名,所以在佛法中以他代表智慧,唯有大智慧为前导,才能启信,所以称文殊是智慧与信仰统一的象征,称为大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也是一切菩萨中的上首菩萨,他的最大德行就是要脚踏实地地修广大行愿,如他所发的十大愿王,所以称为大行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的大智、普贤菩萨的大行,各得佛陀的一体,而实不相离且相成的。佛陀具有大智慧,那是文殊菩萨具有大智慧之故;如果说佛陀具有大行悲愿的话,就是指普贤菩萨所具有的广大行愿。所以二圣各得佛陀的一体,而且不相舍离,所以才能达到究竟圆满。因此,说普贤、文殊为因,毗卢遮那如来为果。

        另一方面,结合前文曾提到的,普贤与文殊对应的理与智、行与证、定与慧的关系,也仍是以二圣为因,如来为果。例如以理、智来论,普贤表理,文殊表智,而如来是理与智的果,理与智是佛的因,因此澄观大师以普贤及文殊二圣为因,以毗卢遮那佛为果。

        了解了三圣之间的因果关系,再来研习整部《华严经》,就可以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例如《华严经》经题中的“华”字,代表普贤菩萨所具有的大行因华;而“严”字,则代表文殊菩萨所具有的大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众障,严饰菩提佛果。普贤因华,不单指地上菩萨的一切修行,凡是一切有情众生所积的善业华报,无不总汇在普贤大行愿海之中,然后以此总结而成普贤三昧,以庄严毗卢遮那佛的圆满果德。

        所以如果用三圣的关系来解释《华严经》的经题,就是以文殊菩萨的大智,去运普贤菩萨的大行,由此两者来庄严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果上的“大方广”(体大、相大、用大)。

        如来果地不可思议,所以在全部《华严经》中毗卢遮那佛从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这就是澄观所说的“果超言想”。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作为毗卢遮那如来之因,很自然地就成为了佛的代言人。佛陀想要为众生开示的佛法,都通过大菩萨之口向大众宣说。

        又因为因果不二,三圣圆融无碍,正如澄观大师所说:“窃以大圣文殊师利,表乎真智;普贤菩萨,旌乎真理;二法混融,即表毗卢遮那之自体也。理包万行,事括千门,广喻太虚,周齐罔极。” 以整部《华严经》来讲,文殊、普贤二位菩萨的融通隐隐与涉入重重,便形成一真法界无障碍解脱境界,即所谓“举一全收”。只要悟解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所说的道理,就知道毗卢遮那佛是怎么回事;只要按照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所阐明的去做,便可以成就光明遍照的毗卢遮那佛果。

        既然普贤与文殊都是成佛之因,那么二者之中,究竟哪个是成佛的决定性因素呢?换句话说,普贤与文殊哪个居先呢?对此,澄观大师的解释是:“普贤是大,所证理体无不包故。”因为普贤所代表的理为诸法本体,无所不包,所以普贤为大。按照这种解释,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作为毗卢遮那佛的两位胁侍,应以普贤居左,文殊居右。

        不过,在《华严经》乃至全部佛法中,理与智是并重的,并没有明确的轻重大小之分。就理来说,侧重于礼拜、持戒、布施,乃至到处参学,向诸佛菩萨祈求开示与指引;就智来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悟解,向内自省以清除迷妄,开发本有的如来智慧。读《华严经》的,却各有各的理解,有的以理为大,有的以智为大。

        各处的华严三圣塑像群中,文殊与普贤的左右位置也有所不同。我们有时见到的是普贤居左、文殊居右,有时见到的是文殊居左、普贤居右,便是由于从理与智的侧重点的不同而选排的。例如灵隐寺华严殿中,便以文殊菩萨为佛的左胁侍,居于大殿东侧;以普贤菩萨为佛的右胁侍,居于大殿西侧。

        在华严殿中瞻礼华严三圣时,用心思维三圣圆融法门,便会发现“华严三圣”就是佛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绝佳范例。《华严经》巧妙地把深奥且抽象的法界缘起之理用具象的华严三圣来展示,使人们有了瞻仰顶礼的对象;而通过对华严三圣的瞻仰顶礼,又引导人们进一步去悟解重重无尽的法界缘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犹如水乳,不着痕迹地结合起来了,这便是《华严经》的殊胜之处。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文殊和普贤信仰[526]

  • 先做人,后做事,先为人,后处世![452]

  • 真正的修行与宗教无关![720]

  • 真正懂得“随喜”的人,一定能少烦恼、多欢喜[703]

  • 普贤大愿的现代解读——温金玉:行胜于言[762]

  • 念阿弥陀佛与普贤十大行愿[1287]

  • 要在身体无病无癖时抓紧修行,让心安扎在真实平静里[1142]

  • ​天下本无病,病从心中起:文殊师利与维摩诘的对话[1338]

  • 《华严经》10个经典名句,若能参透,受益无量![1476]

  • 九大菩萨分别管啥事儿?看看你与哪尊佛菩萨有缘[1754]

  • 华严经中的智慧:远离诸相 证入法界[2037]

  • 论华严三圣的关系[1776]

  • 佛弟子为何要常忆文殊菩萨?重温文殊菩萨的“嘱托”[2164]

  • 人间佛教为圆融——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再探[1941]

  • 认识什么是魔力,看文殊菩萨如何降伏魔王波旬[3681]

  • “刀子嘴”来袭,如何抵御?这个方法亮了​[2229]

  • 清代高僧教你8个字明辨善知识,字字珠玑![2180]

  • 中国佛教的圆融特征[2281]

  • 《华严经》中的十种善知识[2412]

  • “色不异空”和“色即是空”有什么区别?[209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