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04]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17]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16]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07]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06]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25]

  •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13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①[125]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45]

  • 格局大了,你就顺了[131]

  • 如果事与愿违,等一等也没关系[124]

  • 思维的宽度,决定人生的高度![13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慈眼视众生:带你走出社交恐惧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205   时间:2021-7-9   录入:wangwencui


    2021年7月9日    佛学研究网

         社交恐惧,远远不是一个性格腼腆内向的标签化形象所能说清楚的。或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而畏首畏尾;或者关系错综复杂,而无法应对手足无措;或者屡屡受挫,害怕伤害而逐渐走向封闭,等等。

        一个社恐青年,也许永远做不到人情练达,但和其他人相处起来关系不崩溃,总有一些方法可循。

        人和人之间,本就有亲疏远近、合得来与合不来,佛说有五种关系,分别是“一曰怨家,二曰债主,三曰偿债,四曰本愿,五曰真友。”

        《五苦章句经》云:何谓怨家——父子夫妇,兄弟宗亲,知识奴婢,相遇相杀,是谓怨家;何谓债主——父母致财,子散用之,是谓债主;何谓偿债——子主致财,供给父母,是谓偿债;何谓本愿——先世发意欲为家室,善心欢喜,厚相敬从,是谓本愿;何谓真友——先世宿命以道法因缘共相承事,后相经过,生则明法,精进志和,是谓真友。

        社恐青年,听其言,观其行,就可以快速定位归类,做到心中有数。再和别人打交道时,就能趋吉避凶。

        知己者明,知人者智。关于更细微的识人术,先秦大思想家庄子有一套“九征”识人法:

        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庄子·列御寇》

        庄子从分别忠诚、敬慎、能力、智识、信誉、廉洁、节操、仪态、人际九个方面列出了观察标准,他提出:君子总是让人远离自己任职而观察他们是否忠诚,让人就近办事而观察他们是否恭敬,让人处理纷乱事务观察他们是否有能力,对人突然提问观察他们是否有心智,交给期限紧迫的任务观察他们是否守信用,把财物托付给他们观察是否清廉,把危难告诉给他们观察是否持守节操,用醉酒的方式观察他们的仪态,用男女杂处的办法观察他们对待女色的态度。上述九种表现一一得到证验,不好的人也就自然挑捡出来。

        蜀汉丞相诸葛亮也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一个“观人七法”:即“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诸葛亮的“七观”和庄子的“九征”大同小异。

        一个社恐青年,如果学了佛,想对治自己的习气,走出社恐的心理怪圈,可以做哪些尝试?

        菩萨是入世的,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必须有个好人缘,才能获得众人的爱戴而应机化导。菩萨摄受大众的四种方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分为财施、法施及无畏施。爱语,即是温和柔软、欢喜赞叹的话语,与众生结善缘。利行,积极修利他之行。同事,与众生同行所好之事,以此方便因缘循循善诱,令众生同法益,趣入道果。

        社恐青年做不到这么高的段位,对照之下,可以先从不吝啬、态度和善一些、有机会多帮助别人、不特立独行随大流做起。

        《普门品》云:“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这是观世音菩萨传授的无上秘诀。

        佛陀为维护僧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的关系,为僧团制定了“六和敬”的共住原则,莲宗九祖蕅益大师用一个“慈心”来统摄诸行。

        “诸方茶话。多说向上事。朽旭不然。与诸友说家常受用耳。佛制比丘行六和敬。所以僧伽名和合众。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遵此六和。乃名僧宝。其要只一慈心也。佛告比丘。汝等应当身业行慈。口业行慈。意业行慈。当知慈能关闭诸恶趣门。普生无量众善。慈心之人。嗔者见之欢喜。怖者见之安隐。忧者见之开释。苦者见之悦乐。乃至鸟兽见之不生毒害恐怖之心。试观魔亦现佛相好光明殊特。而令见者恍惚不安。以无慈心也。佛亦现明王相。忿怒威猛。而令见者拔罪生善。以有慈力也。朽旭生平。不曾为一人剃头。亦不曾为一人改名。凡同住者。十方彼此。法道为亲。情无适莫。但愿诸友。各修慈心三昧。不可随俗晖污。亦勿矫强立异。恪遵佛戒。痛革妄情。除得一分习气。是一分修行。融得一分偏私。是一分学问。朽旭德薄缘浅。誓不图热闹门庭。世谛流布。须各为大事。念报深恩。互相砥砺。力挽颓风。庶不辜同住一番。最后腊月三十到来。保有真实受用。不致如落汤螃蟹也。珍重。”——蕅益大师《辛卯除夕茶话》

        慈眼也好,慈心也罢,总是在教你慈悲。

        对一个慈悲的社恐青年,大家会笑着说:“你好可爱!”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新春福慧|上供三宝,下济众生[413]

  • 人生的三次觉醒: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532]

  • 观众生苦 发菩提心[605]

  • 跋山涉水,只为众生[948]

  • 愿求无上佛道,度脱一切众生[736]

  •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1019]

  •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1174]

  • 什么叫众生[1519]

  • 念念为众生,事事皆佛法[2597]

  • 利他时也要想想自己的动机![2175]

  • 为众生发菩提心,修成的是“自己佛”[2374]

  • 佛时刻念众生,众生则时时把佛忘记[2075]

  • 我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是我心中之佛[2168]

  • 每当遇到惹我生气的人或事,试试这个办法![2039]

  • 开悟者和没开悟者差别在哪儿?[2252]

  • 本来都是佛,现在为什么是众生呢[1951]

  •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2174]

  • 人间过“节”,畜牲过“劫”?[1958]

  • 以清净心待众生,以平常心过生活[1989]

  • 透过一个方便善巧,使你的功德清净广大[201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