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1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48]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164]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83]

  • 十问时间[158]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65]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73]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218]

  •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144]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8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78]

  • 胡适和他的禅宗史研究[171]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佛学和学佛要分清楚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380   时间:2021-6-28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6月28日  佛学研究网

        “佛”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如果将梵文的声音完全翻出,就是“佛陀”两个字,是“觉者”的意思。包括三种含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什么是自觉?就是说佛自己先能觉悟;什么是觉他?就是说佛不单只是自己觉悟,而且化导他人,叫他人也能觉悟;什么是觉行圆满?是说佛在自己觉悟和觉悟他人,这两件事情上,都达到了圆满无缺的地位。

        大藏经与一切经

        世界上无论哪种宗教,都有自己所依据的哲理,而佛教的基础则是完全建立在理智之上的。略去佛教的宗教形式,单看学理,也是包罗万象,趣味宏深的。

        佛教的全部经典,称为大藏经,又叫作一切经。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命令京师以及诸大都邑地方,一律用官方经费抄写一切经,安放在各寺院里。又另外抄写一份,藏在皇家的秘阁里,就是藏经和一切经的两种名称的来源。“藏”最初有贮藏的意味,后又引申含有包藏丰富的意思。

        经律论三藏

        藏经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经藏;律藏;论藏。

        经藏,梵音“修多罗“,是记录佛的言说。修多罗的本义是用线去贯串花蔓的意思。佛的言说,能够贯串一切道理,所以用修多罗来做比喻。中国古代将圣人的言说称作“经”,取“常”、“法”的意思,也就是圣人的言说是常道,是可以为世间所取法的。并且织布时,直线为经,横线为纬,也有用线去贯串的意思。因此古人在翻译佛典时,就将修多罗译为经藏。

        律藏,梵音“毗奈耶”,是佛所定的戒条。毗奈耶的本义是灭,是说佛弟子遵守这种戒条,可以消灭身口意三业的过恶。这个和古代所遵守的律令有相似的含义,因此翻译毗奈耶的时候译为律藏。

        论藏,梵音“阿毗达摩”,阿毗译作“对”,达摩译作“法”,合起来就是用对观真理的智慧,得到的涅槃妙法的意思。论藏所收录的大多是菩萨发挥经义,教诫学徒的议论。学徒得这种教诫,就能观察其理,发生智慧,照此方法修行,可以超脱生死之苦,到达不生不灭的境界。

        这么多庞大的经典,卷轶浩繁、义理高深、文字古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其实不必害怕,凡是一种学问,无论怎样艰难,都会有入手的方法。我们先要提纲挈领,知道他的来源和大概,寻到入门的径路;然后就可以按照我们天性所亲近的额,去细加研究,研究时需要泛览和精读两种功夫并用。

        佛学和学佛是两件事

        佛学是一件事,学佛又是一件事,听上去,二者好像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有很大的区别。

        什么叫做佛学?就是深通经典,精研教理,成为博闻强记的学者,这种全在知识方面用功,可以叫做佛学。

        什么叫做学佛?原本佛陀教化众生的本意,是叫我们按照他的方法去修行,以超出生死苦海为成功。由此来看,佛陀所说的种种经典,好比是针对众生的种种毛病的药方,不是叫人熟读这张药方里的各种药名,就算了事,而是把药吃下去,除掉病根的。病根除掉了,这药方也就用不着了。我们能够按照佛法修行,从我们的精神上用功,方可叫做学佛。

        楞严经有云,“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意思是说,我们饥饿时,总想要找东西来吃饱,如果这时候有人对着我们,说各种各样的食物,纵是各种山珍海味罗列一遍,听着或许有味,但是腹中仍然不能感觉到饱。同样,佛经里面的种种道理,穷高极深,如果我们只是从知识方面,去求广博的学理,而不从精神方面,去求实在的受用,那么真是和“说食不饱”没有两样了。所以我们一开始研究佛学,还是要以学佛为要紧。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如何处理学佛过程中的“疑”?[200]

  • 学佛的人,这七首偈颂很重要![250]

  • 刘勰与佛学[258]

  • 学佛的人吃了亏吗?[351]

  • 如何判断自己学佛有没有进步[358]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弯路?[481]

  • 南怀瑾:佛菩萨才是多情人[671]

  • 佛大战“六师外道”[662]

  • 年纪轻轻就学佛,会不会消极了点?[568]

  • 有心世道之人,咸皆提倡佛学[657]

  • 怎样学佛才是最有效的?[731]

  • 从信佛,到学佛,怎样跨好这一步[850]

  • 待到情思不颠倒,便是凡夫觉悟时![894]

  • 学佛入门者如何选经?[728]

  • 弘一法师:青年人学佛修行需要注意这四点[1332]

  • 学佛快速入门的方法[1333]

  • 学佛不只是教我们做人[1155]

  • 学佛不要学成“孤家寡人”[1064]

  • 如何面对越学佛越不顺的问题[1041]

  • 很多人分不清儒学和佛学[141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