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46]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32]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28]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89]

  • 做人,不能太飘[126]

  • 原来随和,是一种能力[103]

  • 禅门公案:从心流出[118]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203]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81]

  • 学会哄自己开心[166]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85]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83]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4大德专辑 >> [专题]a4大德专辑 >> 正文


    “色不异空”和“色即是空”有什么区别?
     
    [ 作者: 大安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2015   时间:2021-6-14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6月14日  佛学研究网

        问:“色不异空”和“色即是空”有什么区别?

        答:这是《心经》的两句经文。“色”就是身体与森罗万象的色法,是现象界的种种事相。

        “空”是指诸法的体性。第一句“色不异空”,是从缘起来看,缘起的种种色法是从性空衍生出来的,没有性空就不会有缘起。

        所以从现象上来说,色法和空性是没有差异的,就叫“不异”。

        第二句“色即是空”,是从事相上的不异到更进一步地从它的体性上来看,实际上是不二的。

        既然是缘生法,就是种种因缘凑合的色法,它不是原来就有的,所以它自性本空。

        “色即是空”不是灭色为空,色法当体即空。

        “照见五蕴皆空”,照见色、受、想、行、识的空性,就是以真空融妄有,以真融妄,就能够“度一切苦厄”,度脱分段与变易二种生死苦厄。

        这是般若系经典里面非常精辟的阐释。

        我们学佛人能够真正领解色不异空、色即是空,能够依教奉行,将活得快乐、潇洒。

        为什么呢?因为知道了色的空性,就不会对现象界的五欲六尘贪恋执著,一切如梦幻泡影,都是空的。

        正是由于认为色的真实存在,才会有一种贪恋执著,得到了欣喜若狂,得不到就沮丧万分,所以就会迷惑颠倒。

        对色与空的本质,众生靠自己的福德智慧是不能把握的,绝大多数人都迷惑在现象界的色法上,竞争忙碌,一生“为他人作嫁衣裳”。

        如果吾人能观照诸法空性,就是具备世出世间的般若智慧。

        所以《金刚经》讲,能够了解这个诸法的空相、无四相、毕竟空、无所有这些道理,对十八种空性,有法空、无法空、有法与无法俱空、空空亦空等等,听了之后不惊不怖不畏,这种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在净土法门,真空与妙有也融摄在这句名号里面。

        阿弥陀佛名号有两个核心功德:一是无量寿,一是无量光,无量寿就是空性,无量光就是妙有。

        光明是从空性之体自然显现的,经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何谓清净?无有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乃至习气全无,就清净了。

        清净到极点,就契入到无量寿的心体,自然就能够放光,就有无量光。

        无量寿和无量光是不异的,无量寿即是无量光,无量光即是无量寿,只有光中有寿,寿中有光,才是阿弥陀佛。

        如果光明没有无量寿的湛寂,就会躁掉;如果无量寿的寂定没有光明的妙用,就会流于顽定、枯定。

        一定要空寂之中具妙有,寿中有光,才是佛教的中道、第一义谛,即谓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比如说,西方极乐世界全体依正庄严,这些色法,当体即是真如、涅槃,这是“色即是空”;阿弥陀佛契证到诸法的空性,由他的大悲愿力显现了西方世界无尽的庄严,这就是“空即是色”。

        这样,“色”与“空”就有深刻的辩证关系。我们这样去理解,就能把般若的空性和净土的妙有圆融起来,越空越有,越有越空,空有不二,光寿一如,就是佛法的中道。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先做人,后做事,先为人,后处世![255]

  • 真正的修行与宗教无关![459]

  • 真正懂得“随喜”的人,一定能少烦恼、多欢喜[467]

  • 不识相!这三个字说到根儿上了[563]

  • 你从什么地方来?[608]

  • 你不必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692]

  • 南怀瑾:《金刚经》里的三大智慧,让你人生通达[746]

  • 一行禅师:痛苦的根源是什么?[1098]

  • 往生大事,败在懈怠![1436]

  • 师说:如何开启自性心地上的智慧?[1917]

  • 怎样理解“无我”?[1905]

  • 你的烦恼,其实是一种假象![1152]

  • 真实的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1882]

  • 不要怕自己根机愚钝浅陋[1359]

  • 我们必须培养的正确心态![1730]

  • 人间佛教为圆融——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再探[1830]

  • ​为什么要知足?[1918]

  • 一切不离自性,自己的心就是真佛[4920]

  • 「随缘」与「攀缘」有哪些不同?[3811]

  • 华严三圣之三圣圆融观[304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