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37]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23]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15]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70]

  • 做人,不能太飘[117]

  • 禅门公案:从心流出[107]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191]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75]

  • 学会哄自己开心[156]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73]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72]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95]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鸠摩罗什和中国民族文化
     
    [ 作者: 黄心川   来自:网络   已阅:1644   时间:2021-6-5   录入:wangwencui


    2021年6月5日    佛学研究网

        鸠摩罗什是举世闻名的佛学家、翻译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名人。他系统地向我国介绍和翻译了印度佛教很多派别的宗教、哲学着作,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有着长久和广泛的影响。

        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年,另说350~409年)是东晋时的僧人,一生在战乱频仍中渡过。鸠摩罗什别译鸠摩罗耆婆,意译童寿,简称罗什。他的父亲名鸠摩罗炎,出身于天竺望族家庭,曾经担任过西域龟兹国的国师,母亲名耆婆,是龟兹国的公主,因此他是兼有中印两国血统的人。罗什7岁随母出家,9岁从母到罽宾(今克什米尔)求学,从当时着名的法师盘头达多学习阿含等经典。他在和印度其它宗教派别的辩论中显露头角,名噪一时。12岁时跟母亲重回龟兹,在返回途中曾在疏勒留住一年,跟当地佛教学者学习小乘阿毗昙摩、“六足论”和大乘《中论》、《百论》等,另外涉猎印度婆罗门教经典“四吠陀本集”和印度传统的学问“五明”、天文、历算等等。嗣后,他回到故乡龟兹,继续从事佛教的研究和说教,声名大震,成为“四远宗仰”的佛学大师。不久他母亲返印度,临行时曾对他说:“方等深教,应……传之东土,惟尔之力,但于自身无利,其可如何?”罗什答道:“大士之道,得彼忘躯,若必使大化流传,能洗悟蒙俗,虽身当炉镬,苦而无恨。”语中可见他的为法捐躯的献身精神和对乡土的热恋。

        这时前秦的苻坚已占据关中地区,统治着北方,势力很盛。他利用佛教作为向外扩张的精神武器,于382年派遣骁骑将军吕光去西域消灭龟兹、焉耆,同时请罗什来长安。可是在吕光覆灭龟兹的第二年苻坚就被姚苌杀害了,吕光不愿受制于姚苌,在关外自立为后凉国主,罗什这时就留在吕光的手下,吕光并不重视和尊重罗什,反而常常凌辱他。401年姚兴消灭后凉,迎请罗什到长安,住在逍遥园和西明阁中。罗什在长安受到姚兴的优渥礼待,被封为国师,悉心从事佛经的翻译和弘传工作。他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扬,先后译出经律论35部294卷(据《出三藏记集》),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十住毗婆娑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等,所译经典十分广泛,但重要的还在大乘中观派一系,这只占他所熟悉的经典的十分之一。另外,他还为姚兴写了《实相论》(2卷已佚)、答姚兴《通三世论》、答慧远质问大乘义十八章3卷,此书后人汇集取名为《大乘大义章》。克载参与他翻译的沙门有八百人,听众三千余人(据《高僧传》之《罗什传》和《佛陀耶舍传》)。403年罗什逝世于逍遥园,时年七十岁。

        罗什在中印佛教史、翻译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所取得的成就,除了唐玄奘以外,是无可比拟之人。玄奘从印度回来后,对罗什的多种旧译做了新译,并且提出了一套新的翻译方法和程序,但是玄奘新译并没有替代罗什的旧译,罗什译的《金刚经》、《阿弥陀经》等等由于文字流畅,译意比较明确,迄今还在流传。这两个伟大的翻译家,由于时代不同,他们本人所信仰和宣传的佛教义理也不同,因此不能加以相比或定胜劣。他们在中国历史上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罗什在中国佛教史上作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开创了中国译经史上的新时代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译场,是在苻坚支持下委托近臣赵政帮助道安等人创建的,至姚兴时,罗什是国家译场的主要管理者。他不仅译出了大量的大乘主要经典,建立了译经的程序,改变了以前那种“义多纰缪,皆由先译失旨,不与梵本相应”的情况,而且还建立了一套优美的翻译文学体裁,这种体裁对我国六朝时期出现的文章格调有着一定的影响。他的翻译特点,是能用流畅美丽的汉文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和涵义,注意汉文的音节,因此不使人有嚼饭喂人,失去原有的味道。通过罗什的翻译,使东方梵、汉两大古代语言和文化,系统地进行了交流,把印度的文类、内容(主题、题材、文学原型等)、风格、句法与词汇等等引入了汉字语言文化系统。另外,也增进了中国西北边疆地区和内地佛教及佛教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全国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罗什在译场的工作中,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佛教学者和翻译家,据罗什传记说:“沙门僧肇等八百人谘受什旨,三千徒众,皆从什受法”后人称罗什的门徒有“四主”、“八俊”、“十哲”等,其中给后世影响最大的是道生和僧肇,他们被尊为“涅槃之圣”和“三论之祖”。

        二、促进了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全面传播

        罗什所译出的经典,主要是大乘佛教初期的经典,特别是空宗一系的思想和大乘的禅法。在这些经典流传以后,大乘佛教在我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改变了过去那种大小乘佛教并举的局面。在隋唐时期,随着大乘主要经典的广泛传播,从而推动了我国具有民族化特点的学派、宗派的建立和民间佛教信仰的传播,例如《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三论宗的根本典籍;《法华经》是天台宗奉行的最高经典;《阿弥陀经》是净土宗依据的三部经典之一;《金刚经》对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南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另外,对越南的无言通禅派(活动于820~1221年之间)也起过相当的作用。

        三、推动了中外佛教的交流和大乘佛教在东亚的广泛传播

        罗什所译的经典,不单是中国,也是我国周边国家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佛教立论和建派的依据。三论宗在韩国早期称为法性宗,东晋僧阿道、顺道及高句丽僧昙始,最早在朝鲜半岛传播“三论”思想;梁末隋初高句丽的实法师和印法师大力弘扬三论;新罗统一三国后,元晓曾着有《三论宗要》、《广百论宗要》等书,继续阐述法相学说。不过韩国的法性宗存世的时间不长,不久即衰替。日本三论宗是由高丽僧慧灌传入的,在日本的元兴寺、大安寺、西大寺、法隆寺等传播,最后以东大寺为本部,对日本初期佛教影响甚大。高丽僧慧慈、百济僧慧聪传入日本成实宗,慧慈曾作过圣德太子的导师,为太子讲经说法。成实宗通常在日本被看作是三论宗的一个分支。最先把天台宗传入朝鲜半岛的是高丽僧波若和新罗僧缘光(玄光),缘光弘传《法华经》,到使朝鲜半岛“法门大开”,但真正建立起天台宗的是大觉国师义天。最初将天台宗传入日本的是鉴真,但真正使天台宗流传的是最澄。日本具有民族特色的日莲宗创始人日莲认为,《法华经》是末法时代的拯救众生的经典,他创造念诵《南无妙法莲华经》的“经名拯救论”,把罗什所译的《法华经》视为最高的信仰和绝对权威。另外,罗什所译的弥勒和观音的经典,也是日本、朝鲜、韩国弥勒信仰和观音信仰的基本典籍。从上述可以看出,罗什所译的经典的确对东亚大乘佛教的传播起过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组织作用。

        四、对我国佛教艺术的发展有着间接影响

        罗什是使印度佛教艺术华夏民族化的创导者和传播者。一方面,罗什的译经和思想常常是佛教艺术创作的思想渊源和审美的风范;另一方面,作为佛学思想载体的佛教艺术作品,又决定了佛教义理所发展的方向,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例如,罗什所译的《法华经》,提倡“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象,刻雕成众相,可得无上道”的思想,促进了佛教艺术的发展,为雕像的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变的素材和艺术内容。有史实表明:麦积山石窟的三世佛造像,是与姚兴接受了罗什的大乘思想有关,石窟中出现的大量“维摩诘经变”和“西方净土经变”,也都与罗什的译经有关。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鸠摩罗什:使中国佛经翻译出现质的飞跃[1535]

  • 鸠摩罗什的大乘大义章探究[1421]

  • 离红尘最近的高僧:鸠摩罗什的故事[2483]

  • 鸠摩罗什圆寂纪念日 | 这位伟大的译经家有着怎样的光辉一生[3210]

  • 大型电视纪录片《鸠摩罗什》在甘肃武威开机[2954]

  • 鸠摩罗什《赠沙门法和》偈颂辩正 [霍旭初][3707]

  • 鸠摩罗什与东亚知识的迁移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3479]

  • 鸠摩罗什:超级学霸震铄古今 两破色戒依然成就空前[3269]

  • 云冈石窟 那些容易错过的精彩[4042]

  • 鸠摩罗什生平事迹新证——汉藏文献记载的比较研究[5787]

  • 鸠摩罗什:印度人还是中国人?[5065]

  • 中国最早的译经院:鸠摩罗什与户县草堂寺[6169]

  • 鸠摩罗什与陕西户县草堂寺[6820]

  • 怎样读汉译佛典——略介鸠摩罗什兼谈文体[7499]

  • 吐鲁番写本所见鸠摩罗什汉译佛教经籍举要[7096]

  • 试论鸠摩罗什的大乘佛学思想[6154]

  • 试论鸠摩罗什的大乘般若思想——兼与慧远的佛学思想作比较[7897]

  • 浅谈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6134]

  • 论鸠摩罗什对佛学及佛教文献学的贡献[5128]

  • 略论鸠摩罗什时代的龟兹佛教[427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