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无竭[125]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178]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147]

  • 短短五句话,把人生说透了![124]

  • 为什么做人那么难?是有原因的[123]

  • 看清一个人,无需日久,只要三[136]

  • 抱怨,会错过你的善法因缘[143]

  • 六祖惠能与曹溪禅[168]

  • “慈悲者之城”与“涅槃城”[11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②[178]

  • 礼佛的这几个方式,你选择哪一[138]

  • 人生需要五面镜子![183]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什么是“四无量心”?如何修持?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280   时间:2021-5-30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5月30日  佛学研究网

        慈、悲、喜、舍,很多寺院的牌匾对联中都有这四个字,因为这是佛教自利利他的根本法门。慈悲喜舍合起来并称四无量心,慈悲、随喜、平等,看起来简单易懂,但因为有了“无量”两字,再简单的修持都是最厉害的法门。

        慈 悲 喜 舍
        慈 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
        悲 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
        喜 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
        舍 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佛说十善业道经》

        慈 无 量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慈,就是给予他人快乐。人们都希望自己快乐,是否能够推己及人,希望一切众生也都快乐,当然最好是自己能够给众生也带来快乐。

        但是,希望众生快乐,这个不难。难就难在,这一切众生里是否包括了曾经的冤家仇敌,哪怕是想要加害于自己的人,都能平等无别地施予慈心,都能放下怨恨为他祈愿快乐安康。

        世人在给予他人帮助时,内心其实不自觉地都会有衡量:此人与我有关吗?他是否值得我帮助?他的事业顺利了,会不会影响到我......不知不觉中,帮助他人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不会影响到我。

        但菩萨绝不会这样想,真正的修行人也不会,因为他们深知现世的恩怨都是过去的因果,个人与众生本是整体,越多人身心安乐,世间就越祥和安宁,世间中的个人也就更喜乐。如果真有前世的积怨现前,也只有用慈心、用祈愿才能更好地化解,对方安住在身心喜乐之中,自然也犯不着再揪着你不放了,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悲 无 量

        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悲,就是拔苦,是将众生从痛苦深渊中解救出来。修习了悲无量心,这颗心会变得柔软,时时能生起怜悯和关爱之心,也能从中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真正价值。

        佛教提倡的慈悲,与儒家的“仁”有相似之处,但内涵更深广。儒家提倡“仁爱”,却有局限性,例如“君子远庖厨”之说,虽不忍见动物被杀,但只是躲避,并未进一步倡导以不杀生来实践对生命的尊重。而佛教所提倡的不只是远离,也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同情心,而是“同体大悲”,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

        就像一个母亲对待病中的孩子,哪怕再大的痛苦,母亲也愿意由自己代替孩子承受,甚至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孩子的健康。但这还不是佛教说的悲心,因为母亲的这个悲心往往只针对自己的亲生骨肉,而不能遍及一切众生。而菩萨和修行人的大悲,好比是将一切众生视为自己的亲子骨肉,所以是无量。例如观世音菩萨就是慈航普度,不分身份闻声救苦;地藏王菩萨也誓愿入地狱,解救所有地狱道众生脱离苦难,起誓不落下任何一个。

        修习悲无量心,可以先从最容易让自己生起悲心的亲人好友开始,进一步,扩展到同事、邻居,再到与自己无关的大众。最后,一定要去扩展到自己的冤家仇敌,修得到不到位,这个环节最见真章。

        喜 无 量

        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喜,就是指随喜的心态,这是相对嫉妒而言。通常,人们往往会因执我而产生这样那样的嫉妒心,总有一种酸酸的感觉,从而很难发自内心地随喜他人。看到别人取得成绩、做好事时,是欢喜赞叹,还是觉得别人在做秀、名不符实,还是不以为然、与我无关。

        修习喜无量心一样可以从亲友开始,就像父母为自己的孩子取得成就那样感到欢喜、自豪。再扩展到更多人,陌生人,新闻里的人。最后,是和我们有利害冲突的人,对他们的善行和成就,同样要能生得起随喜赞叹的心。

        随喜,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更要发自内心,否则就是口是心非的假话了。除了心口合一,还可以进一步落实于行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实际行动来随喜的善行,才是完整、全面的随喜。

        舍 无 量

        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huì)心。这个舍,是平等的意思,是相对于“分别”而言的。修习舍无量,就是对亲人和冤家一视同仁,对顺境和逆境不起分别,不起爱憎,以平常心处之。并且,将这一心态扩展到一切环境、一切众生。

        在四无量心中,平等舍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慈、悲、喜都不可能达到无量。因为只要我们还存在个人的好恶判断,就会慈悲某些众生而不慈悲另一些,就会随喜某些众生而不随喜另一些。即使我们能慈悲很多众生,但只要有一个众生不在我们关爱的范围内,就不是无量,就不是佛菩萨那样的无限心行。

        无 量 功 德

        为什么要修四无量心?因为这是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自利利他、积累功德的最好方法。利他很好理解,而在自利上,一方面既是调整自己的心行,也是为自己积累福报。认识到自己瞋恨和嫉妒心重,就着重修慈心;性情冷漠、与人相处不畅的多修悲心和喜心;情执比较重,贪图舒适享受的,着重修舍心......在修这四无量心的过程中,会得到由此带来的轻松感、幸福感、价值感,这些正面强化又反过来增强了自己继续调整心行的信心。日积月累,脱胎换骨,成就佛道。

        自利的另一方面,修四无量心的功德极大。慈悲喜舍都是切切实实地行善、布施、随喜的功德。而且“慈悲喜舍”都是无量,发愿使无量无边的众生快乐、远离痛苦、随喜赞叹、利益他们,因为种的善因无量无边,所以获得的果报和功无也无量无边。

        四无量心的修行也可以依照次第由浅入深,比如先从身边的亲友开始修起,从一般人比较容易修得起来的慈心和悲心入手,在能够熟练运用之时,再继续扩大到不认识的众生甚至曾经结过怨、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修习四无量心的重要性和原理都不复杂,但说和做还是两件事,再简单的招式,练到“纯熟”和“顶尖”,就是绝学。

        修行,不在于平时说多少的道理,而更应该在实际行动中衡量自己、观察自己,距离佛菩萨还有多远的差距。

        独立人格是成就的关键,解读佛教电影《白衣观音的传说》:素儿念佛与佛相应,悲悯之心体现了她与众生一体的情怀。当母亲以父母教须敬听逼婚时,素儿坚决不从,敢于抵制违背意愿的父母之命,维护了人格的独立,为其以后成就铺设了伏笔。此处是导演的修学思考,您认为呢?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247]

  • 越活越通透的人,都不做这三件事[345]

  • 南怀瑾:说到底还是女性最伟大![324]

  • 慈悲心重的人,才有福报和福相[313]

  • 有一种人:待人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289]

  • 南怀瑾:佛菩萨才是多情人[379]

  • 爱别人之前,请先学会爱自己[412]

  • 学会使用这三种力量,希望你所愿皆成![336]

  • 你的慈悲善良,蕴藏着你的大福报![421]

  • 成事不必在我,随喜一切功德[491]

  • “观世音”以耳根圆通著称,为什么不叫“听世音”?[724]

  • 佛说:这五种人是“非人”必须远离……[606]

  • 据说嫉妒心最怕随喜修法,不信你试试[492]

  • “电子木鱼”爆火出圈,敲敲真能“攒功德”吗?[670]

  • 善待自己,从不生气开始[618]

  • 没有智慧的“慈悲”只是善良的傻瓜[592]

  • 用慈悲和利他,成就一份正业[600]

  • 醒醒吧!没有智慧的“慈悲”只是善良的傻瓜[1097]

  • 文殊菩萨的考验[962]

  • 对自己慈悲是很重要的修行[110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