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33]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23]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13]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70]

  • 做人,不能太飘[114]

  • 禅门公案:从心流出[106]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187]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74]

  • 学会哄自己开心[152]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72]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71]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93]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4大德专辑 >> [专题]a4大德专辑 >> 正文


    虚云老和尚:只要放下包袱,咫尺就是家乡
     
    [ 作者: 虚云老和尚   来自:网络   已阅:1986   时间:2021-5-1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5月16日  佛学研究网

        光阴快得很,才说打七,又过了三天。会用功的人,一句话头照顾得好好的,什么尘劳妄念彻底澄清,可以一直到家。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我们的路头,只要放下包袱,咫尺就是家乡。

        六祖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你我本来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只因妄念执着,爱缠世间幻法,所以弄得四大不得空,生死不得了。假如一念体起无生,则释迦佛说的这些法门也用不着了。难道生死不会休吗?是故宗门下这一法,真是光明无量照十方。

        昔日德山祖师,是四川简州人,俗姓周。二十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常讲《金刚般若》,时人谓之“周金刚”。尝谓同学曰:“一毛吞海,性海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后闻南方禅席颇盛,师气不平,乃曰:“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扫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遂担《青龙疏钞》出蜀。

        至澧阳路上,见一婆子卖饼,因息肩买饼点心。婆指担曰:“这个是什么文字?”师曰:“《青龙疏钞》。”婆曰:“讲何经?”师曰:“《金刚经》。”婆曰:“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师无语。

        遂往龙潭,至法堂曰:“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潭引身而出曰:“子亲到龙潭。”师无语,遂栖止焉。

        一夕,侍立次,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师珍重便出,却回曰:“外面黑。”潭点纸烛度与师。师拟接,潭复吹灭。师于此大悟,便礼拜。潭曰:“子见个什么?”师曰:“从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

        至来日,龙潭升座谓众曰:“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师将《疏钞》堆法堂前,举火炬曰:“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遂焚之。

        于是礼辞,直抵沩山,挟複子上法堂,从西过东,从东过西,顾视方丈曰:“有么?有么?”山坐次,殊不顾盼。师曰:“无,无。”便出,至门首乃曰:“虽然如此,也不得草草。”遂具威仪,再入相见。才跨门,提起坐具曰:“和尚!”山拟取拂子,师便喝,拂袖而出。沩山至晚问首座:“今日新到在否?”座曰:“当时背却法堂,着草鞋出去也。”山曰:“此子已后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

        师住澧阳三十年,属唐武宗废教,避难于独浮山之石室。大中初,武陵太守薛廷望,再崇德山精舍,号“古德禅院”,将访求哲匠住持。聆师道行,屡请,不下山。廷望乃设诡计,遣吏以茶盐诬之,言犯禁法,取师入州,瞻礼,坚请居之。大阐宗风,后人传为德山棒,临济喝。

        像他这样,何愁生死不休?德山下来出岩头、雪峰,雪峰下出云门、法眼,又出德韶国师、永明寿祖等,都是一棒打出来的。历朝以来的佛法,都是宗门下的大祖师为之撑架子。诸位在此打七,都深深的体解这一最上的道理。直下承当,了脱生死是不为难的。假如视为儿戏,不肯死心蹋地,一天到晚在光影门头见鬼,或在文字窟中作计,那么生死是休不了的。大家努力精进吧!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一语惊醒梦中人!净慧法师谈开悟[310]

  • 随缘就是家乡,放下就是道场[403]

  • 一个人最大的愚蠢:习惯性反驳[438]

  • 有多少人,败给了“慢马定律”?[970]

  • 往生大事,败在懈怠![1435]

  • 最正确的生活方式:身勤,心善,气和[1590]

  • 虚云老和尚:话头与疑情[1966]

  • 修道人莫要被这三件事所转[1773]

  • 当心,别陷入现代人的第九种无暇![1485]

  • “心平”二字 谈何容易?[1855]

  • 当代学佛人不得力的几种原因?[3154]

  • “你要相信一件事情:事在人为”[1674]

  • 学佛是一种迫切与精进,而不是一种勉强与逃避[3684]

  • 谁能过此难关,谁就了脱生死[2631]

  • 这个字不知害了多少人,其祸无量无边[2312]

  • 明明是个普通人,为什么也可以被称为“菩萨”?[2312]

  • 把习气扫清 就能降伏其心[2057]

  • 什么是佛教“七觉支”[2621]

  • 修行弄错了方向,越“精进”离佛越远[1879]

  • 佛陀拒绝回答的十四个问题[223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