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43]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02]

  • 过好每一个当下[158]

  • 负起100%的责任,你就自由了[111]

  • 有关人生真相的8句话,哪个戳中[138]

  • 成年人相处最舒服的五种状态[116]

  • 焦虑了吗?这份焦虑拯救指南,[184]

  •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本来面目[218]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65]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66]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46]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49]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1佛教艺术 >> [专题]d1佛教艺术 >> 正文


    宗白华:中国艺术中禅境的表现
     
    [ 作者: 宗白华   来自:网络   已阅:3345   时间:2021-5-10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5月10日  佛学研究网

        中国艺术家何以不满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因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蔡小石在《拜石山房词》序里形容这三境层极为精妙:

        “夫意以曲而善托,调以杳而弥深。始读之则万萼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缟地,余霞绮天,一境也。(这是直观感相的渲染)再读之则烟涛澒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坡,泳鳞出水,又一境也,(这是活跃生命的传达)卒读之而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澹,翛然而远也。(这是最高灵境的启示)”江顺贻评之曰:“始境,情胜也。又境,气胜也。终境,格胜也。”

        “情”是心灵对于印象的直接反映,“气”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格”是映射着人格的高尚格调。西洋艺术里面的印象主义、写实主义,相等于第一境层。浪漫主义倾向于生命音乐性的奔放表现,古典主义倾向于生命雕象式的清明启示,都相当于第二境层。至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后期印象派,它们的旨趣在于第三境层。

        而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却是“澄怀观道”(晋宋画家宗炳语),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如冠九在《都转心庵词序》说得好:

        “‘明月几时有’词而仙者也。‘吹皱一池春水’词而禅者也。仙不易学而禅可学。学矣而非栖神幽遐,涵趣寥旷,通拈花之妙悟,穷非树之奇想,则动而为沾滞之音矣。其何以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故词之为境也,空潭印月,上下一澈,屏知识也。清馨出尘,妙香远闻,参净因也。鸟鸣珠箔,群花自落,超圆觉也。”

        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意境创造的始基,鸟鸣珠箔,群花自落,是意境表现的圆成。绘画里面也能见到这意境的层深。明画家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里说:

        “凡画有三层。一曰身之所容;凡置身处非邃密,即旷朗水边林下、多景所凑处是也。(按此为身边近景)二曰目之所瞩;或奇胜,或渺迷,泉落云生,帆移鸟去是也。(按此为眺瞩之景)三曰意之所游;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处是也。(按此为无尽空间之远景)然又有意有所忽处,如写一树一石,必有草草点染取态处。(按此为有限中见取无限,传神写生之境)写长景必有意到笔不到,为神气所吞处,是非有心于忽,盖不得不忽也。(按此为借有限以表现无限,造化与心源合一,一切形象都形成了象征境界)其于佛法相宗所云极迥色极略色之谓也。”

        于是绘画由丰满的色相达到最高心灵境界,所谓禅境的表现,种种境层,以此为归宿。戴醇士曾说:“恽南田以‘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诗句)、品一峰(黄子久)笔,是所谓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画也而几乎禅矣!”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雪堂和尚拾遗录》里说:“舒州太平灯禅师颇习经论,傍教说禅。白云演和尚以偈寄之曰:‘白云山头月,太平松下影,良夜无狂风,都成一片境。’灯得偈颂之,未久,于宗门方彻渊奥。”禅境借诗境表达出来。

        所以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侧,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

        宗白华(1897年——1986年12月20日),本名之櫆,字白华、伯华,籍贯为江苏常熟虞山镇。1897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小南门,毕业于同济大学,1986年12月20日逝世。中国现代新道家代表人物、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南大哲学系代表人物。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日本核污染水今日排海!面对环境污染,法师疾呼:我们还能喝什么?[377]

  • 你所谓的“顺其自然”,只不过是“顺其自我”![295]

  • 补充能量最好的方式:天补、自补、人补[424]

  • 丰子恺: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513]

  • 你只管认真用功,到了时候,水到渠成,自自然然就会成功![809]

  • 当你不再证明自己时,美就绽放了[728]

  • 你相信好运气可以“锻炼”出来吗?[519]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686]

  • 中国十二时辰,诠释了我们的一生[709]

  • 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都是水到渠成的[953]

  • 以天之道做事,以地之道处世,以人之道律心[871]

  • 这样说话既有涵养,又让人舒服![861]

  • 克服焦虑,五种不为人知的自然方式[1260]

  • 净慧长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为《弓和禅》一书所写序言[1580]

  • 惊人的四大定律[1493]

  • 髡残说:我这辈子有“三大惭愧”[1482]

  • 生活不顺时,牢记这四句天规,福报自然来[2023]

  • 佛教故事:心境还须自己开[1957]

  • 美从自然得,佛由心中生[2083]

  • 顺其自然,是最高级的养生[174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