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8日 佛学研究网
无论你是否学佛,都应该来看看,人为什么会有心结呢?
如果是学佛人更要了解,否则可能走错路。
修行迈向究竟解脱,最终的阶段就是要断十个结,如果修行不是针对这十个结下工夫,却执著在种种禅相禅境上,那不是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
看完这十种心结 就知道学佛为了什么
何谓贪、瞋、痴?《大智度论.三十一》说:“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
贪、嗔、痴有十种,称为“结”。“结”就是打结,内心碰到境界没有消化,心里面不断酝酿、挣扎,或贪婪、或抓取,其内心就是在打结。十结缚经常系缚着我们,但我们却不曾留意它、认识它、关心它。十结缚是捆绑着每个众生的烦恼,使众生黏缚攀缘着世间,一旦能断除这十种结缚,心识就能解脱而出离三界,到达最圆满完善的圣人境界。
十结缚是 :身见结、疑结、戒禁取结、欲贪结、嗔恚结、色界贪结、无色界贪结、慢结、掉举结、无明结。
身见结:不知此色身是由地、水、火、风、空所形成,不知是由因缘所形成,因而起了颠倒妄想,以为此身就是我、我的,身外的就是非我、异我、我所。
有一个主体,就把“客”对立出来了。身见结的“见”是见解或观念,因此身见结为“见解中身是我所有”。
疑结:就是怀疑有智慧的人(如佛陀、阿罗汉)所开示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
怀疑有解脱者,怀疑有解脱的可能。健康的“疑”,是存疑、求证的疑,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求真求证的“疑”是很好、需要的,但这里所讲的“疑结”,是一种不信任感,对别人的不信任,对法的不信任,包括对自己没有信心。
疑结的产生是缺乏充足的知识,而演变成“疑惑”,捉拿不定,犹疑不决,没有勇气下定决心。
“疑”的捉拿不定,犹豫不决,可引申到宗教、文化、风俗、习惯或自己所掌握的各种理论及其实践。
若要舍弃疑结就必须进行观照,直到看清这掺杂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疑”的祸害,越能审察看清,就越能逐渐厌离,从而能够轻易地舍弃它。
戒禁取结:即被一些与解脱无关的戒条与观念所束缚。持戒能减少恶缘,增加善缘,能够生定、产生智慧,此是有连带关系。
但如果智慧不够,又容易死在戒条上面,或被一些错误的观念蒙蔽,结果形成牢不可破的观念,自我束缚,就是“戒禁取”。导致戒禁取结产生的原因是胆怯和恐惧。
欲贪结:遇到可意境、喜欢的境界,就贪爱、黏著、抓取,这种烦恼已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有如皮肉相连,难以理解和超越,以常人能力难以清洗干净。
嗔恚结:遇到不可意境就嗔恨、排斥、抗拒。
色界贪结:就是对色界的贪爱,也就是对初禅到四禅悦乐的贪爱,因为初禅到四禅已经是离开欲界,依“色界” 的地、水、火、风而入定,故称行者所入的境界为色界(观出入息法就是依风界)。
无色界贪结:就是五定到八定,意即“ 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 贪爱无色界定中的悦乐,就是无色界贪。
慢结:狭义的“慢”是自以为我是好、是坏、是同等,即感觉我比他坏,就灰心,我比他好,就贡高自大,或我和他同等,就想要争个高低或赶紧向前进等。而广义的“慢”是指一切有高低阶级的感觉。
掉举结:浅义是身心波动、散乱,外境若符合于欲望烦恼就不能止静下来,甚至连皮肉都被动荡起来。
合心意就高兴到得意忘形,若是痛心的事,就会失意、没心情。这就是掉举结:散乱、好奇、波动、胡思乱想。
掉举结的深义是指“内心深层不安”——不知生死究竟归依处。
掉举结增长的原因有:“亲属觉、人众觉、天觉、本所经娱乐觉,自忆念、他人令忆念而生觉”。
亲属觉即亲疏观念很强,很在乎亲戚朋友,有很多的放不下。人众觉即很在乎别人的眼光,没有魄力承担。天觉即类似一个人的幻觉,包括异能那些比如会讲“天语”等都是。本所经娱乐觉即一个人对过去所喜爱的经典,一直抓著不放。自忆念、他人令忆念而生觉就是喜欢幻想、想像。
无明结:“无明”译为不知晓、不认识的状态,包括一切没被指出来的烦恼。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不了解,对大自然的运行法则——“无常”、“无我”的真理实相不了解,不了解就是“无明”,就会跟大自然的法则背道而驰,从而产生苦。
修行迈向究竟解脱,最终的阶段就是要断十个结,如果修行不是针对这十个结下工夫,却执著在种种禅相禅境上,那不是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