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28]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3]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4]

  • 人生的底线[127]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09]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3]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40]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2]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4]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5]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45]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7位高僧圆寂前的法语,你悟出了多少?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547   时间:2021-4-19   录入:wangwencui


    2021年4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惠能大师、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弘一大师、宣化上人、本焕长老,圆寂前留给世人最后的法语,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参悟!

        1、六祖惠能大师

        公元712年7月,六祖惠能大师集徒众,预知他们:自己将于8月离世。徒众听罢,多皆痛哭。唯有一人,神情不动。此人,便是神会上人。

        对痛哭者,六祖斥之:数年山中修道,修得什么?你等悲泣,为谁悲忧?难道,是悲伤我不知到哪去吗?为此,六祖为徒众说了“真假动静偈”,阐述“一切无有真”,认为“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同时,说明了动即不动,生即不生,去亦不去,灭亦不灭的道理。六祖与徒众作最后的告别时,说:欲求见佛,但识众生。说:自见本心,自成佛道。说:法身、报身与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认为,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六祖的最后遗偈是: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2、虚云老和尚

        农历九月十二日,至十二时半,公唤侍者一起进来,举目遍视,有顷曰:

        你等侍我有年,辛劳有感。从前的事不必说了。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憾之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回的,你各人今日皆为我入室弟子,是知道经过的。

        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

        说毕合掌道珍重。诸人含泪而退。

        3、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临终时当晚对身边的弟子说:

        “净土法门,别无奇特,只要恳切至诚,没有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此后精神逐渐疲惫,体温降低。夜里一时半,大师从床上起坐说:

        “念佛见佛,决定生西。”

        说完,于是大声念佛。

        二时十五分,要水洗手后,站起来说:

        “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

        说完,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三点左右,妙真法师来了,大师对他说:

        “你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

        之后不再说话,只唇动念佛。近五点左右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逝。

        4、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临终绝笔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字,交给侍者妙莲师。

        大师临终之前,还交待侍者五件事,其中之一:

        “遗骸分为两坛,一送承天寺普同塔,一送开元寺普同塔。在未装龛以前,不须移动,仍随旧安卧床上。

        如已装入龛,即须移居承天寺。去时将常用之小碗四个带去,填龛四脚,盛满以水,以免蚂蚁嗅味走上,致焚化时损害蚂蚁生命,应须谨慎。再则,既送化身窑后,汝须逐日将填龛小碗之水加满,为恐水干后,又引起蚂蚁嗅味上来故。”

        大师为人心行细密,弘扬律宗,持戒之严,令人景仰。遵佛祖之芳规,作人天之师范。

        弘一大师病危前手书偈语: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5、广钦老和尚
     
        老和尚在往生前约一星期开始,每天昼夜都自己猛力出声地念佛,那种“使尽每一口气恳切呼唤阿弥陀佛”的念法,非常人可及,大众轮班跟他大声念,尚且声嘶胸痛气力难支,何况他九十五岁的高龄!

        一般人临终呼吸尚且无力,一切不能自主,他却如健将突出五浊的重围,有弟子恐他以近月不食的体力难以支撑,故建议老和尚说:“师父,我们念,你听就好!”老和尚瞪大了眼,斩钉截铁说:

        “各人念各人的!各人生死各人了!”

        说罢又大声恳切地自己念佛。

        在往生前第六天,老和尚忽然一反平常教人专念阿弥陀佛的作风,突然很紧急命大众为他诵“大藏经”,大藏经浩如烟海,真不知从何诵起,于是请问老和尚要诵哪一部?老和尚答:“总诵(台语)!”

        大众就赶紧请出一大部一大部的藏经,搬得气吁喘喘,看他老人家一副决定要往生的样子,心中又急又难过,更不知从何诵起,老和尚就说:

        “看你会什么经,通通给我诵!”

       于是大众便一部部诵起,心经、金刚经、药师经、地藏经……

        在这紧要生死关头,才发现连仅仅二百多字的心经都几乎要诵不顺口,可说是口诵心焦。当这大众搬大藏经一部部诵时,老和尚只幽默一笑,径自念: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凡夫信心不定、定力不足,平日虽然都知道临终助念只是念颂阿弥陀佛,然而到了关键时候还是会打失正念、手忙脚乱,广钦老和尚临终幽默的表演,再一次给佛弟子上了深刻的一课。

        6、宣化上人

        1995年6月7日,一代高僧宣公上人于美国洛杉矶圆寂,世寿78岁,慧灯遽殒,人天同悲。法界佛教总会四众弟子,谨依师遗训,各道场举行念诵《大方广佛华严经》、念佛法会四十九天。

        六月十二日于长堤圣寺举行入殓大典,六月十六日移灵至万佛圣城,七月二十六-二十八日于万佛圣城举行追思大会暨荼毗大典。

        上人生时,既不要名,也不要利,临终遗言亦复如是:

        “我走后你们可以诵《华严经》、念佛,你们要多少天就多少天,或者一个七,或者七个七。火化之后,把我的骨灰洒到虚空去;旁的事情我什么也不要,不要给我造什么塔,什么纪念馆。

        我来的时候什么也没有,走的时候,还是什么也不要,在世上我不要留什么痕迹。”老和尚说:“我从虚空来,回到虚空去。”

        7、本焕长老

        本焕长老一生弘法布教,建寺安僧,筹集资金数亿元,兴修寺庙十几座。临终前,老和尚交待要荼毗(即火葬),悼词也亲自改过了。

        “不要念过多的溢美之词,不要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就叫我一个修行人。”

        老和尚对信众最后的开示是:

        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事就好。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印光大师法语的人生哲理[1331]

  • 9位高僧的念佛诀窍,学起来![2558]

  • 离红尘最近的高僧:鸠摩罗什的故事[2905]

  • 惭愧!傻和尚这样做竟成长为一代高僧[2485]

  • “陆上丝绸之路”的那些高僧大德[3226]

  • 梦参长老30句法语开示,一生受用[3144]

  • 唯有袈裟披肩难,看古今高僧如何了断尘缘[3407]

  • 当大儒遇到高僧——一场儒佛大家关于“如何立心立命”的对话[5640]

  • 古代禅师的圆寂方式 [星云大师][3374]

  •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慎言][3758]

  • 苏轼与高僧的趣事[4285]

  • 莫笑高僧衣有尘 [王家富][4729]

  • 许巍战胜抑郁症:两位高僧是其精神领袖[3724]

  • 三大语系高僧相聚青海:祈愿国泰民安 世界吉祥[3865]

  • 香积厨中出高僧[3003]

  • 追忆一代高僧永惺长老 [本性法师][3197]

  • 藏传佛教高僧在北京[4823]

  • 别装了 你们根本不需要高僧大德[4118]

  • 藏传高僧培养:从经院到学院[5101]

  • 佛教与端午:高僧五月初五诞生圆寂扎堆之谜 [张应斌][388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