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06]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17]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00]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51]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169]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87]

  • 十问时间[161]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69]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74]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221]

  •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14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82]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乾坤容我静, 名利任人忙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989   时间:2021-3-2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3月26日  佛学研究网

    乾坤容我静,
    名利任人忙。

        这是近代著名诗僧苏曼殊,题于舟山普陀禅寺的对联。

        郑板桥对生活态度是: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本质上,世界是你自己的,与他人无关,能看破名利的虚妄:青菜萝卜,欣然一饱;瓦壶雨水,可烹苦茗。

        幸福需要的东西,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少。

    好花半开,
    美酒微醉。

        曾国藩很喜欢“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认为是惜福之道。

        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让人仍然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人要有节制、有收敛,就像酒喝微醉的状态最好,大醉的话既伤身,也可能会惹祸。

    不俗即仙骨,
    多情乃佛心。

        “不俗”的意思不是清高绝俗,而是不离世间,却又能不为世间所困扰。

        佛不是让我们冷漠无情、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让我们对世间万物、花鸟草虫都含情。所以,多情最是佛心。

    闭门即是深山,
    读书随处净土。

        《菜根谭》:心旷,则万钟如瓦缶;心隘,则一发似车轮。

        寻求内心的真正平静又何必在乎身在何处呢?内心焦躁不已,到哪里都一样的。不从本心着手,求取于外人、外物的安抚又有什么用呢?

        陶渊明写过“心远地自偏”,心若不远、不安、不静,想要“悠然见南山”,又怎么可能呢?

    柳絮体媚无骨,
    梅花影瘦有神。

        人媚而无骨,如墙头草,左右摇摆,成不了大事。

    眼里有尘天下窄,
    胸中无事一床宽。

        一个人若心胸狭窄,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即使给他全世界的一切,他仍然觉得得到太少,有诸多不满;

        一个人若心胸宽广,对任何事物都不执著,即使他生活简陋,屋里只有一张床,他依然觉得天地很宽,心怀感恩。

    处世何妨真面目,
    待人总要大肚皮。

        傅雷说:“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

        有真诚才会有宽容,因为以真面目示人,代表着一种自信,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大度宽容。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

        知足常乐。无求,是一个人的智慧到了可以看淡一切的境界,“得失随缘,心无增减。”

        得到时,不会欣喜忘形,失去时,不会痛苦绝望;富贵时,淡然处之,贫穷时,修身养性。这是一种无惧无畏的坦荡胸怀,也是一种恬静淡然的处世态度。

    忍一言风平浪静,
    退半步海阔天空。

        《菜根谭》: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平时不说无情话,
    每日常观有用书。

        说话要有口德,切忌出口伤人。读书是乐事,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

    淡饭粗茶有真味,
    明窗净几是安居。

        倪瓒《寄王叔明》诗云: 野饭鱼羹何处无,不将身作系官奴。陶朱范蠡逃名姓,那似烟波一钩徒。

        王叔明即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王蒙大概是年轻时淡饭粗茶伤着了,晚年是官迷,听不进倪云林的劝,最后因为胡惟庸案牵涉死于狱中。

    开怀一笑天下事,
    闭口不论世上人。

        俗话说:“人无十全,瓜无滚圆。”所以我们要“不见他人过”,对天下事一笑了之,“是非以不辨为解脱”。

        宋代高僧慈受禅师说:“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

    能受苦方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爱占便宜的人,赢了微利,却失了大贵。再好的东西,你也不可能长久拥有,莫如常怀怜悯之情,常施援助之爱,得到人心,他物不缺。

        别以为成败无因,今天的苦果,是昨天的伏笔;当下的付出,才是明日的花开。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地低为海,人低为王。

        大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是因为他把自己放在最低处,于是便成就了他的宽广与气魄。

        人生于世,以低求高,以曲求直,乃是做人的一种品格。

    根深不怕风摇动,
    树正何愁月影斜。

        人正不怕影子歪。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世上本无常照月,
    天边还有再来春。

        世事无常,世事难料。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也要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酒中不语真君子,
    财上分明大丈夫。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见酒就醉,一醉就胡言乱语、胡说八道,结果祸从口出。因此,要少与这样的人交往。

        还有些人利令智昏、见利忘义,在与人合作过程中爱占便宜,从不吃亏。这样表面上看赚了,实际上是亏了。

    寺院有尘清风扫,
    山门无锁白云封。

        方外之地,要的是清净,人心若能如此,离道就不远了!

    观大海者难为水,
    悟自心时不见山。

        修心有三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非名山不留僧住,
    是真佛只说家常。

        得道的人只说家常话,只说常识。凡是故弄玄虚的都是骗子。

    心闲临水知一乐,
    晓起入林寻鸟声。

        心中清闲清净,才能见水感到快乐,闻鸟鸣而开心。

    身似菩提心似镜,
    云在青天水在瓶。

        禅的精神就是要立身于自己的心灵,不拘泥于外物的局限,不执着于世人的评说,最终要达到心中无一丝的杂念。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举头四顾,海阔天空。

        陆九渊说:昂首攀南斗,翻身依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会开车的人都知道,当你的视野越来月狭窄的时候,离出车祸就不远了。

        不要局限在自己的小格局、小圈子里,多到大自然中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天地的开阔,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

    藤杖一条,提得起才放得下;
    禅门两扇,看不破便打不开。

        事情拿得起才能放得下,困局看破才能打开!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少管,少说,少想,就是福[334]

  • 顶级的养生:心宽、少虑、多笑[594]

  • 一刻无事一刻清,一日无事一日好,无事最可贵[618]

  • 心宽处,皆是路[828]

  • 佛说:有事心不乱,无事心不空[935]

  • 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1292]

  • 默念这三句话,也许事情就会发生改变[1088]

  • 良心和人品[1560]

  • 解脱名利束缚,唤起心中阳光[1896]

  • 心宽能看淡,心善能释怀[1311]

  • 苏曼殊:乾坤容我静, 名利任人忙[1472]

  • 学佛人修行能力不足时,这六种人或事,敬请远离[2399]

  • 人生路上,请远离这六种人或事[1900]

  •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叫“开悟”![2017]

  • 别让你的快乐贬值[2227]

  • 领悟戒、定、慧三无漏学的智慧,看破世间名利淡薄[2507]

  • 无事此静坐[2112]

  • 虚云老和尚:众生被七情五欲转,故自性不明生死不了[3037]

  • 虚云老和尚:欲望的过患[2128]

  • 修行:有一种高级的修养,叫不争不吵不炫耀[296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