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03]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20]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33]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43]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41]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60]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45]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94]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210]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217]

  • 十问时间[190]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21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人生如棋:识局者生,破局者存,掌局者赢!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508   时间:2021-3-24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3月24日  佛学研究网

        金庸曾说,围棋是严谨的思想锻炼、推理锻炼,更是“头脑体操”。

        在这方寸大小的棋盘中,除了黑白双方的纵横交错,还蕴藏着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人生如棋,天地为盘。我们要想走好每一步,就一定要有全局的规划。

        有人说,下棋如同一场修行,你下棋的过程,便是你人生的历程。

        只有参透棋局中的奥妙,才能成为人生的真正赢家。

        少年如棋之开局:赢在格局

        南怀瑾曾说:“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

        少年时期就如同人生的“清晨”,若想将来能有一番作为,就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个长远规划。

        这就如同下棋一样,开局时,我们便应立足全局、谋定而后动,而不是与对手争夺眼前的一子一隅。

        只有把目光放远、格局放大,才能将起点变高、前途变宽。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正所谓“文如其人”,梁启超年少时,便是一个格局大、见识高的人。

        梁启超从小家境优越,再加上自己也很争气,11岁便考中秀才,17岁时又中了举人,可以称得上是“少年天才”。

        然而,就在他才名远播、考场得意之时,却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

        在中举一年之后,梁启超竟转投康有为门下。在当时,康有为还只是个秀才,而梁启超已经是举人了。

        以功名而论,梁启超早已远远超过了康有为。这个“秀才老师,举人学生”的搭配,一时之间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在旁人看来,梁启超是自降身价,以高就低,但梁启超自己却不这样认为。

        他拜康有为为师,并非一时热血,而是他敏锐地觉察到:在当时,西学已有盛行的趋势,而要想救国图存,那是非得融贯中西不可。

        自己“学历”虽高,却只是擅长训诂词章、应试八股等旧学问,在先进的西学上并无所长。

        而此时的康有为,虽然只有秀才身份,却学贯中西,眼界开阔。果不其然,在康有为的悉心教诲下,梁启超逐渐了解了西学,进一步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数康梁。

        正因为梁启超有着高超的见识、远大的格局,才使他冲破古老的壁垒,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与维新变法的中流砥柱。

        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心中没有格局的人,就好比无头苍蝇一样,喜欢横冲直撞,贪图眼前小利,最终一事无成。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段“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潇洒时光,但我们更应该知道:外有锐气,内有格局,才叫意气风发;只有锐气,而无远见,不过是盲目自大。

        没有格局的人,往往被固定的范围所束缚,被死板的思维所限制。

        这样的人即使能力再强,也注定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因为,决定他们上限的不是能力,而是格局。

        人生如棋,要有格局,我们不应局限于眼前的一草一木,而应该放开眼界,谋划长远。

        以大格局,成大事业。

        中年如棋之中盘:进退裕如

        人生这盘棋进行到中盘,才算到了最精彩的阶段,才能尽显一个人的底蕴。

        比起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人到中年更多的是一份历经沧桑后的通达。

        王阳明曾说:“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

        棋到中盘,往往杀得难解难分,你进我退,变化多端。

        此时,决胜的关键便在于这“一进一退”的功夫了。

        《战国策》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了智、赵、魏、韩四家手中,其中当数智伯的势力最大。

        有一次,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共同攻打赵襄子。赵襄子被困城中,眼看着危在旦夕。

        此时,有一个叫做张孟谈的人挺身而出。他主动请缨去游说韩、魏两家,最终助赵襄子反败为胜、解了困局。

        经此一事,张孟谈不仅成了赵氏一族的大恩人,更成了名满天下的智谋之士。

        为了感激张孟谈的救命之恩,赵襄子决定重用于他。可就在此时,张孟谈却主动提出了要隐归山林。

        他对赵襄子说道:“君主之所以能够控制群臣,就是因为本身的威势,而现在我声誉显赫、地位尊贵,我若在朝中,会妨碍您的威势,所以您应该放我走。”

        赵襄子没办法,只能由他去过平淡自由的日子。此时的张孟谈正值盛年,本是大展身手的好时候,却毅然选择了退隐。

        后来,楚、韩、魏、齐四国合谋攻赵,正当赵襄子一筹莫展之际,张孟谈再一次出山了。

        而且此次的张孟谈是带着全家来的,他让全家人分别出使各国,成功瓦解了敌人的统一战线,再次救赵襄子于危难之中。

        然而,当赵襄子事后要论功行赏时,却找不到了张孟谈,因为他再一次从容隐退了。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人们常说,做人要知进退。无疑,张孟谈就是一位知进退的通达智者。他两进两退,蕴藏着巨大的人生智慧。

        为避免功高盖主而导致的悲剧,他果断选择了退出。为知遇之恩、国家之义,他又能主动出山解围。

        进则功成名就,退则得以善终,张孟谈不愧为一代奇才。

        孔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

        人唯有“知进退”,才能有所为。

        “知进退”可以让我们避开不利的时空限制,在有利的时空中谋求发展,最终获得一个完满人生。

        人生如棋,棋艺高超的人,能在进一步中扩大战果,也能在退一步中寻求生机。

        能做到进退裕如,方是人生大境界。

        老年如棋之收官:慎始慎终

        《棋经》说道:“博弈之道,贵乎谨严。”

        无论是下棋还是生活,最关键的便是:慎始慎终。

        越是到了后面,越需要谨慎行事,很多人就是因为最后的“差一点”,而导致前功尽弃、满盘皆输。

        人到迟暮之年,虽已看透世间浮沉,但也不可粗心大意。

        此时,我们更需要:佛系放表面,谨慎刻心间。

        唐朝名将郭子仪,曾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战功赫赫,因而得到皇帝的器重,被尊为“尚父”。

        此时,郭子仪的功绩与威望可谓如日中天,但即便如此,他却从不居功自傲,依旧谨慎如初。

        郭子仪是个心怀坦荡的人,每次朋友来府上拜见时,他从不让身边的姬妾们回避,唯独对卢杞是个例外。

        有一次,郭子仪听说御史中丞卢杞来访,马上命令身边的姬妾们躲起来。

        家人们对此很不理解,待卢杞走后,便问郭子仪说:“大人一向光风霁月,这次为什么要单单回避卢杞呢?”

        郭子仪长叹一口气,说道:“卢杞这个人相貌古怪,且心胸险恶,他来访时我若让妇人们在场,看到他那副长相,肯定有人会忍不住笑出声来,这样一来就闯下大祸了,此人一旦掌权,我一族人的生命就难保了。”

        果然不出郭子仪所料,这卢杞后来当上了宰相,并对曾经得罪过他的人大肆报复。

        很多朝臣因此遭到了迫害,而郭子仪则因为当初的谨慎幸免于难,最后得以安享晚年。

        《道德经》有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当你对一件事没有把握的时候,你一定要十分谨慎地对待;当你对一件事十分有把握时,你一定要用十二分的谨慎对待。如此,才能避免功亏一篑。

        谨慎不是胆小保守,而是一种老成持重的智慧。

        古人常说“负重致远”,谨慎对待眼前的每一件事,必会走得长长远远。

        人生如棋局,识局者生,破局者存,掌局者赢。我们唯有总揽全局,步步为营,落好每个阶段的棋子。

        棋盘虽小,却蕴含着生活的奥妙,惟有时时感悟,才可一生落子无悔。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掌握自己的命运要先这样做[1711]

  • 佛祖不掌控万物,也不掌控你的生杀大权[1590]

  • 西藏少年活佛的“修行路”[3062]

  • 18岁少年的真实感悟:人在佛途 我正在路上[2854]

  • 棋盘藏石窟 窟中坐千佛 [王素芬][377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