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03]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1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49]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166]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85]

  • 十问时间[159]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67]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74]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219]

  •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14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8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7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佛教中国漫谈之1.一句阿弥陀佛传承的是文化
     
    [ 作者: 传喜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2376   时间:2021-3-23   录入:wangwencui


    2021年3月23日    佛学研究网

        佛教传到中国已超过两千年了,已成为中国传统优良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那样:我的家乡余姚出过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这样一些天下公认的“大儒”,但到我出生时,方圆几十里地已经几乎没有什么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更没有人了解他们提出过一些什么主张,哪怕是片言只语。

      当时的家乡,兵荒马乱,盗匪横行,唯一与文明有关的痕迹,就是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吃素念佛的女家长,天天在做着“积德行善”的事;她们没有一个人识字,却都会“南无阿弥陀佛”。她们作为一家之长,有力地带动着全家的心理走向。结果,小庙的黄墙佛殿、磬钹木鱼,成为这些贫寒村落的寄托所在。我相信,这些村落之所以没有被仇恨所肢解,这些村民之所以没有被邪恶所席卷,都与那支由文盲妇女组成的念佛队伍有关。我家乡是如此,别的地方当然也差不多。

      其实,一句“阿弥陀佛”传承的是文化! 佛教在中国,不仅仅代表着佛教,它还承载着中华民族很多的文化习俗,也是一个传承文化的平台。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佛教界,像北京有个寺院的唱诵,从元朝保存到今天,仅这个唱诵,就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像北京的法海寺,在八大处、佛牙舍利边上有个寺庙是明朝的建筑,里面很多壁画都是皇家的,现在也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佛教的壁画、佛教的唱诵、佛教的建筑、佛教的文字艺术、文学艺术,哪一个单拿出来都是国宝级的。

      前天在云居寺,眼见了,汉白玉石刻经有一万多片,刻出来的是整部《大藏经》,这是国宝级的;还有600多年前毛笔写的字经,也是国宝;在雷音洞,出土的佛的骨舍利、肉舍利,也是国宝。表相上看,是佛教的,再仔细去瞧,熠熠生辉,样样在文化领域都属于国宝级的。

      我们佛教界少林寺很有名,少林寺的武功、医学,现在都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出家人在国外,别人一看到,就会说:“少林temple.”少林寺的名气比河南省大。比如很多人都知道普陀山,你讲浙江省,他不知道;你说山西省,他不知道,说五台山,他知道。

      不单单是这些表相,到敦煌,每个洞都是千佛窟,壁画、文字都是国宝级的,不仅具有旅游价值、经济价值、观赏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还承载着的佛教内涵。

      过去,皇帝、大臣碑题字,一看就是儒释道都通的,特别乾隆帝一辈子写了几千首诗,到处流传他的墨宝、诗篇,大多都跟佛教文化有关。过去做官的,如果不通佛教文化,是少有的。现在社会上的一些公众人物,如果不学佛的话,也显得有些落伍了,现在学佛也是时尚了。

      纵观历史,但凡称为“盛世”的朝代,都跟佛教有着直接关系。大唐为什么称为“盛世”,因为唐朝的佛教文化达到了相对的一个巅峰。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当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念的是什么?[1119]

  • 念阿弥陀佛与普贤十大行愿[1287]

  • “一丝不挂、想入非非”竟源于佛教,人人都会说,真正含义却很少人知道[1832]

  • 万行法师:中国文化的四个阶段:层层递进,找到自己[1474]

  • 试述阿弥陀佛本愿道德的大乘空义[1808]

  •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阿弥陀佛往昔的因缘[2066]

  • 历经尘世千般苦,才知一句阿弥陀佛的珍贵[1762]

  • 漫谈佛教的斋饭[2741]

  • 漫谈净土与禅[3735]

  • 《楞严经》漫谈[5749]

  • 漫谈汉族僧服[2947]

  •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2043]

  • 从北纬3O°纬线上走来的"大别"山南江北"葫芦村落"[4024]

  • 佛教中国漫谈之26.驾驭好生命这部车,你就是最大的赢家![2109]

  • 佛教中国漫谈之25.为何示现八相成道?佛陀可以不“死”[2127]

  • 佛教中国漫谈之24.孔夫子游山“吾无隐乎尔”?[2256]

  • 佛教中国漫谈之23.你破除了“我”,就超越了霍金的困惑![2245]

  • 佛教中国漫谈之22.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1991]

  • 佛教中国漫谈之21.知足常乐 人类修养的必修课[1886]

  • 佛教中国漫谈之20.《金刚经》释疑[183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