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34]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16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18]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13]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166]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14]

  •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105]

  • 你今生的22个灵魂课题[184]

  • 一个人走上坡路的迹象:藏[157]

  • 秋天可以耕种什么?种福田![14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愍[155]

  • “道场”略考——以佛教典籍为[11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玄奘大师的般若因缘
     
    [ 作者: 清凉   来自:网络   已阅:3438   时间:2021-3-18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3月18日  佛学研究网

        玄奘法师,堪称千古一僧。

        唐太宗赞云:“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大唐三藏法师圣教序》),这既是很高的赞誉,也是形象传神的譬喻,“松风水月”“仙露明珠”虽不足比方,我们仍可以概见大师的风神。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躡霜雪而前踪。”法师西行求法旅程的艰辛不是这几句能传达的,也绝不是这么充满美感。而其志行之坚确,却是千年不磨,后人称仰。

        大师游学五印,遍参三乘,寻礼圣迹,饱参硕德,以其德学遍受国王、僧侣、士庶的礼敬供奉,并在曲女城斗法、无遮大会中辩才如海,摧破外道之论,义云弥天,显扬三乘之旨,遂获得“大乘天”与“解脱天”的盛誉。高驾象王,游步通都,万众瞻拜,极盛于时。

        《圣教序》所谓:“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而大师不违初愿,折道返国,孜矻穷年,不辞衰朽,终使贝叶灵文,著于东土,三藏奥义,流遍诸夏,其传译之功,泽被万世,举扬之劳,服膺亘古。文辞义理双美于前,真谛俗言畅达于后。缁门宏规,独步千古,华夏贤哲,岂遑多让!

        正所谓“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拨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法师所处之时代,正当瑜伽教兴,故其所学以《摄论》《瑜伽》《因明》为主,那烂陀师承戒贤,为瑜伽论主,随胜军居士,修学《唯识》。师之高足窥基,依唯识经论立宗,曰唯识、法相、慈恩。而大师之学修、翻译,实不限于此也。

        赵朴初《<唐代青龙寺——空海之足迹>序言》将玄奘与日僧空海并论,于玄奘法师则言:“且奘之学虽承护法、戒贤,至其译述之业,则体大思精,释迦一代时教,包举无疑。其于小乘,则弥勒、无著一本、十支之作无不译。晚年独皈心般若,六百卷宏文实括释尊大乘学说之大全,而以《金刚》《理趣》二经为枢轴。”

        《大般若经》600卷为玄奘法师最重要之译著,依《慈恩传》卷十,“东国重于《般若》,前代虽翻,不能周备,众人更请委翻。然般若部大,京师多务,又人命无常,恐难得了,乃请就玉华宫翻译,帝许焉。”

        玄奘法师的译经事业得到太宗支持、赞誉,同时,不时受太宗召对,就军国政务、皇族休咎为太宗解疑,这对焚膏继晷、自感时促的法师来讲自然有无暇之感。所幸,法师生命的最后时光给予了600卷大般若,且终于获得高宗许可。离开京师长安,到铜川玉华宫以竟其业。

        显庆四年冬十月,法师与翻经大德及门人同去玉华宫,安置于肃诚院。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春正月初一,开始翻《大般若经》。因其文总二十万颂,门人请删,师欲顺众意,如罗什所翻。是夜,梦境怖畏,或见乘危履险,或见猛兽搏人,梦觉向众述异,还如前翻。果得夜梦光明,诸佛菩萨放光触身。

        玄奘法师初译佛经,每日数卷,至翻《大般若经》时,每日竟至十九卷。法师自谓至玉华宫,悉为《大般若经》因缘,并自感“必当卒命于此”,“经部甚大,每惧不终”,勉励徒众“人人加勤,勿辞劳苦”。

        玄奘法师得《大般若经》梵册三种,“文有疑错,即校三本以定之”,疑义踌躇之时,自觉豁然冥加。翻初会“严净佛土品”时,玉华寺主及翻经僧均梦见寺宇严净,无量菩萨、诸天供养经卷。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十月二十三日,《大般若经》终于译完,大众欢庆。众迎经时,《般若》放光,照烛远近,香气弥漫。

        麟德元年,玄奘法师将要离开这个世界,正月初一,众请再译《大宝积经》,法师勉强执笔,翻译数行即感体力不支。

        二十三日,师设斋供众,复作辞别,口中诵念:“色蕴不可得,受想行识亦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界亦不可得;眼识界不可的,乃至意识界亦不可得,无明不可得,乃至老死亦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这正是《大般若经》中的言句。这是否可以看作玄奘法师“晚年独皈心于般若”的表征?

        二月初五,玄奘法师圆寂。圆寂前弟子普光等问;“和尚得生弥勒内众否?”法师答云:“得生”。

        上述法师所诵《般若》经的言句与《心经》几乎全同。玄奘法师毕生之翻译,亦以《般若心经》流传最广。而法师得此经卷,据传是西行之前,于成都照料病僧蒙授梵文,于西行中,遇有神怪之难,即诵此经以克之。而法师于印度,复遇前僧,云是观音应化。

        可知玄奘法师之因缘,始终与《心经》攸关。而《心经》确为《大般若》之心髓,即其义理含《能断般若》(即《金刚经》)与《理趣般若》,赵朴初语此为“《大般若》之枢轴”,《心经》则为此《能断》、《理趣》之合璧也。

        般若向分甚深、广行二派,甚深由文殊司掌,广行由弥勒司掌,法师求生内院,即为弥勒眷属,则亦般若眷属矣。而甚深、广行本不二者,则甚深为内证,广行为外显也。亦可知瑜伽、中观,皆本般若,正所谓析相显性,称性辩相也。则法师以瑜伽宗主,复归心于般若者,理故宜然,事复何疑?

        而印土之有性相义歧,由聚讼而分饮,法师于那烂陀乃有《会宗记》梵文三千颂之作,所惜已佚,而其会通之见行,固由学修所致,则无疑也。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文殊和普贤信仰[920]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生活中的禅[705]

  • 玄奘大师圆寂纪念日:他不是“御弟哥哥”,他是“玄奘法师”[708]

  • 念《心经》的九个层次[1221]

  • 《心经》的心理疗愈功能[932]

  • 以心经说禅行[1110]

  • 《心经》:当你累了就默念这三句话,不论什么事都会改变[1178]

  • 《心经》:当你累了就默念这三句话,不论什么事,都会改变![1337]

  • 要在身体无病无癖时抓紧修行,让心安扎在真实平静里[1360]

  • ​天下本无病,病从心中起:文殊师利与维摩诘的对话[1673]

  • 玄奘对敦煌石窟的影响[1291]

  • 九大菩萨分别管啥事儿?看看你与哪尊佛菩萨有缘[2337]

  • 《心经》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2377]

  • “般若”六种智慧,感悟人生六种境界![2370]

  • 这四句话是《心经》的精华要理!见者增福![2232]

  • 心常安住悟般若[1925]

  • 佛教故事:“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的传说[2354]

  • 论华严三圣的关系[1975]

  • 《心经》的神奇来历[2569]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226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