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01]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14]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13]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04]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04]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22]

  •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12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①[121]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42]

  • 格局大了,你就顺了[130]

  • 如果事与愿违,等一等也没关系[123]

  • 思维的宽度,决定人生的高度![13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想要有所成就,离不开这四个字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888   时间:2021-2-18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2月18日  佛学研究网

        佛法教典所说,凡讲行持,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虚云老和尚

        信能入  解如目  行如足  证菩提

        “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学佛的第一步就是“信”。但这个信,必须得是“正信”。并不只是信佛菩萨会护佑众生,不只是求一个现世福报,更是要信六道轮回、信因果业力、信解脱之道。

        现在的人学世间法那套思维、逻辑太久了,凡事都要以自己的逻辑来审视、来判断,但佛法中所说的许多真相,以初入门者的程度,在没有亲身修证到的情况下,就特别需要生起对释迦牟尼佛的强烈仰赖和信心。

        释迦牟尼佛是修证成佛的大觉悟者,对于释迦牟尼佛所开示的内容,还是自己程度太低,智慧未开,虽然对于不理解的部分可以存疑,在之后的修学中去印证,但不能因为目前还不理解,就把这些内容否定了、排斥了。

        有人可能会说,我深信阿弥陀佛和净土世界,我什么都不做,就天天念佛祈愿往生极乐。信是足够强烈了,但也不要忽视“解”。有信就要有解,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认识到为什么要信、为什么要学、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有助于巩固正信。

        就以念佛的净土法门为例,首先当然要有强烈的信心,更要理解”净土五经“中所记载的极乐净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所在,如何念佛、如何发愿,才能与阿弥陀佛最为契合,到了极乐净土后还需要如何修行......念佛法门,简单,却又不简单,越多理解这些内容,越有能力念好这一声佛号。

        又例如,我们都知道要发菩提心、要无我利他,但具体怎么做,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这些问题不解决,念再多不过是喊口号。而在《普贤菩萨行愿品》里,将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解晰得非常清楚,我们就可以一条条对应去思考、来对照自身。《华严经·净行品》里,智首菩萨向文殊菩萨提问,文殊菩萨进行了一百四十一个解答,从在家到出家、日常生活的语言和行动,从大到细微,清楚地演示了什么才是利益众生的无我精神。不管出家在家,你的行住坐卧、言语说话、动作走路,存心要善,每一念都能想到他人、想到众生,每一句话都是当愿众生如何,而不是我愿怎么样。

        解如目,行如足。解门犹如眼睛,行门犹如双脚,眼睛可以看见要前往的地方,但是如果不迈开脚步,永远也不可能到达目的地。如果只偏重于行,虽然是在向前走,却犹如眼睛失明,看不清前方就充满了危险,所以要”解行并重“。

        如果说“解”,侧重在多闻多思,那么“行”就是实修,从调整观念到做出行动,两者结合起来才是真修行。光说不练只是“口头禅”,学以致用才是“行动禅”。

        现在有不少研究佛教文化的学者,说起佛经的典故和来源头头是道,但他们并不一定都能有修证,就是因为缺少实修。而很多同修,在修学多年后出现了信心退转的现象,也是因为实修不到位造成的。在工作生活中要做到无我利他、忍辱确实是不容易,当遇到一些比较难跨过的障碍时,我们需要在禅修中去平复心态,帮助自己保持在正念中。所以对在家居士来说,坚持每日的定时功课,每年抽一段时间去寺院禅修,是非常必要的。

        证就是果了,有了信、解和行,身心得到受用,心胸就广大、安静,智慧高,看得远,自己的身心就可以得到解脱,与平常人不同,犹如脱胎换骨。

        每过一个修学阶段,可能都会有一些相应的“证”。当我们通过修行得到了一些相应亲自感受之后,更会坚定我们的“信”,这时再看同一部经文,可能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了,在具体“行”的时候不仅少了犹豫,更多了圆融的智慧。

        先信乐其法,次了解其法,依其法而修习其行,终证得其果也。阿罗汉、菩萨、佛,那并不是一个永远只能被仰望的目标,只要一直走在这条解脱大道之上,就能走进他们之中。

        汉传佛教有八大宗派,虽然修行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但“信解行证”这个次第不仅共通,更是必须的。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01]

  • 南怀瑾:佛菩萨才是多情人[360]

  • 佛大战“六师外道”[409]

  • 待到情思不颠倒,便是凡夫觉悟时![710]

  • 做人处世,一切都要能承受得起[707]

  • 刻意练习:从知道到做到的唯一桥梁[755]

  • 总在后悔焦虑中度过?别怕,觉者的四个方法教你打败焦虑、成就自己![1122]

  • “人成即佛成” 佛陀一生的行迹[1414]

  • 把面子放下,把日子过好[2152]

  • 人这一生,渡你的只有两个人![2030]

  • 禅语:因缘一直在变,切勿傻傻坐等![2310]

  • 为什么佛经均以“如是我闻”开头?[3190]

  • 怎样才是有缘,必须看懂的十二因缘[2783]

  • 玄奘大师两字遗言激励后人千年[2141]

  • 佛学和学佛要分清楚[2293]

  • 一个人的命运好不好,从他有没有口德就看的出来[1954]

  • 觉悟的生活[1848]

  • 唐代高僧一行的天文学成就[2041]

  • 佛教徒的觉悟[2037]

  • 居士如何处理信仰与家庭事业的关系?[275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