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生需要五面镜子![112]

  • 当你有这几种征兆的时候,说明[108]

  • 成年人的放下:一半是理解,一[117]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41]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28]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70]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64]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73]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77]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130]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86]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67]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何谓攀缘?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770   时间:2021-1-24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1月24日  佛学研究网

        攀缘有二:

        一是世俗中认同的,为了名利等不择手段强求不已;

        二是佛法中,心不独起,必有所对之境,攀缘于彼而起。恰如老人之攀杖而起,谓之攀缘。又心忽彼忽此,驰回外界之事物,如猿攀木枝,忽在彼处,忽在此处,谓之攀缘。

        《维摩诘经》:“为断病本而教导之”,这个“病本”,“本”就是病产生的原因,为了断除产生病的原因,而那样去教导去调服众生。

        那“何谓病本?” 那什么是产生病的原因呢?“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说造成病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众生的攀缘的心。“何所攀缘?” “所”就是对象。那你攀缘了什么呢?“谓之三界。”

        什么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指的是就是我们六道众生生死轮回的这个场所。什么是攀缘的对象?就是这三界。什么意思?我们生病的原因是什么?是攀缘,攀缘了什么?攀缘了三界,就是以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为真实,为实有。对三界的实有的认识就是攀缘三界,这是我们一切病的根源,产生病的原因。

        “云何断攀缘?”那怎么能断掉攀援呢?哦,“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呐,无所得,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心经》的时候,《心经》的经文是,“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多,以般若菠萝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是登地的菩萨。“以无所得故,三世诸佛,依般若菠萝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说佛陀证悟真实成佛。所以在大乘佛法的修行根本就是无所得。为什么会是无所得呢?

        “何谓无所得?”那什么才是无所得呢?“谓离二见。”离二种见。“何谓二见?”那什么是二见呢?“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这个内见,外见,对照梵本其实就是我见,他见。所谓内见,就是我们凡夫总认为有一个能得的心。外见,也叫他见。也就是我们凡夫总认为有一个被我所得的境,外在的境。比如说我们这个肉体,比如说承载肉体的这个世界。

        那么什么叫无所得?要离开这内见与外见,离开这个我见与他见,是无所得。这个内见、外见无所得。也就是我们要了知能得所得皆是无生,能得所得皆是空性,这就是无所得。能够无所得就能够断攀缘。

        经文中维摩诘先生继续说,“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说你看,我前面说的这么一大段,那么生了病的菩萨,就要按照我前面说的这样来调服他自己的心啊!如果能做到这点,那么他就能够断除了“老病死苦”,不仅病苦解决了,老苦与死苦也解决了,没有老病死那生苦从何谈起?因此有病的菩萨这样调服其心,那么生老病死的苦就没有了,就被断除了。“是菩萨菩提”啊!说这才是菩萨们那种觉悟之道啊!

        “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说如果生病的菩萨,不按照我前面说的那样去调服其心的话,那么他自己的一切修行的行为无慧利,都不会得到什么智慧与利益的啊!

        “譬如胜怨”胜就是战胜。怨就是敌人。比如能够战胜敌人“乃可为勇”,我们才说他是一个勇猛的人,一个勇士。“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也就是一个生了病的菩萨能够按照我如上的教言去调服自己的心,他因此能够断除了老病死了,那么这个我们才称他为真正的菩萨啊!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这句话不好理解,我们对照梵本,再看玄奘法师怎么翻译的。玄奘法师说:“如是除去自他疾时,无有少法而可除者”。也就是这些生了病的菩萨按照以下两点:

        第一,观病是空;第二,还要起悲心度众生。因此他能除去自己的疾病,也要除去众生的疾病,可是大家要知道在除去自他疾病的时候,“无有少法可除者”,你不要以为真的有什么病被你除掉了,只是病苦对他不起作用了!好比你是一只蚂蚁,可能一只树叶都会被压死,但是如果你是一座大山呢?就是狂风暴雨对你也无可奈何了。一切法本无生,都是不生不灭的!

        都说开悟的楞严,那么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攀缘心”的概念

        都说是“富贵的华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开悟”是每一个学佛之人都孜孜以求的修行方向、修行目的。而楞严经是最为善利于开悟的经文。佛陀所说的经文应当都是指导众生修行的无上法门。为什么楞严经却是最善利于开悟的呢?

        因为楞严经是围绕着“攀缘心”与“如来藏”这两个开悟的根本核心概念来展开解释的佛说经文。

        为什么说“攀缘心”与“如来藏”是两个开悟的根本核心概念呢?回答这个问题用楞严经的原文最为恰当。

        楞严经: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些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佛陀说了,欲要发愿出生死之轮回,得要明了奢摩他路。而要明白奢摩他路,首先就得要明了攀缘心,明白攀缘心对我们的缠缚作用。

        那么什么是“攀缘心”呢?

        在佛经中“心”的概念跟我们现在对心的理解不太一样。佛经中的“心”指的是展转和合、积集滋长,摄受、藏隐的意思。(解深密经: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则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以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与攀缘心相对应的是真如心,是如来藏,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如果说“真如心,如来藏”的特点是清净、妙明。那么“攀缘心”的特点就是昏扰扰相,把妄想误为真实。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所谓“攀”者:以客逐尘,奔逸流转。展转和合,迷陷难出。

        所谓“缘”者,各有所“还”。若有所还则不清净,难免昏昏扰扰。

        攀缘心所展转和合的是言说戏论,攀缘心所积集滋长的是习气执受。攀缘心所作的是加法,用攀缘心来修行,修成的是魔王及魔眷属。

        《圆觉经》说烦恼即是菩提。前尘影事无一不是成就菩提的诱因。只要能以正定之心去体察到攀缘之所遗,那么烦恼即是菩提。而如果仅仅由着习气追逐前尘、分别影事,那就是为攀缘所转,认贼为子。

        用通俗的话说“就事论事”就会困扰于事中,被无明所系缚。就事论事,以事掩事,那就是攀缘心的作用。不以攀缘心为自性的修行者,遇事之时,要思索明白:事之所由,事之所因,事之所起、事之所至。

        明白了攀缘心的概念,就知道了修行的方向就是要摄伏攀缘心。

        而如来藏的概念会给我们修行的信心。

        那么怎么知道是否已经摄伏了攀缘心呢?不再以动为身,以动为境。

        以攀缘心为自性的特点: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已,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这些个攀缘都是我们要在修行之中去摄伏的。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随缘不随便,智者不攀缘![473]

  • 不识相!这三个字说到根儿上了[580]

  • 你从什么地方来?[624]

  • 你不必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698]

  • 南怀瑾:《金刚经》里的三大智慧,让你人生通达[749]

  • 一行禅师:痛苦的根源是什么?[1100]

  • 师说:如何开启自性心地上的智慧?[1925]

  • 夜夜伴佛眠,朝朝还共起[1634]

  • 向外攀缘,人生无解[1240]

  • 快乐来自于善业,不是攀缘[1269]

  • 一切不离自性,自己的心就是真佛[4928]

  • 「随缘」与「攀缘」有哪些不同?[3816]

  • 如何见佛?[3277]

  • 减少攀缘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2263]

  • “色不异空”和“色即是空”有什么区别?[2022]

  • 自性、空性、法性是什么关系?[2321]

  • 自己有没有修行?问问这几个问题[1863]

  • 是什么让生死轮回相续不断?[2342]

  • 你要顿悟自性,这几本书你要看![3432]

  • 未来十条路,看看你不知不觉中正往哪个方向走?[195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