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画框就是窗户。
透过它,你看到,午后乡间,阳光灿烂,暴热的阳光下,人仿佛是蜡做的,如果不跑到荫凉处,马上就要被融化了。
绿树浓荫,安静恬然。那些站立在田野深处的玉米,籽粒成熟,被人放倒在地。有一些,已经被运到村边。现在,斜倚在树后,堆成一堆。
一些宽大的玉米叶、叫不出名字的青草,零零散散,铺陈在地。一头歇晌的牛,正低下头,用嘴拉扯着属于它的这些绿色食物。
显然,它并不急于大口大口地吞咽,它只是有意无意地通过咀嚼来打发这段时光,借此缓解上午劳作的疲惫。
这头牛,并不认识我,透过它清纯的眼睛,我重温了曾经熟悉的乡村生活。
在这个季节,牛和车,是分不开的兄弟。可是,那辆牛拉过的车,在画面上缺席了。可以肯定,那架车已经找到适宜的地方,歇晌去了。
同时缺席的还有,树上一阵紧似一阵的蝉鸣,牛咀嚼那些青草发出的细碎声响,以及牛均匀、低沉地呼吸;飞来飞去的牛蝇发出的嗡嗡声,以及牛驱赶牛蝇,不时抡成圆圈的尾巴。
还有,那股隐隐传来、若有若无的青草味。小时候,下地打草,我经常拽一根青草放在嘴里。细细咀嚼,草的青香与淡淡的甜,开始在牙齿间弥漫……
这是读油画《处暑》时,我心底泛起的一些感受。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此时,鹰开始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油画家砚君眼里的《处暑》,正是“三候禾乃登”。“禾”指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登”即成熟。
我不知道,在《处暑》之外,砚君是否愿意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以油画的形式创作一系列的“平原上的事物”。不知道答案的,暂且搁置。还是来说牛吧。
没有乡村经验、不曾与牛一起生活过的人,对于牛的认识,往往来自于书本与道听途说。一头牛真正与他们的生活发生联系,往往已改变了牛本来的样子,变成了肉。那时,牛已经彻底失去了被理解的机会。
在人的世界中,牛虽健壮,却属于弱势群体,它代表着温驯,善良,吃苦,耐劳,逆来顺受又无话可说。牛就是那个样子吗?如果以我家的牛作为答案,答案则是否定的。
这头牛,健壮,肥硕,高傲,沉稳,一副成年人的模样。和父亲一样,它在家里,属于重劳力,力大无穷,不知疲倦,牵犁驾车,全力以赴,稳步向前,足不踏空。
在日常劳作中,如果确实是它错了,它会沉默着听你教训;可如果错的是你,你无缘无故地欺负它,它绝不逆来顺受。强强的它,虽不和人逞强,但它会不理你。
有一次,父亲让我牵着它到水边饮牛。我沉浸在古诗句中,想象着有一位牧童坐在牛背上,横吹竹笛,在柳荫下慢悠悠地走,低垂的柳条不时拂一下他的脸。饮水之后,牵牛往家走,我想骑到牛背上去。
但是,我太轻视了它对这个动作可能做出的反应。它当时愣了一下,很快,它判断出我这个动作对它不尊重。它把头一低一甩,将缰绳从我手中夺走。它大踏步地往家走,把我甩在屁股后面。
我一路小跑,跟它回到牛栏,想去拴缰绳,它将头摆来摆去,不让我靠近。最后,我只好向它举手投降,帮它理毛,向它示好,它才与我和好如初。
那时,每天,天要亮时,母亲起床烧火做饭,父亲则去牛栏打理牛。父亲拿起扁担,挂上水桶,牵牛到井边去。
饮牛后,父亲还要担回两桶水。牛与人吃水,共享一个桶。有时,我分不清一个人和一头牛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我甚至把它当作家里的一口人。
诸行无常,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生老病死的结局,牛与人也一样,没有谁能够被赦免。这不仅仅是牛的宿命。
这头牛,是我家与邻家合喂的,由于邻家不慎,它多吃了些黄豆,它的生命提前划下了句号。那些黄豆不但吸干了它腹中的水分,肠胃消化不动也无法排出,又无法给它饮水,因为黄豆会继续膨胀。牛在生死在线煎熬,根据兽医的建议,我们为它灌了些食用油,以便排泄,但奇迹没有出现。
周末,我放学回家,见到了临终的它。它伏在地上,喘着粗气,见到我时,它抬起了低垂数日的头。我走过去,抱住它,痛哭起来。
它任我抚摸,终又将头沉重地垂下,瞪大的眼睛流出成行的泪滴。
对于我来说,与这头牛相处的经历,是一种缘分。如果有一天,我碰到一头牛,它非常温驯地迎面走来,注视我或抬起头哞一声同我打招呼,我会很自然地走过去抚摸它。
因为在我小时候,我已经知道,一头牛的内心其实是怎样的。
真正的画家不只描摹眼前的事物,他更表达内心之所见。砚君画布上的牛,虽然不是我童年遇到的那头,但是它的存在,让我清晰地重温了乡村生活的从容、平易与静谧。
当然,它也让我想到禅宗典籍里的中国禅师们。
禅师们不爱谈玄说妙,喜欢以牛作喻,他们告诉我们,学禅就是学会放牧自我的心灵,这跟牧牛一样。
如果走在路上的牛随便吃路边草,牧童会牵紧缰绳把它拉回来;如果牛践犯路边的庄稼,牧童会用鞭子抽打它。
这样久而久之,牛就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了。此时,牛自由地寻找自己的青草地,牧童则会躺在树荫下玩耍。
学禅即修心,修心即牧牛。在这里,一头牛是怎样的,一颗心其实也是怎样的。
如果眼睛只局限于表像和肉眼可见的世界,我们怎么来认知藏身于世俗生活的另一个“神奇的世界”。
禅之于世俗生活,如同盐溶于水。有时不经意间尝了一下,我们才恍然大悟似地发现,原来它就在我们身边。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