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04]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1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50]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167]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85]

  • 十问时间[159]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69]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74]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221]

  •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14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8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7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一个悟道的人,就是找到了自己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342   时间:2021-1-14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1月14日  佛学研究网

        为人处事,要常给自己留个转身的余地,才不致逼到死角。能提得起、放得下,能进能退,能有能无,才是参禅悟道的境界。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磕磕绊绊。

        很多时候,你会通过各种渠道,听来很多道理。对于这些道理,你会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其实不然。这只不过是一种产生于大脑的虚幻印象而已,这种印象,远远不如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来得深刻。

        良宽禅师自小就到外乡出家学道,修行参禅,未曾懈怠,离家几十年都没有回过家乡。

        有一天,家乡来了一位亲戚求见良宽禅师,见面以后,亲戚告诉禅师说:“您的外甥平时赌吃玩乐,不务正业,已经到了倾家荡产的边缘。家乡的父老都希望禅师能发个慈悲,回去教导您的外甥,劝他回头,重新做人。”

        良宽禅师就回到暌违多年的家乡。

        外甥见到舅舅回来,十分高兴,就留禅师在家过夜。

        良宽禅师在俗家过的这个晚上,一直参禅打坐,没有睡觉。

        第二天早晨准备告别离去时,良宽禅师坐在床边穿鞋,却一直系不好草鞋的绳带,两手一直发抖,外甥见状上前帮助舅父把带子系好。

        良宽禅师这时慈祥地说:“人老了真是一点用都没有。所以年轻的时候,就要把想要做的事统统做好。”说完以后,头也不回地走了。自此以后,外甥再也不生活浪荡、花天酒地了。

        良宽禅师是一个聪明人,他没有给外甥讲述那些大道理,而是营造了一种氛围,让外甥亲眼见到,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老人,有多无奈。让自己的外甥体会到,老人们不再有年轻人那般的精力,很多事情都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了。这时候,外甥自然会从中有所体悟。轻与重,大与小,早与晚,很多时候不在于接受一方的悟性,而在于施者能否真正地放下。 不执于教,而后得教。

        人心中都有郁结,那郁结是每天所想,但总也想不透的事情。这郁结会搅扰得人心不安,做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从而让人陷入思维的困境,并带来身体上的疲劳。这时候,就应该尝试放下。放下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觉得很重要的,其实并非缺它不可,以前之所以觉得重要,不过是自己迷住了双眼,没看清其本来面目罢了。

        唐顺宗有一次问佛光如满禅师说:“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回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维,更勿生疑虑。”

        唐顺宗听了以后,不但不理解,并且不以为然地问道:“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差分别。”

        佛光如满禅师进一步解释道:“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顺宗听后心中有所体悟,对佛光如满禅师更加尊重了。

        这唐顺宗,就是被迷住了眼的人了。他一直想找到佛的具体所处,却不知,佛是无所不在,又无所在的。所谓无所不在,就是一花一木中都有佛,所谓无所在,就是佛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方位,以前如此,现在如此,以后也是如此。

        一个悟道的人,是绝不会问佛在何处的,他们所思所想的是自己在何处。唐顺宗执念于佛在何处,而没想过自己在何处。因此才一直没有在佛法上有大的精进。

        佛光禅师提醒了他,让他找到了自己,放下了佛的方位。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之前认为重要的,其实无关紧要。这就是放下的作用了。

        放下之前,那担子重重压在心上,自然会感觉沉重;放下之后,心内空空无一物,自然一身轻快了。所以,不要整天盯着那些烦心事,要学会将之放下。工作中遇到不愉快的时候,及时放下;生活中遇到不快乐的时候,及时放下。这么做了之后,你会发现身体轻了,心灵静了,因为之前困扰你的东西不在了。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221]

  • 修行是为了找到自己[257]

  • 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光阴,就是人生的圆满[418]

  • 成年人的放下:一半是理解,一半是算了[869]

  • 做好你自己,需要做好两样事情[510]

  • 佛悟道悟了什么[577]

  • 人生最大的难题不是认清人心,而是认清自己[555]

  • 人生所有的遇见,都是遇见你自己[528]

  • 新的一年,谢谢生命中的贵人[545]

  • 做回你自己,所有的美好都会回到你身上[618]

  • 人生的三次觉醒: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790]

  • 只有放下,才能做回自己找回自己[811]

  • 修行的终极真相就是:遇见“自己”![570]

  • 心灵的换位![688]

  • 人际交往,四个万能法则,很实用[725]

  • 曾国藩:最好的贵人,是努力的自己[783]

  • 人生需要这三个知己![783]

  • 开路靠前人,引路靠贵人,走路靠自己[803]

  • 对自己慈悲是很重要的修行[1293]

  • 人人生而不同,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90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