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04]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17]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16]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09]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06]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25]

  •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13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①[125]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45]

  • 格局大了,你就顺了[131]

  • 如果事与愿违,等一等也没关系[124]

  • 思维的宽度,决定人生的高度![13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谢灵运诗作中佛教思想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565   时间:2021-1-8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1月8日  佛学研究网

        谢灵运是我国古典山水诗的奠基人,他一生酷爱山水,自称“江北倦历览,江南旷周旋”,还特制登山之用的“谢公屐”。

        谢灵运的山水诗多创造于“肆意遨游,寻山陟岭”,给人亲临其境之感。他的山水诗不仅清新明朗而且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意趣。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呜禽。——《登池上楼》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回溪石濑修竹茂林》

        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诗》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灵运的山水诗兼收并蓄儒释道三教思想,其中部分诗作佛教思想倾向相当明显。这与他幼时寄养灵隐寺,成年后又与支道林、慧远等高僧交往密切相关。

        三生石(谢灵运)
    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
    浮欢昧眼前,沉忧贯终始。
    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
    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
    良缘殆未谢,时逝不可俟。
    惊拟灵鹫山,尚想祇洹轨。
    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
    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

        相传释迦牟尼成佛前,曾出东南西北四城门。在前三城门外,他遇见了老人、病人和死人,深切地感受到人世间的苦难和无常;当他出北门时,遇到了一位比丘,闻其广说出家功德,于是决定出家修行。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说人间充满了痛苦和挫折,三世轮回是一片无穷无尽的苦海。

        “四城”指佛陀在俗为太子时所游四城门,《因果经》云:“尔时太子年渐长大,出家时至,故辞父王,出四城门游观。前三所逢生厌唯欲,第四出家。”

        “顿踬”(dùn zhì):绊倒,意谓不顺利。

        “三世”即佛教的过去、现在、未来之世。

        浮欢昧眼前,沉照贯终始 

        人们往往会被眼前的浮欢所蒙蔽,看不清贯穿万法中的沉冥之理而恍若梦幻。

        “浮欢”指现世的欢乐。

        “昧眼前”:连眼前的事物也看不清楚。昧为模糊之义。

        “沉照”:深入地观照。

        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 

        壮年时总觉来日方长,暮年才知道时光紧迫。

        “颓”:衰弱。

        “迫暮齿”:晚年时感到了时光的紧迫可贵。

        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 

        谢灵运在此化用《维摩诘经》中“是身如幻”、“是身如梦”、“是身如电”、“是身如风”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一切都像风电一样飘忽而过。

        “挥霍”谓急速的样子。

        “飘忽”是快捷疾速的意思。

        良缘迨未谢,时逝不可俟 

        诗人在此感言,一定要抓住良好的时机,研习佛法,修持梵行。

        “迨”同"逮"。

        “谢”:凋谢,结束。

        “俟”:等待。

        惊拟灵鹫山,尚想祇洹轨 

        在诗人的眼里,灵隐飞来峰就像灵隐寺的开山祖师说的那样,此处就是佛陀说法的灵鹫山、祇洹精舍,是一个神圣的地方,这里的一切无一不成为诗人的观照对象。

        “拟”:向往。

        “灵鹫山”: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佛陀曾在此居住,说法多年。

        “祇洹”:祇垣即祇树给孤独园,在古印度乔萨罗国舍卫城南,也是佛陀居住、说法的场所。

        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 

        诗句写禅室前庭所见的景色,仿佛是一轴静态的画面:一股细而白的水流从庭前飞流而下,窗棂上映进了山林那郁郁葱葱的青绿色泽。尤其次句,更是一幅画中之画,镶嵌在窗框之间,实在美不胜收。

        “绝溜”:凌空而下的涧水或瀑布。

        “栖”:栖息,居住。

        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诗人在禅室中默想空观的含义,听闻禅师在讲宇分析精妙的佛理,完全沉浸在佛法的雨露中。

        “空观”:佛教认为诸法因缘和合方能生起,因此并无自性,称为缘起性空,能以此理观照万物,名为空观。

        “讲宇”:讲堂。

        “妙理”指佛教的各种精微理论。

        这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诗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结合三生石联想三世,说明佛理;中六句为第二层,正写自己的感触;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描写三生石、飞来峰及禅舍的美景,以抒发自己向往的悟道生活。这首诗在结构语句上有着高度的艺术性,结构与写景两妙相融,遂使言理诗与山水乳水交融,不失为一首淡中见醇,癯而能腴的佳作。

        诗中写明性见佛,顿悟解脱的参透,实基于谢灵运当时历经反复,毅然挂冠的生活经验。所以前十句中说理与追省交替而下,以唱叹出之,读来有回肠荡气之感。

        本诗深入浅出,而不俚俗。精妙的佛理,在他三言二语就挈出要领,又加以形象的比喻。相比之下,后世的言理诗,如王梵志诗就过于俚俗,王维的《胡居士卧病遗来因赠》则显得较为生涩。谢灵运诗歌的语言特色,其浅切处可使读者较直接地进入诗歌的感情,产生一种清远悠长的韵味。

        此首诗势,如同江流为峡谷束起,顿见精神,复又越峡而出,发为“绝溜”,“高林”一联的景语,将绝壁清溜,高林岚光,自然界山山水水的清气,一总收束到精舍明净无垢的窗口里,这飞动崒兀而高朗澄彻的景象,正是诗人参悟后心胸的物化。至此境界又上一层楼,馀波荡漾,余味无穷。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手清供,为生活增添一丝清雅和禅意[255]

  • 慈悲的修行[695]

  • 学会用这五种心让生活充满禅意[1861]

  • 安禅何须劳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2738]

  • “真·佛系”诗人王维:为六祖写墓志铭,众多诗句被引作公案[2059]

  • 庐山:一座因"奇秀山水"扬名海内外的匡庐"弥陀佛国"文化与自然景观"博览园″[8347]

  • 早年著书立说坚定排斥佛教,晚年潘然醒悟一心向佛,大学家欧阳修因何发生如此大转变?[3158]

  • 苏东坡与禅师的唱酬诗[4150]

  • 好好领会佛说“空”的意趣 理解错了后患无穷[4095]

  • 普茶:感悟人生 体悟禅意[4369]

  • 浮躁的现代社会 你的心需要一场修行[2587]

  • 禅意画意:王维与禅诗[2415]

  • 温庭筠的禅心与禅意[3086]

  • 十首禅意诗词,你“参悟”了吗?[2756]

  • 回家过年的禅意,吃饭睡觉练心去![2390]

  • 名人与禅修|苏东坡豁达的秘密是什么?读了这三首禅诗就懂了[4272]

  • 禅茶一味到底何解?这些文学大家也爱在佛和茶中品一品[3048]

  • 一片茶叶的禅意[2365]

  • 谢灵运的佛教文学创作[2127]

  • 茶意即禅意[346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