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改变认知、改变圈子、改变人生[10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无竭[125]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181]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147]

  • 短短五句话,把人生说透了![124]

  • 为什么做人那么难?是有原因的[126]

  • 看清一个人,无需日久,只要三[136]

  • 抱怨,会错过你的善法因缘[145]

  • 六祖惠能与曹溪禅[169]

  • “慈悲者之城”与“涅槃城”[11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②[179]

  • 礼佛的这几个方式,你选择哪一[13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4大德专辑 >> [专题]a4大德专辑 >> 正文


    四大高僧居然是这样积累福报的!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224   时间:2021-1-8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1月8日  佛学研究网

        宣化上人吃菜叶的故事

        有三个青年比丘来万佛城挂单,因为当时万佛城大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质量比较差的菜,在食用时只要不是烂的菜叶子、菜帮子都不会扔掉。

        一天中午,用斋后大众准备离去,三位比丘忽见宣公上人来到面前,急忙合十施礼。

        上人满面含笑,用眼光看着他们用过的餐盘中有剩菜叶,问道:“菜不好吃吗?”

        其中一位比丘回答:“菜叶太硬了。”

        上人听后笑眯眯地用手捏起剩菜叶放进自己的口中,嚼了嚼咽了下去,笑着说:“我还可以。”

        三位比丘和周围的弟子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盯看上人,上人又把另两个盘中剩的菜全放进口中嚼着咽了下去,然后说了句:“能吃的就不要浪费。”

        当宣公上人走出斋堂时,身后跪下了一片徒众。

        对于餐巾纸的使用,上人使用时先从边缘开始,然后将用过的部位叠起来,下次使用时从叠起的地方使用,然后再叠起来使用,直到用完。有时一张纸用两天也是有的。

        当师父问上人为何要这么节省时,上人说自己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不敢浪费。

        弘一大师惜福事迹

        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宗大师,有一年在厦门南普陀寺给出家人作开示时,劝他们“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

        为什么呢?“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

        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记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

        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浪费。

        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

        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他。

        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

        他母亲看到,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

        弘一大师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出家以后,一直还保守着爱惜衣食的习惯。

        印光法师呵斥他人浪费

        印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极其简单。

        印光法师早饭是吃一碗粥,吃完后,再把开水倒在碗里,然后再把开水喝下去,怕残留饭粒在碗里面。

        午饭是一碗饭,一碗菜,吃完后,会和早饭一样用开水倒碗里,再喝下去。

        如果印光法师看到有人吃完饭后,碗里面还剩有饭粒,会大声说:“你有多大的福气啊,竟然如此的糟踏”。这样的事情经常会发生。

        虚云老和尚惜福事迹

        虚云老和尚平时吃的稀饭和菜,都是由我们从大寮里打的,跟大众师父们吃的一样。他老人家那种简朴的生活,我们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

        有一次,宗教事务处处长张先生,到山上来探望老和尚。

        老和尚让人加了几道菜,请他吃午饭。张处长是个在家人,当他在吃饭时,掉了好几粒米饭在桌子上,老和尚看见了也不说话。

        等吃完饭后,他才一粒粒地把那些掉在桌子上的米饭捡起来,放进口里吃下去。使得那位张处长面红耳赤,很不自在。

        他一再劝老和尚说:“老和尚,那些米饭已经掉桌子上,不能吃了。”

        老和尚说:“不要紧啊!这些都是粮食,一粒也不能糟塌的。”

        处长又说:“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

        老和尚答:“就是这样,我已经很好了。”

        老和尚时常开示我们:“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

        其实“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缘。

        他经常训诫我们年轻人说:“你们要惜福啊!现在能遇到佛法,到我这里来修行,可能是过去世栽培了一点福报。

        但是若不惜福,把福报享尽了,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福报的人。

        犹如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放在银行里。如果现在不勤奋工作赚钱,只顾享受,把银行的储蓄全部花光了,那么再下去便要负债了。”

        古德说:“道高龙虎敬,德重鬼神钦。”是真实不虚的。

        老和尚在云居山,不但时常上堂为大众师父讲开示,更在种种生活细节中以实际行动来以身作则,教育大众。

        修行就是改变自己,而不只是记住道理。把我们的行为、潜意识做出改变才会真正改变命运。

        我的修行是没有的,但我的小善比较多。

        例如:随喜功德。我口袋里没多少钱,有时候遇到法师搭车,我问,你去哪里?

        他说,看望妈妈。我立刻拿出50元说代我供养给你妈妈。

        我住宾馆时,每次都和服务员说,我的房间不需要打扫。

        我每次这么说,服务员就说:祝你长命百岁。为什么?我们住一天能有多脏?房间真的需要打扫吗?要爱惜物命,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这也是修福啊!

        我们夏天买葡萄吃,吃完就把葡萄皮放进垃圾桶里,外面的虫、蚂蚁等了那么久,看着我们把果肉吃了连皮都不给它们,得多伤心啊!

        所以,把果皮扔垃圾桶也是小恶,我们应该把果皮切碎了洒在草地里给小虫子们,它们会很欢喜。

        利他的能力就是自利的能力,若一个人不能利他,就不能自利。

        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地给,所有伟大的人都是给出来的,所有倒霉的人都是索取出来的。

        《法句经》中讲:“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所以中国文化是让人去做的,不是让人去背的;佛法不是用来背的,是用来做的。不要轻视小善。

        例如:捡垃圾、把饭吃干净……不要以为这些小事没有什么福气可言。

        “水滴虽微”,虽然一滴水很小,“渐盈大器”,即使这个容器很大,但通过时间的积累总会滴满。所有不积小善的人都没有未来。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不要以为小小的恶就没有灾难、麻烦,“凡罪充满,从小积成。”一个人罪大恶极也是从小累积而成的。

        今天有一点福是曾经播种来的,不是凭空想来的,所以要多修福修慧。“修福”就是多做小事,“修慧”就是深入经藏。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慈悲心重的人,才有福报和福相[313]

  • 印光、印顺净土思想异同管窥[286]

  • 因为一句“一切皆空”就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弘一法师:切莫误解佛教![890]

  • 心随物转,何能格物?[1429]

  • 弘一大师:一双手脚,原是为劳动而生[1937]

  • 虚云老和尚:话头与疑情[2017]

  • 弘一大师:“四大皆空”不是啥都没有 而是样样都有[1520]

  • 修道人莫要被这三件事所转[1793]

  • 弘一大师:新年的“新”,在于改过自新[1820]

  • “心平”二字 谈何容易?[1868]

  • 2022开工大吉!弘一大师:万象更新时,改过自新也[1695]

  • 宣化上人:吃苦就是了苦,享福就是消福 ![3080]

  • 这个字不知害了多少人,其祸无量无边[2325]

  • 佛弟子该怎样“报国土恩”?听听高僧大德怎么说[2434]

  • 虚云老和尚:只要放下包袱,咫尺就是家乡[1994]

  • 把习气扫清 就能降伏其心[2067]

  • 年青人学佛修行要注意这四点[2195]

  • 水清自然月现[1891]

  • 虚云老和尚: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2437]

  • 弘一法师:一念嗔心,开百万障门[248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