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00]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1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49]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164]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85]

  • 十问时间[159]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67]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74]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218]

  •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14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8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7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智者大师的般舟三昧思想:智者大师般舟三昧的思想意义
     
    [ 作者: 姚长寿   来自:《中国佛学》   已阅:2454   时间:2020-12-22   录入:chengshangyun

     

    2020年12月22日  佛学研究网

        众所周知,天台三大部是由智者大师的弟子灌顶(561-632)笔录编辑而成的。根据佐藤哲英博士的严密的文献批判,现行《摩诃止观》中的四种三昧说是否就是智者大师当初讲述的原形,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摩诃止观》是在隋开皇十四年(594)在荆州玉泉寺讲述的,灌顶根据听课笔记加以整理,二易其稿,才有了现行的《摩诃止观》。灌顶自己有部著作叫《观心论疏》,其中多处引用《摩诃止观》,这些引文很能反映《摩诃止观》的原形。但是《观心论疏》中的《摩诃止观》引文却与现行《摩诃止观》有所不同。现行《摩诃止观》四种三昧中“口说默”一段,《观心论疏》中没有。这就说明“口说默”一段很可能是灌顶在整理《摩诃止观》时加上去的。现在我们可以根据《观心论疏》来推测《摩诃止观》的原形,现行《摩诃止观》中的四种三昧说不是智者大师的原说,而是由其弟子灌顶加以整理修改而成的。

        四种三昧的行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却有着圆通止观大行的共同之处。四种三昧心口意三业的行法,从不同的方面来说是事观,从共同的方面来说是理观。理观就是十乘观法,因此十乘观法是四种三昧的共同的理观行法,不能实行这一理观的行法,则不能达到四种三昧修行的目的。“四种三昧方法各异,理观则同…若但解方法所法助道,事相不能通达。若解理观事无不通,又不得理观意,事相助道亦不成。得理观意,事相三昧任运自成”。以常行三昧来说,安置本尊阿弥陀佛、庄严道场是事相行法,绕旋本尊、口中称名亦是事相行法,都只不过是助道而已。即使念弥陀三十二相也是事观,并不是常行三昧的最终目的。常行三昧的最终目的是理观,即修行十乘观法,实证一念三千理法。因此修行般舟三昧,现见住立空中住佛,并不是般舟三昧自身的终极目标。然而不依禅则不生智,无禅智是空虚的。因此十乘观法的运用必须立足于四种三昧的一种。作为常行三昧来说应修所定三业的行法,见证诸佛,同时运用十乘观,证得一念三千的实相。

        《摩诃止观》般舟三昧的内容,实际上与《十住毗婆沙论》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文殊师利问经》相同,都说到念佛的十号,即作为念佛的方法,应先念佛的色身,然后念佛的法身。但是对于不得天眼天耳的初发心菩萨来说,虽然想见他方世界诸佛,因须弥山、由乾陀山的障碍而不得见。因此对于初发心菩萨,应念佛十号。念佛十号的菩萨,即使不得天眼天耳等神通,不到他方世界,亦能见佛,听佛说法,得如实义。这些都是仰仗佛的威神力和三昧力。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念佛十号,逐渐脱离对于佛的色身、法身的执著,达到见佛如见虚空。菩萨如此念佛名号则能增长禅法,终成三昧而见诸佛,如明镜自见面像,从能见一佛而见到十方诸佛。《十住毗婆沙论》把这种禅法叫做般舟三昧。

        智者大师认为,没有证得实相的事观或事相的修行称不上事圆顿止观的大行。《摩诃止观》中说到健全的念佛定必须经过二个阶段。第一是隐没的念佛定阶段。在此阶段,专念佛的功德法门,不见弥陀色身相好,处于隐没状态。解佛功德,忆识明了,进入第二不隐没阶段,若如此定,如来光明神容分明而实见。首先入隐没的念定佛,然后入不隐没的念定佛,才是正确的念佛顺序。如果不入隐没的念佛定,心底没有忆念佛的功德法门,只是见到外在的光明或色相,此为魔定。

        唐代以后的净土教,往往把一行三昧和般舟三昧一样看待,把般舟三昧看作为四种三昧的中心。但智者大师却把一行三昧和般舟三昧分别看作别个法门,绕道、称名、观像只不过是十种理观的助道而已,这对彻底主张圣道门理想主义的《摩诃止观》来说,那是一种必然的结论。这种理想主义的精神与彻底的自力思想是结合在一起的,般舟三昧中关于为什么能见住立于虚空中的弥陀及十方佛,一卷本《般舟三昧经》说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三力,三卷本《般舟三昧经》说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二本皆未明示本功德力是佛力还是行者的自力。善导在《观念法门》中说:“弥陀佛三念愿力外加故得令见佛”,三力皆作弥陀他力解。而智者大师则理解为“佛立三义,一佛威神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这里不仅把本功德力作了行者的自力,而且把三卷本的“佛三昧力”改作了“三昧力”,所谓三昧力当然只能是自力的。

        般舟三昧思想史中,智者大师的学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庐山慧远虽然创立了般舟三昧念佛,但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将此法门加以体系化的则是智者大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庐山慧远的般舟三昧,理想的是西方净土,而智者大师的般舟三昧思想,理想的则是超越西方净土的更高层次的佛国,即寂光土。他的般舟三昧并不以往生弥陀净土为目的,他的目的是四种净土的最高净土的常寂光土。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生活中的禅[411]

  • 庸者自扰,智者自渡[727]

  • 智者悦己,愚者悦人[750]

  • 净慧长老:六祖大师“二种三昧”[1140]

  • 智者不辩,仁者不责,善者不评[1097]

  • 庸者自扰,智者自渡[1340]

  • “般若”六种智慧,感悟人生六种境界![2141]

  • 心常安住悟般若[1681]

  • 学佛很久了,你知道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吗?[2735]

  • 《六祖坛经》的思想[2554]

  • “般若”就是“智慧”?你只说对了一半![2373]

  • 般若与禅定[2918]

  • 慈悲度众生,般若为究竟[2390]

  • 心中有光的人,是真正的智者[2305]

  • 玄奘大师的般若因缘[3260]

  • 天台与华严及判教[2045]

  • 观世音菩萨从修“观”而得到自在[2191]

  • 古训:智者搭桥,愚者筑墙[2163]

  • 诸法奉行,共沐佛光[2224]

  • 《金刚经》是救命真经![197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