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15]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05]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01]

  • 对松悟禅[124]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41]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46]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63]

  • 人到中年:不诉沧桑,不露锋芒[116]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66]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62]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203]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74]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禅修法门的抉择
     
    [ 作者: 黄国达   来自:网络   已阅:1848   时间:2020-12-15   录入:wangwencui


    2020年12月15日  佛学研究网

        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面向:一是信仰的层次,给予苦难、绝望的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二是艺术的层次,将佛法及佛菩萨雄健、刚毅、宁静、空灵、柔和等等气质透过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使人感动。三是佛教的哲理,甚深微妙,吸引追求生命真理的人来研究、探索。四是佛法的禅修实践,教导人们在行、住、坐、卧、动静之中观照当下的身、心、外境,在平静中展现轻松自在的喜悦与洞见真相的智慧!

        在这四者之中,佛法的源头在于禅修的实修实证,信仰、思想、艺术文化则是在佛法普及化以后的表现。

        近年来佛教的兴盛带动了佛教信仰、义学研究、佛教文艺的发展,固然可喜,而近十年来,禅修风气盛行,中国禅宗、南传禅修、藏传修法、般若止观的流行,无论在法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显着的进步,更是直接让有心求法者在身心上得到受用。

        不过,这些禅修方法各有其理论和特色,如何抉择契理、契机的禅修?如何才是契合现代人生活的禅修呢?

        在契机上,我们可以用实际的接触来开始。在从前,因为地理的区隔,彼此无法相互理解、沟通,时至今日,交通便利、资讯发达,禅修者有机会接触各种不同的禅修方法和老师,并亲自学习,进而融会贯通。许多人发现各种不同的禅修方法所体验到的境界,有着相当共通的特质,例如:宁静、轻安、敏锐、明朗,而这些种心灵品质与现代人的生活特别契合,相当程度地消除焦虑、紧张、混乱、浮躁等毛病,十分值得重视。

        至于在契理上,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印顺导师的观点。印顺导师透过佛教思想的流变,以分析、归纳等方法,厘清大小、显密各宗的思想。他对禅修的许多观点,在由吕胜强居士所整理编纂的“妙云华雨的禅思”中,有着详细的陈述。还有,性广法师依导师的观点提倡“人间佛教的禅法”。读者也可以多加参考。

        在止观的辨正上,导师特别说明“真实观”与“假想观”的差异。假想观就是心中想像一个所缘境作为观想的对象,而真实观则是不透过任何知识、经验、思惟、想像,直接观察所缘境的究极真实。

        作为修定的方便,“假想观”有其特殊的作用,但是因为它仍不离意识的想像,所以不能见到实相,或有依地、水、火、风,青、黄、赤、白作观想,或是慈、悲、喜、舍作意,不净观、白骨观的修习,以及观想佛菩萨、本尊,甚至也可以用空、无相等义理为所缘来作观。不过,因为假想观重视“存乎一心、不待外境”,渐渐由“修定”、“修心”发展为“唯心”。

        然而,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说在于“缘起无我”,必须以“真实观”,离心意识,现见当下的缘起、无我,才是究竟之道。因此,可以说,修定容易流于唯心,修慧才能现观缘起。反过来说,依唯心论不容易见到真相,依缘起论才能澈见真实。

        那么,唯心论为中心和缘起论为中心的禅修有何不同?佛教的唯心思想,是在心识之外另立心性,生灭心之外另立不生灭心,以真常心为本体,这种说法近似玄秘的“梵我”论,立说以唯心体验为本,融入“空性”,以缘起为生灭法,认为缘起论不究竟。唯心论者视身、心、世界为心的显现,认为只要改变心,世界随即放变,只要明心见性,就算大事已毕,对于现实的生活并不关心,对社会大众的苦难也没有积极的作为,“老僧不出山门,度尽天下众生”的唯心思想;慈悲喜舍停留在观想,少有事修;喜好“圆顿”,希求速成,轻视由一一法中循序渐进思维、观察、明见真相。这是不合乎中道的偏颇思想,因为忽略现实,容易活在一己的主观世界中,并非究极的真实。

        缘起论则直接由现实经验出发,了解事物之间的依存性,并且进一步洞悉五蕴、六处、六界一一皆是无自性,不需要建立玄秘的“心性”为一切法的本体。缘起论视身、心、世界为因缘的显现,心识只是因缘的一个面向,而不是全部。所以,在禅修上,会注意饮食、起居、运动、医药等因缘,不会将禅修中遇到的问题,一律看成禅病、心魔。同时除了静坐禅修之外,更重视动中的禅修,在当下身、受、心、法的相依相关中照见实相。

        依缘起论而修定,既然视身、心、世界为因缘的显现,就不会将修定所得的体验神秘化,无论多么殊胜的境界,它都只是因缘和合的心识现象而已,重要的是由定而止息杂念、内心了了分明,可以提升心灵的品质,进而开发智慧,这就是禅定的功德。在忙碌的生活中,许多人容易紧张、焦躁,而透过禅修,可以快速地回到平静,譬如一个训练有素的禅修者,当遇到一些生活中的小困扰像是交通混乱的时候,只要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短则几秒钟,最多一分钟,就可以回到当下,心境归于平静。

        在慧观方面,由于于自我相应的识取得到了降伏,在遇到事情,心情波动时,就能快速照见当下的真实,明见身心、事物一一皆是无常、无我、缘起、空寂,心不执取,当下归于平静。所以,在禅修中,不仅仅是专注一心而已,还要能如实观察诸法的真实,对于所缘的境相,明了它的本质,例如:当观察出入息时,不仅是了了分明呼吸的起伏而已,还可以清晰地见到它的缘起:变动性和协调性,无形中消除对于出入息的固定化、机械式的刻板印象,呼吸的当下即是空灵、自由、丰富、鲜活的展现,由此延伸到每一个观察的境相,它们的本质是完全相同的──空灵、自由、丰富、鲜活的,这就是诸法的基本性质,或称为“法性”。

        当我们的心融入法性──万法的本质的时候,它就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僵固的心态融化了,以前认为非得到不可、非这样不可的想法转化成顺其自然、不强求,但也不逃避什么,取舍心、得失心、对立感淡化,终至消失。因此,心灵得到未曾经历过的轻安与自在,虽然不想占有什么,却会用欣赏的眼光和创造性的活动丰盈整个生命,所以心境是开阔的;虽然心目中没有认定一个绝对的真理,却可以悠游于各种不同的知识领域中,领略它的精采,所以思想是开放的。这就是依“缘起论”为中心的禅观而来的智慧。

        当然,唯心与缘起并非绝对的好坏、对错,高明的唯心论,以唯心为方便,终归于离心意识,身心世界一一寂灭,现见实相。摄境归心、摄心归空,终于法性现前,如此,唯心不失为方便。可是如果认定“心想事成”,“离境说心”,或以为有“本体真心”这是违背缘起法性的外道思想。

        另外“缘起为中心的禅修”,并非不重视心识的作用,只是视为必要条件、主要因素,而不是视为充份条件、全部的因素而已。根、境、识是相互依存的,储存在心识中的各种经历、信念、情绪若能透过禅修,通过缘起的智慧洗炼,洞见它的依存、幻化、空寂性,有漏的心识就转化成智慧心、解脱心、慈悲喜舍心。

        譬如:当禅修者在身体不适时,在心中忽然浮现恐惧的感受,探索当时的缘起,发现那是由于至亲好友癌症去世的一幂幂回忆,铭印在内心“万一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话”的一连串联想而引发恐惧感。

        禅修者以缘起观厘清思绪:了解时空因缘不同,所以不要跳跃式地不当连结;认清事实的真相,勇于承担,以此消除各种不必要、不真实的臆测和想像。即使面临痛苦和死亡,也可以深观生命的真相巧是缘生缘灭、无生无灭的。禅修不但可以停止胡思乱想,更能以甚深般若化解死亡的恐惧,达到真正的解脱自在。

        修心和观察缘起结合,这可以说是结合“修心”和“缘起观”的禅修吧!禅修固然吸引人,而契理契机、合乎中道正法的禅修更是殊胜难得,需要我们深思、明辨,以免走入歧途呢!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禅修的入门实践方法[550]

  • 磨砖不能成镜,打坐又怎么会作佛呢[730]

  • 无所求即为禅[955]

  • 禅修中的四个「拐杖」[1673]

  • 佛法禅修加油站[1231]

  • 如何从事世间活动,同时保持禅修的状态?[2269]

  • 最好的修行,就是静下来[2150]

  • 禅修,坏情绪的橡皮擦[2105]

  • 禅修不能被「缠」住[2274]

  • 牧牛与禅修[2160]

  • 真正的禅修,是活在每一个当下[2398]

  • 法师教你日常生活中如何禅修[2497]

  • 不可不知的六个禅修小窍门[2352]

  • 禅修,修的就是看破幻象的能力![2423]

  • 我的母亲,我的佛![2681]

  • 觉知每一念[2462]

  • 禅修的两个大秘密,很少有人知道[2704]

  • 《心经》里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原来还可以这样禅修![2925]

  • 禅修,是你坏情绪的橡皮擦[2002]

  • 关于开悟的三种错误观念[310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