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00]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46]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35]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43]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35]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116]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48]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47]

  •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14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①[149]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59]

  • 格局大了,你就顺了[14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C2禅宗禅学 >> [专题]c2中国禅学 >> 正文


    念佛与参禅
     
    [ 作者: 妙祥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2280   时间:2020-11-25   录入:wangwencui


    2020年11月25日    佛学研究网

        一、何为禅净双修

      一门深入两个全都包括,不管禅、净。修净本身就是个禅,禅就是一心不乱;净土还是一心不乱。净土就是无一切相,和禅定是一回事。这个各有说法,解释方法也不一样。

      这个禅净双修可能是指方法问题了。比如打坐,有的去参话头,同时还要去念佛,如果这样的话,如果你成就了可以。否则最好选择一个。再有一种情况,比如说我刚开始念佛,念到做梦也能念佛了,师父这时告诉你可以参“念佛是谁”了,而平时说参话头往往都是你在口里念着这句话。等到我们不知道念佛的时候,这个念佛的声音还有,这时候才是参话头的机会——“念佛是谁”,不念怎么还在念?这时候就参“念佛是谁”,这就是禅净双修,先修净,后修禅。

      还有一种方法,有人修禅开悟了,他为了保养圣胎,每天专门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刚开始修禅。开悟以后又修净,来保养圣胎,这是完全可以的。因为方法可以互用,怎么适合自己,怎么能把自己修出来,就怎么修。

      所谓的“禅净双修”——只要你能把妄想控制住,能够如法去修,都可以。但是你不要上午修禅定,下午又念佛,这样就不深入,修杂了,这样不好。你可以先这步,再那步。比如修禅宗的参“念佛是谁”,刚开始都得念几句阿弥陀佛,层次不同,禅净双修发挥作用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我的看法,这两个没什么区别,目的无非是把妄想控制住了,都是这一条路。自性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自性。它们有什么区别?没有啥区别。主要入门方法不一样,说法不一样,产生的理论不一样,但最后结果都是放下,别打妄想就完事了。掌握这个方法,你怎么修都行,你甚至什么也不念,只要能不打妄想,我看你念阿弥陀佛就是修禅。如果你打妄想,修什么,嘴里念什么也不行。

      二、参话头的殊胜与保证

      参话头是多大年龄都可以参,所以说根本就不存在年龄限制的问题,是不是?这种说法也不是坏意,他说年龄大了,是怕你不能坚持到底。如果不能坚持,不如念佛呢,直接了当,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是从愿力这方面讲。参话头呢,是在念佛的基础上参,而且在念了佛以后再参,修行就更加进一步,这是非常好的法门。如果有决心呢,这条路可以走,而且用不了多长时间。一般禅定要求一天就要了断生死,或是几个七,或一年半年,就得了断生死,这得拿出东西来。参话头就这么厉害,所以说那个是非常殊胜的,就像念佛法门里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一心不乱……”,那个就是参话头。那个是根据哪儿来的,就是根据参话头来的。

      如果念佛想改参话头,这挺好。最好能请一位参过话头的师父帮你开导一下,然后你再去参去。参到什么地步?话头起来的速度非常快。因为有些事你不理解,有时候怕耽误参话头的时机,需要叫他帮助、指导你才行,必须得找那些参过话头的人,才能指导你。没有参过话头,或是他参过几天,没有成就,没有走这条路,他没法指导你。所以说你得有师父认证,你有了境界,过不了关了,得认证是不是?

      三、参话头就是参到话的前头

      打坐如何能提起道心?这个道心哪,是先用我们各种的方法提起。用各种方法来提起,不让我们昏沉,通过不昏沉再去掉妄想。比如参话头,妄想来了马上就要参“念佛是谁、念佛是谁……”妄想走了,这句话就要放下。妄想来了我们就提起来,走了就放下,而静静地听,静静地等,这是一种方法。但是呢,我们由于这种方法做不熟,有时候来了,妄想来了,想参“念佛是谁”,但有时候光看到妄想了,这个“念佛是谁”念不起来了。想要念,这时候已经太被动了,而且有时候费很大劲,特别是处在半昏沉状态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平时经常参话头。

      因为我们的妄想没有断过,所以我们就要不断地参。妄想来了,我们就念“念佛是谁”,妄想走了,我们还是念“念佛是谁”,因为妄想没断过。平时我们就参“念佛是谁,念佛是谁……”老提这个念。熟了以后,这个“念佛是谁”,它就养成一种惯性,随时都可以提起来。等到我们睡觉的时候,也要“念佛是谁”;当我们走路的时候,也要“念佛是谁”。不光坐在禅堂要提,随时都要提。而且每天早晨起来,第一句话,“念佛是谁”,就这么参。所以说参来参去,养成了一种惯性,就能被你熟用。

      你用它用熟了,到时候妄想来了,自然这个“念佛是谁”就容易提起来。所以说我们在打坐的时候,就是静静地观察,静静地观。当妄想一来了,“念佛是谁”。但是拿出这一句话绝不是压妄想,这是个关键地方,你别去压。妄想来了——“念佛是谁!”这样就坏了,你又皱眉头又使劲儿,这个不是功夫。虽然你是为了赶紧地降伏妄想,但妄想不是你这么使劲儿就能解决的。一定要轻轻地提起来。我给大家讲过,妄想过来了——“要吃大米饭”,你呢,“念佛是谁”,注意在“念佛是谁”上,别注意观察这个妄想走没走,就是“念佛是谁”。完了回来,你轻轻放下就行了,轻轻放下就可以。

      如果你用话头去压妄想,最后妄想虽然是暂时被你这个“念佛是谁”代替了,但代替的这个东西同样也产生了一个新妄想。它本身又是一种执着,也成了一种新的妄想。虽然是要比最初那个妄想强一些,但是这还是有弊病。应该是妄想提起来,我也不住你,你走了,我也不管你。也不去看“这妄想走没走啊?”你要动这个念,又产生了一个妄想。

      所以说,打坐怎么去提呢?就是什么念你都不要有。你也别弄一个:“哎,我什么念也不要有。”这也不正确,把它轻轻放下就完事了。妄想一来——“念佛是谁”,妄想一来——“念佛是谁”;等到困了,就“念佛是谁”。就慢慢提,提到一定程度,就能养成习惯,这是做功夫,并不等于我们这么做,就已经到家了。这是做功夫,做到熟了的时候,就不断地参,参到哪儿呢?参到话头那块儿,什么是话头?谁能说一说,什么是话头?好。你说。

      弟子:师父,我看书看的,这不是自己的功夫。话头就是这句话的前头,“念佛是谁”,这个“念”字起的时候,就已经是话了,就不是头了。应该参这个头是什么。

      还有谁有自己的想法?

      弟子:话头就是妄想,可能是妄想的代替者,它代替了妄想……

      嗯,谁还有想法没有?

      弟子:妄想的前头。

      这个话的头,话,“念佛是谁”,这整个就是妄想。这就是代表妄想的,就是用它来处理妄想,它本身就是个妄想,要参到这句话的前头。这个前头是什么?有两种概念。所以说呢,话的前头就是一念不生。因为话的前头,就没有妄想了,就是话头了,话的前头。话尾就是妄想,所以说,话的前头就是一念不生。我们达到一念不生的时候,是不是到家了呢?前面还隔一层关。当然了,这个一念不生久了,自然地就会破了这一关,这一关还是一念不生。

      所以说,一念不生这里包括两关的问题。这是我的想法,倒不是书上有这种东西,书上没有这么说的。所以我们应该这么看,为什么说“念佛是谁”,要参到这句话的话头?为什么不说我们平时思惟这个话头?因为那个太粗了,太粗没法去用。所以说我们用念佛或参话头的方式来去掉,来控制我们的妄想。最后就剩它——“念佛是谁”了,我们再参到它的前头去。或是我们念佛,念到佛号的前头,这才是对的。它的前头——“阿弥陀佛”和“念佛是谁”,虽然它俩的前后顺序有一个前,有一个后,但基本意思是一样的。

      四、念佛参禅本无差别

      一尼众问:古来大德禅净双修不碍圆融。但禅宗讲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但净土却要信愿行,这信和疑是否矛盾?

      这个禅净双修这种说法,好像是正确的,实际上不存在双修问题。因为禅里有净,净里有禅,这叫修行。他这可能是个比喻,就是说净里有禅,禅里有净,所以他说双修,实际上就一修。如果一修不修了,那就是禅净,本来就是圆融无碍的。但禅宗讲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个疑就是要把我们的妄想收住,不让它跑掉了,牵住这个牛鼻子。谁来牵?禅宗讲的是参话头,参“念佛是谁”这句话起了疑情。同样用这句话的那个“谁”,来破除这个“疑”。

      在净土中,也是这回事儿,它并不是两个。我们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而所谓的一心不乱,就是把这个佛号念到妄想凝聚了,不再往下走了,这和破除疑是一样的,都是不打妄想了,在不打妄想的这个时候还有很多小的妄想。那就是最后的根子,是我们平时要断除的。这个时候它(妄想)就起来了,这个和参话头的疑一样。它这里就有一个妄想没有破除,但同时我们的妄想已经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了。这时候我们平时念佛的功夫就要起作用了。如果你平时能够让佛号深深地扎在种子识里,这时它就要爆发出来,它就要打破这个疑。一句佛号就会把我们的疑根断掉,也就是把我们的妄想断掉。这就和禅宗讲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一样。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用功夫时,一个用的是参话头,一个用的是佛号。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在种子识里扎下来,把我们妄想逐渐地变轻,最后突破那一关,见到我们的自性,这就是我们修禅或者修净的目的。所以说它不属于矛盾,本来就是一个。

      五、禅的分类

      禅有多种形式,有长行三昧,就是不断地走。你像打般舟行,就属于长行三昧,就是不断地走,不停,也不坐着,这是长行三昧。还有一种,是长坐三昧,坐禅似的,老不起坐,一下子坐多少年,多少年地那么坐,那叫长坐三昧。还有一种,是半行半坐三昧,比如念佛一小时,坐一小时。咱们这儿也是,坐久了,我再走一走,就是半坐半行三昧。这也是一种法,比较好一些,适合普通人,适合大众互相调解的这个心理。走累了回去一坐就是了,他就老实了,这个心容易调伏。

      佛说了,不修禅定,没有智慧——这已经说了必须得修禅定。这个禅呢,分多种形式出现:有的以念佛为禅,有的是以专门静坐为禅,有的是以修密为禅,方式不同。比如还有的行长行三昧,有的是行长坐三昧,还有的行半行半坐三昧。比如长行三昧,像念佛就是这个,一百天长行不断那个叫般舟三昧,那就属于长行三昧。还有一个长坐三昧,长时间不起座,就是像入定似的,这种长期的坐禅,叫长坐三昧。还有半行半坐三昧,一面坐香一面跑香,这是修禅的。而修念佛法门,一面念一个小时佛,一面再坐一个小时,这都是这样的。

      禅是通一切法的,而且不光佛教有禅,有禅定,而且外道也在修禅。但是真正通禅定的只有佛教,外道他得不到真正的禅定,什么叫做“禅”?就是外离一切相,内一心不乱为禅,这个禅不管你修念佛也好,修禅定也好,修密也好,都得往这个上面使劲,这才是为禅。修到这个地方是禅,禅是什么?禅就是佛,佛就是禅,你说谁能离开禅,谁能离开佛,是不是?

      六、动静一如真修行

      我们知道禅宗有一种参话头的方式,都是在禅堂里,实际上经行时参话头更有它深刻的意义。选择哪些方式随自己的愿力,都可以。无论是修哪个法门,或者愿意试哪个都可以,都有很大的好处。特别参话头是很殊胜的。念佛以后,再参“念佛是谁”,或直接参“念佛是谁”。这样就开始参,不断地参,久了自然有疑情。疑情生起了,离断生死就不太远了。所以一定要生疑情的,这很好。特别是紧着走路,紧着参话头,很有意思。

      所以唐朝永嘉大师《证道歌》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语”指的是言语,“默”指的是不语,“动”是行动,“静”就是不动。就是说我们修行应该学会,不仅在静中能修行,动中也能修行,动静一如这才是真修行。否则的话,我们修行就成了有时候修,有时候不修。这样我们心用得不是那么全面,就会把修行的时间延长了。因此在修行中必须要知道,生死在念念之中,既在念念之中,就要随时随地地了脱生死,不要等。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弯路?[202]

  • 佛在念我,不是我在念佛[384]

  • 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感应?[371]

  • 念佛的正功夫和助功夫[536]

  • 一心念佛,具足六度[574]

  • 念佛与修菩萨行[517]

  • 念佛的时候,你有没有做这样的观想[629]

  • 有关念佛的三个困惑,你是否也有呢?[632]

  • 我们为什么念佛?[749]

  • 念佛的时候,你有没有做这样的观想[795]

  • 用念佛来耕耘菩提心[739]

  • 念佛好还是参禅好,在于个人是否相应[792]

  • 念佛的时候,你有没有做这样的观想[697]

  • 每日念佛多少比较好[1208]

  • 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1665]

  • 念佛须知了生死[1831]

  • 念佛的心态——感恩心、快乐心与信心[1325]

  • 念佛人的生活“主心骨”[1447]

  • 念佛好,还是念观音好[1729]

  • 时时微笑念佛,每一念都改造命运[209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