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00]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00]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46]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35]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43]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35]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116]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48]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47]

  •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14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①[149]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59]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法句经故事:身心的安顿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415   时间:2020-11-22   录入:chengshangyun

     

    2020年11月22日  佛学研究网

        在舍卫城,有一个人,他听了佛陀的佛法,出了家,取名为僧护, 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僧护的妹妹生了一个儿子,长大后,到僧护座下出家,取法名为外甥僧护。在他结夏安居于某村落的寺院时,曾受信施 者两块布供养,一块是七肘长,一块是八肘长,于是他心中想 着:「我要将八肘长的布供养我的师父,七肘长的留着自己用。」

        结夏安居圆满后,便离开该寺院,心想:「我要去见师父。」于是 沿途托钵,到了师父的住所。僧护尊者不在,他便进入寺院里,帮师父 寮房铺好座位,并将师父的洗脚水准备好,然后等师父回来。

        不久后,师父回来了,他立刻向前去迎接师父,接过师父手中的钵 和僧服,恭敬地说:「师父,请坐。」等师父就座后,便拿来他先前所 准备好的水让师父洗脚,并拿扇子为师父搧凉。接着,他将施者所供养 的布送到师父面对说:「师父,请接受这块布!」。

        师父回答说:「我的僧服已经足够了,这块布,还是你自己留着用 吧!」

        「师父,当我得到这块布的时候,我就只想到要供养您,请您就收下吧!」

        「不,外甥僧护,我的僧服已经足够,还是你自己留着用吧!」

        「师父,请不要拒绝,就请您收下吧!」

        就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但是师父仍然不接受。这时外甥僧 护一边搧着扇子,心里一边想着:「还没出家前,我是他的外甥,出家 后,我是他的弟子,但是他仍然不肯接受我的供养,反而要我自己留着 用,如此,我成为一个比丘又有什么意思呢?我看我还是还俗好了。」

        接着,他便在心中盘算着:「如何维持在家的生活呢﹖如果将八肘长的布卖了,买只母羊,母羊会很快的生下小羊,如此一再地繁殖,就能生下很多小羊,将小羊卖了就可以赚一笔钱,有了钱之后就可娶老婆,娶了老婆,她将会为我生个儿子,我要以舅舅的名字来为他命名,然 后带着儿子和太太驾着牛车去拜访舅舅。在途中,我向我的太太说:「孩子让我来抱吧!」太太回答说:「你驾车要专心,怎么还能抱小孩呢?还是我来抱吧!」就在两人把孩子拉来拉去时,一个不小心,让小孩 子掉到车下,牛车辗过他的身体,把孩子辗死了。于是我将对她说:「妳既然不把孩子让我带,又不将她抱紧,就是因为妳,孩子才会失去他 的生命!」然后,我将用鞭子鞭打她。

        他一边搧着扇子,一边幻想着,不知不觉地就将手中扇子朝师父的头上打了下去,僧护尊者心中想着:「奇怪!他为什么打我的头呢?」于是他便运用神通力去观察他的念头,外甥僧护心中所想的都一一地被僧护尊者知晓了;僧护尊者便开口说道:「你打不到你的太太,你为什么要打我这个老比丘呢?我坐在这里又没什么过错!」

        外甥僧护听了心里一惊,想着:「完了,我刚刚所想的全都被师父知道了,既然这样,我当个比丘又有什么用呢?」他丢下扇子便向外狂奔,许多年轻的比丘随后追着去抓住他,将他带往佛?又为什么抓一个比丘跟你们来呢?」

        「世尊,这个年轻比丘不能安住于僧团的生活而要逃跑,所以我们 将他带到你的座前来。」

        「真的是这样吗?」

        「是的,世尊。」外甥僧护回答。

        「为什么你犯下如此重大的过错呢?」

        「世尊,因为我不能让自己的心念获得安住啊。」

        「为什么你的心念无法安住呢?」

        于是外甥僧护便将事情的始末,一五一十地告知佛陀:「就是这样,我才要逃跑的。」

        「哦,比丘,不要担心,心放在遥远的事物上是他攀缘的本能,重要的是你应好好的修持,从贪、瞋、痴中解脱而出。」佛陀接着说了一个偈颂:

        远行与独行,无行隐深窟。
        谁能调伏心,解脱魔罗缚。

        在偈中:佛陀的这一段教法,让外甥僧护尊者证得初果须陀洹,其它的人也 都分别证得不同的果位,这一教法,让许多人深获法益。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人性的错误,就是赢了利益,输了格局[221]

  • 吃饭前的 "三念五观" ,你知道吗?[563]

  • 定!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说明你被“八风”吹动了[394]

  • 茶与现代人生命的安顿[746]

  • 明海大和尚:香之为道[828]

  • 给人生留一个“缺口”[676]

  • 把心安顿好了,人生也就顺了[887]

  • 行走,是富养自己的最好方式[1094]

  • 佛法智慧与身心健康[1832]

  • 南怀瑾: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1509]

  • 妙莲老和尚:解惑叮咛语[1601]

  • 突遇“垃圾人”怎么办?法师开方三招搞定[2257]

  • 身心要住在那里[2987]

  • 七月半“不可怕”,祭祖,利益七世父母正当时![4673]

  • 一个很小的念头都能改变命运[2361]

  • 利他时也要想想自己的动机![2176]

  • 身心之病及其医药[1880]

  • 生命的安顿与归宿,这是佛法给出的答案![2283]

  • 利益面前勿失平常心![1796]

  • 生命的安顿与归宿,这是佛法给出的答案[177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