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改变认知、改变圈子、改变人生[10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无竭[126]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181]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147]

  • 短短五句话,把人生说透了![124]

  • 为什么做人那么难?是有原因的[127]

  • 看清一个人,无需日久,只要三[136]

  • 抱怨,会错过你的善法因缘[145]

  • 六祖惠能与曹溪禅[169]

  • “慈悲者之城”与“涅槃城”[11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②[180]

  • 礼佛的这几个方式,你选择哪一[139]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C2禅宗禅学 >> [专题]c2中国禅学 >> 正文


    禅心中的大悲智
     
    [ 作者: 林清玄   来自:网络   已阅:2083   时间:2020-11-19   录入:wangwencui


    2020年11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从前,在阿拉伯,有一位性情凶残的国王,他非常憎恨女人,每到了夜晚,都要杀死一个妃子来发泄他的愤恨。

        国王身边的大臣都对国王感到忧心如焚,却也无法可想。当时的宰相有一位聪明非凡的女儿,她从父亲口中知道了这件事,决心要去救助那些无辜的宫妃,以及那位凶残的国王。

        她征得了父亲的同意,自愿入宫做国王的妃子。

        在宫中,她每天晚上都为国王讲故事,又故意不把故事说完,让国王悬念着故事的情节,无心去杀人。

        这样,连续的过了一千零一夜,凶残的国王终于有所感悟,从此停止杀人。少女不仅拯救了无数的宫女,也拯救了国王。

        我很喜欢这个阿拉伯的传说,现在我们熟知的《天方夜谭》(或称《一千零一夜》)童话,就是那位聪明而仁慈的少女为国王讲的故事,这些故事最动人的有《阿拉丁与神灯》、《辛巴达历险记》、《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魔毯》、《钻石少女》、《飞天木马》,等等。

        我们仔细读这些故事,会发现它重复地向我们诉说:仁慈与真情的人最后会得到圆满;人应该点燃自己的神灯,做自己的主人,免得为恶灵所主宰;心灵是非常庞大的,可以无限地飞翔;最刺激的冒险最后也比不上身心的安顿;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关系,等等。

        《天方夜谭》的美丽传说,使我想起在密宗也有一个类似故事:密宗的大护法嘛哈噶拉(Mahakala)原来是极为愤怒的神,他是黑色显现愤怒之相,他的红发如火竖立,传说他夜游人间,食人血肉,所到之处一定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冰雹如石,观世音菩萨为了感化他,示现作为他的妻子,使他震动开悟,终于成为极有威力的护法神。

        从类似的故事,使我们知道要拯救憎恨、愤怒,最有力量的是纯粹的悲心,在悲心的感召下,我们仿佛看见了阿拉伯国王和嘛哈噶拉那越来越亮的双眼。这双逐渐开出光芒的眼睛,一只是因于智慧,一只则是由于慈悲——我们可以这样说,智慧是慈悲之门,而慈悲是智慧之钥,两者是不可分离的。

        在佛教,特别是禅宗,由于强调开悟、强调空,往往使人认为佛教是主智的宗教,像达摩祖师将传心作为禅的核心,并说心只能以禅定才能把握,这常使人误以为心是静止的。到了六祖慧能,为避免静止的理解,把禅的核心强调为“见性”,是“定慧一体”。

        不管是“调心”或“见性”,都容易让人感觉禅的空性智慧里面没有“慈悲”的特质,这是非常可惜的,其实,禅里也讲“大用”、讲“圆满”,其中有无限的慈悲。如果没有这种“业响随声”的大悲,就会失去宗教体验的精髓,失去智慧的洞见,当然就失去了禅宗,乃至佛教的精神了。

        我们可以举赵州从谂禅师的几个例子,来看禅心中大悲的一面。

        有僧问赵州:“像你这样的圣人,死后会到何处去?”

        赵州说:“老僧在汝众人之前入地狱!”

        问的人感到十分震惊,说:“这如何可能?”

        赵州毫不迟疑地说:“我若不入,阿谁等着救度汝等众人?”

        ——我们最赞叹地藏王菩萨入地狱的大悲行愿,赵州则表达了禅师的本愿与菩萨无异,他开启禅心完全没有自私自利的动机。

        有婆子问赵州:“婆是五障之身,如何免得?”

        赵州说:“愿一切人升天,愿我这婆婆永沉苦海。”

        ——禅宗与众生是同一不二,所以他具有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情,他为了知悉众生的苦难,因此愿意比众生承受更大的苦难。

        一日有僧访赵州,问:“久向赵州石桥,到来只见略约。”(略约,就是摇摇晃晃的意思)。

        赵州说:“汝只见略约,且不见石桥。”

        僧又问:“如何是石桥?”

        赵州说:“度驴度马。”

        ——赵州寺院前的石桥是让驴马走过的,赵州把自己比作石桥,象征了修行者把全身心奉献给别人,尽管受驴马践踏,也毫无怨言。铃木大拙谈到这个公案曾有这样精到的评述:“对赵州石桥来说,不仅驴马从上面经过,现在还包括重型卡车和火车等运输工具,它都愿永远荷载它们。即使它们滥用它,它依然悠游自得,不为任何骚乱所动。‘第四步’的禅者正像这桥一样,他不会在左脸被打后再转过右脸去让人打,但他会为人类同胞的福祉默默地工作着。”

        有人问赵州:“佛是觉者,又是人天的导师,他是不是已免去一切烦恼?”

        赵州说:“不,他有最大的烦恼!”

        “这如何可能?”

        赵州说:“他的大烦恼就是要救度一切众生!”

        ——佛是最究竟的圆满,也是禅者“见性成佛”、“即心即佛”的最上境界,可是在佛的最后并非一无所有,在佛之后还有众生,这说明了大悲植根于大智之中,而大悲也是大智最灿烂的花朵。

        赵州的禅风如今还吹拂着我们,象征了真实的禅心是不能离开慈悲的,即使是涅槃之境,也有慈悲的本质。在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中曾把大乘的清净分为“离垢清净”和“本性清净”两个层面,离垢清净是舍迷求悟,是步向大智之路,而有了大智慧的人,当发现众生本性清净,而这种“始净”或“本净”里面本来就有慈悲。

        所以,一个真正的“觉者”,一定是体验了无常与无我的人,认识了宇宙为缘起性空的无常,才能体现智慧;知悉了在无我空性中众生平等,就能有自然的慈悲。

        对于修行者而言,“觉”不是一个终结,也是相对的开始,因而,佛或者禅所体验到的空,不是虚无的空,而是人和一切事物任运无碍的圆满。空,是清净,是无碍的大智,也是圆融的大悲。

        没有恶,就没有善;没有真空,就没有妙有。在宇宙万有中,一切看起来各自独立,其实是相互依赖的。当宰相的女儿去做阿拉伯王的妻子时,她是解救那无辜的宫妃,但这解救的根源是要开启凶残国王的智慧与悲心,要解救善先拯救恶,这是多么值得深思呀!

        禅宗里常把觉悟者称为“人天眼目”,是三界的眼睛,在这眼睛中智慧与慈悲是一对的,一个人走向开悟之路,是有着“越来越亮的双眼”,是净化眼目的开始,若偏向于智或悲,就会使眼睛蒙尘,使我们不知道此刻的生活便是永恒的显示,也会使我们忘记如果没有普遍解脱,自我的解脱便失去了意义。

        真正的禅是具足的,它的本质是悟,真正的悟,是智在悲中,悲在智中,如雨之于水,不可分离。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禅心:真正的善良,大多是沉默的![1830]

  • 佛源老和尚:一片禅心月色高[2149]

  • 什么是你的心[1932]

  • 人不可不读书!8本书带你走进佛教[4869]

  • 土地上的修行道场!现代农禅生活能给人哪些启示?[2734]

  • 东坡茶,禅心以一贯之[2782]

  • 温庭筠的禅心与禅意[3097]

  • 坚持一颗禅心[2362]

  • 山门歌者:五台山里闲说禅……[2793]

  • 人生如棋 如何落子无悔?[2950]

  • 如月出于云翳!让佛经中的圆月照你一生明亮,无障碍[3940]

  • 禅机的参悟需要一颗玲珑的禅心[3257]

  • 禅者王维:用清净无染的禅心 凝练诗歌永恒的静谧 [李桂红][3529]

  • 恰好一颗禅心[2641]

  • 雪化成水文吉悬公案,踏翻锅灶虚公悟禅心[3134]

  • 敬钟如佛[3038]

  • 禅心三无 [明海大和尚][2719]

  • 陆游:诗内有素食 心中有禅心[3266]

  • 禅心之要[2970]

  • 陆游:诗内有素食 心中有禅心[321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