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10]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27]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38]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52]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43]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66]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47]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94]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211]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217]

  • 十问时间[191]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213]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六祖的另一首偈子,不为人知,却更有智慧!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511   时间:2020-11-10   录入:chengshangyun

     

    2020年11月10日  佛学研究网

        在流通本的《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中,记载着六祖惠能,因送柴至客店,得钱出门时,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告知是《金刚经》。

        这是六祖惠能第一次听到《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的悟境。

        惠能得一客十两银子的资助,安顿家中的老母后,随即到黄梅参礼五祖弘忍,五祖问远来为求何物?惠能答说:“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五祖故意取笑他,南方偏远落后地方的人,也想来求作佛,口气未免太大了。惠能却正经八百回答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是六祖惠能第二次说出他自己的悟境。

        后来,弘忍大师为传衣钵,命门人作偈来,谁能彻底了悟的,即传祖衣为六代祖。

        两榜进士出身的第一大弟子神秀在南廊壁上作偈,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是经由一位小童子口中,得闻此偈,心知此偈并未见自本性,故请一位别驾(官名)在旁边也为他写上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惠能第三次表达出自己的悟境。

        次日弘忍大师潜入碓坊,看见惠能大师腰石舂米,说:“求道的人,为法忘躯,是应当这样的。”又问说:“米熟了没?”惠能大师说:“米熟久矣,犹欠筛在。”弘忍大师即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更入祖室。

        弘忍大师为他讲解《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时,言下大悟,遂告诉五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惠能大师第四次表示他自己的悟境。

        在四会避难猎人队中,一者,恶人追寻不易察觉到惠能会躲在猎人队中;二者,自己潜行密修了十五年,反覆修行印证已至圆满地步,应该出来弘法了。

        才到广州法性寺,见二僧因风吹幡动而争:“风动或幡动?”惠能大师告诉他们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这是惠能大师第五次表示他自己的悟境。

        此后,六祖惠能即大开方便之门,广度有缘众生,也正式公开接下禅宗第六代祖师这个位子了。

        在接引众生里,以“机缘品第七”中,卧轮禅师对惠能大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大师知卧轮尚未开悟,遂以卧轮禅师的诗偈,加以修正开示说:“惠能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与前次对神秀所作的诗偈,加以一转,便成彻悟的悟境,有异曲同功之效,但其悟境却有天壤之别。

        附注:对于《金刚经》上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有两种的解释,一是:不要执著于过去的任何情境,而生喜恶之心。

        就有如一位老太婆,每想起她小时当童养媳,被婆婆打骂的情景,便不由得泪流满面,但那已是四五十年前的事,她仍执着不忘。

        另一是:应无所住,即是空去一切的妄想执着(真空);而生其心,是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而广度一切众生(妙有)。

        前面一连串的片段叙述,是为了说明六祖惠能大师,对于《金刚经》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领悟及修证的过程。

        首先,六祖惠能在听到客(不知名)诵《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中即已开悟,但自己不敢肯定自己的悟境是否正确?急想请有道之士来印证。

        等到了东山道场,见了五祖弘忍又说出“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想得到五祖的印证,因碍于情境,五祖未能表态。

        等到神秀在南廊作诗偈,惠能有机会表达一下自己的悟境,究竟到何程度?没想到被五祖用鞋子把它擦掉,还说:“亦未见性”。

        是否为了惠能的安危,故意说“亦未见性”,解除大家对惠能的戒心,以免产生敌意;或是惠能的这句诗偈,确实尚未真正的大彻大悟?最值得研究探讨。

        但这究竟是属于“悟境”的事,除当时五祖弘忍大师外,实在无人能真正了知。

        在碓坊里,五祖问惠能:“米熟了没?”惠能答说:“米熟久矣 ! 只欠米筛来检验罢了!”由此可见,惠能当时尚未得五祖的亲口印可。

        一直等到五祖亲自为他讲解《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这次才真正的大彻大悟。

        “应无所住”是要了知“真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等,亦各不同程度的“悟空”,但要“而生其心”,就是要“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广度一切众生,那只有发大心的佛、菩萨,才能确实办到的,也就是说,如果您能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一位发大心的菩萨了。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霸气侧漏:武则天与佛教[934]

  • 《坛经》中的“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1870]

  • 中国禅宗史上的“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做人当如神秀和惠能![2381]

  • 禅诗:六祖当年不丈夫[2527]

  • 六祖大师的这首偈是大彻大悟的境界[2752]

  • 你要是用功的人,这种奇奇怪怪的境界多得很[1881]

  • 略论禅宗与念佛--以四祖至六祖为中心[3220]

  • 何为般若智与波罗蜜?[2937]

  • 佛性到底是啥?神会“替你”问道于六祖,从一知半解到开悟[3082]

  • 虚云老和尚: 识得平常心,一切处都是道[24839]

  • 必读经典《六祖法宝坛经》 十句令你智慧清凉[3062]

  • “六祖革命”:从“佛本”到“人本”[3139]

  • 修行: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1999]

  • 神秀大师的开悟偈你知道吗?[13915]

  • 不如意事常八九,佛法教你如何调适心理![2099]

  • 六祖故里的禅茶气息[3507]

  • 六祖悟道的三个阶段 [明尧居士][8188]

  • 刘禹锡《佛衣铭》解析——六祖佛衣不传之因 [思齐][3720]

  • 六祖的“三无”和“二三昧” [明海法师][3988]

  • 《六祖惠能说》之自性弥陀[488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