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 佛学研究网
“色即是空”新解
文/赖永海
人们常把“遁入空门”理解为“皈依佛门”。这种解读不无道理!因为佛法智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把它归结为“空性智慧”。
那么,何谓“空性智慧”,或者说,什么叫“空”?如何理解“空”?
在佛教经典中,“般若”一语出现最多,地位也最殊胜,诠释《般若经》的《大智度论》甚至直言:“般若是为诸佛母!”
也就是说,整个佛法是由“般若智慧”催生出来的。
《大智度论》此说可谓一语中的!究实而论,般若智慧确实是整个佛法的基石,我甚至称之为“细胞”。所谓“细胞”,亦即整个佛法大厦是由般若智慧构建起来。
这种般若智慧集中体现在《大般若经》和《大智度论》等佛教经论中。《大般若经》的浓缩本是《金刚经》,《金刚经》的进一步浓缩是《心经》。
它们的核心思想,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字——“空”!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懂得“空”,就懂得“般若智慧”。
那么,何谓“空”?
一般人说“空”,常常是相对于“有”来谈“空”,相对于“存在”来谈“空”。当这个事物或现象没有了、不存在了,那就是“空”。这种看法与佛教所说的“空”的本义可以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佛教所说的“空”,不但不是相对于“有”、相对“存在”来谈“空”,而是就“有”本身、就“存在”本身来谈“空”。
作为佛教般若思想浓缩本的《心经》有一个偈句,曰: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个偈语有三重含义:
第一,色与空没有任何差别。
第二,色自身就是空(当体空)。
第三,色当下就是空(当下空)。
佛教所讲的“色”,就是我们日常所能看得见、摸得着、有质碍的现象或者事物。既然看得见摸得着,怎么是空呢?
对此,《中论》有一个“三是偈”可以说是对“空”最经典诠释和阐述: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意思是说,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都是特定条件的产物。既然它是特定条件的产物,那么当条件不复存在时,这个事物也就消亡了。
因此,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实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没有自性的,“无自性故空”(这就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但是事物既然已经产生了,作为一种现象,你不能说它不存在;只是由于这种存在是特定条件的产物,它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乃至消亡,因此,这种存在充其量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存在,因此,只能说是一种假名(“亦为是假名”)。
人们对于世间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凭其一时的存在与否去论其“有”“无”,而应该用动态的、立体的视觉和观点去看待它们,从既“空”又“假”两个角度去看待它们,只有这样,才能说认识和把握了佛教的“中道义”(“亦是中道义”)。
所以,空宗在印度佛教也叫“中观学派”。所谓“中观”,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综合、立体、多元、动态的思维方法。
因此,所谓“空”,不是去回答有没有、存在不存在的问题,而是教你应该怎样去看这个事物:
第一,不能静止地去看这个事物,应该看到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刹那生灭、念念不住的。
第二,不应该孤立地看任何事物,而应该从多个角度,多元、立体地去看一切事物。
所以,说到底,所谓“空”,它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动态、立体、多元的思维方法。
这种动态、立体、多元的思维方法,就是构建这个严密而庞大的佛法思想体系和思维大厦的细胞。
在中国佛教中,这种“空性智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心法智慧”。
这种“心法智慧”对于化解心结、提升心境乃至精进智慧人生,做个“明白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布袋和尚插秧歌》中所说的“退步原来是向前”,就是一种教人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前进与后退之间辩证关系的二元思维。
这种二元思维实际就是一种体现“中观思维”方法的“空性智慧”。正如深谙这种思维方法的星云大师所说的:
“改变外在的环境,不如改变内在的心境。就如一池落花,两样心情。有人怜惜好花飘零,有人却喜花果将熟。”
再如富有“禅意”之苏东坡的《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要认识庐山的真面目,不能只躲在庐山里面,也不能只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去看,而应该从东西南北等各个不同角度去看,最好是跳到高处去俯瞰,那才能真正认识庐山的真面目。
这可以说是东坡居士对于“空性智慧”中之“多元、立体思维方法”的“活学活用”!
禅宗典籍中有个“老婆子卖点心”的公案,对于“空性智慧”之“动态思维方法”可谓是一个极佳的注解:
话说唐代有个号称“周金刚”的德山禅师,时人多视之为解讲《金刚经》“第一人”。
有一天,他挑着一担讲解《金刚经》的书,要到南方去同慧能南宗辩论。途经湖南澧阳时,遇一卖饼婆子,德山便息肩买点心。
婆子指着他所挑的那些经书问道:你肩上所挑的是些什么东西?德山曰:讲解《金刚经》的书。婆子曰:“我有一问,你若答得对,可免费施与点心;若答不出来,且到别处去,这里不给点心。”
德山曰:“但问无妨。”婆子曰:“《金刚经》有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知和尚,要点那个心?”
德山顿时茫然无对。
此“公案”可以说是用“动态思维”的“空性智慧”,对《金刚经》“刹那生灭”“念念不住”思想进行了一次诙谐而又深刻的诠释,颇耐人寻味,可启人心智!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