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2日 佛学研究网
《毗婆尸佛偈》
身从无相中受身,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品析:禅宗特别看重“法源”“法统”,自己是“教外别传”——释迦牟尼佛的嫡传心法,那么释迦牟尼佛的法又是谁传的呢?《五灯会元》在卷首说:“古佛应世,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故近谈贤劫有千如来,暨于释迦,但纪七佛。”佛教把大劫分为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这位毗婆尸佛,是过去庄严劫千佛中的第九百九十八尊。下面我们来看这首偈子。
“身从无相中受身”,宇宙万物之“身相”,不论佛与众生,都是从“无相”中而来。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佛教的道理也与之相同。试想人类社会、地球、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无不在运动变化之中,现在的种种现象,过去未必存在,以后也未必存在。在这生生不已、变化不息之中,反过来看现在所存在的一切,真是“犹如幻出诸形象”啊!主宰这一切的力量是什么呢?“幻人心识本来无”,若客观存在是“幻”,那么人们的心意识这些主观存在呢?
既然人都是“幻人”,那这些主观的精神存在,仍然是“无”。既然主观、客观的一切都是虚幻缥缈的,那么人们斤斤计较的那些“罪福”,当然会都“皆空无所住”了。
《空手把锄头》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品析:善慧大土名傅翕(489-561),浙江义鸟双林人,世称善慧大士、双林大士或傅大士。他生当南北朝时齐、梁、陈三朝,神异颇多,极得梁武帝的尊仰。后世禅师们对他极为仰慕,对他的言行多有诗偈赞颂。他可以说是前禅宗时期妙会禅宗的代表人物。这首怪诞的诗偈,后来常常为禅师们引用,里面到底有什么“秘意”呢?
这首诗偈,表达了佛教、禅宗常说的“不可思议”,超越生活的境界。“空手把锄头”,明明两手空空,却拿着一把锄头,玩魔术也玩不到如此的地步。“步行骑水牛”,是一人步行,另一人骑水牛吗?不,就是他一人,说他在步行,同时却骑在水牛背上;说他骑在水牛背上吗?他却在步行。这是分身变化,如孙悟空一样吗?当然不是,禅宗是看不起神通的。这里的意思,是要人们从常规的思维逻辑中转过身来。若以常规的思维和判断,这是绝不可能的,你一旦超出了常规思维和判断的约束,发现了超出或潜藏在眼耳鼻舌身意中的那个“真我”,就会发现“原来如此”。那个“真我”是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永远都是“空手”,但却可以“把锄头”。他既未“步行”,也未“骑水牛”,但的确又在“步行骑水牛”。
至于“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是对常人所知的动静观念的否定。人们认为是“动”,他却从中看到了“不动”;人们认为是“静”,他却从中看到了“不静”。世人之所以是世人,就是因为不能超越自己这种社会赋予的思维观念。这种思维观念是如此的顽固,万事万物都必须打上它的烙印,佛教称之为“颠倒见”。不否定这种“顛倒见”,则不能解脱,不能成佛。这首诗偈的意味很深长,读者应自己领会,若更有高见,就可喜可贺了。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