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43]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03]

  • 过好每一个当下[158]

  • 负起100%的责任,你就自由了[112]

  • 有关人生真相的8句话,哪个戳中[139]

  • 成年人相处最舒服的五种状态[118]

  • 焦虑了吗?这份焦虑拯救指南,[185]

  •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本来面目[218]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66]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67]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47]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49]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弘一法师为何出家,他的后人这样说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3432   时间:2020-10-20   录入:chengshangyun

     

    2020年10月20日  佛学研究网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可谓道尽了人间的花开花落,离别之情,以及人生的凄凉之景。

        深谙离别之情的人,更是一个早慧的人。

        早慧使他超然物外

        他精通六国文字,包括古印度梵文。

        他是书画大师,他的书法具汉魏六朝气息。

        他是中国最早使用裸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的人。

        他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组织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他还是第一个将西方音乐引入中国的人,也是中国最早用五线谱作曲的人。

        他是教育家,弟子中名人辈出。

        曾有人统计,他创造了当时中国教育,宗教领域的13个第一,可谓无人能及。

        他是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

        李叔同出生在天津的一个商人家里。他从12岁就开始学习传统诗书和绘画,他的乳母常诵《名贤集》给他听:“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格言里暗藏的人生禅机以及荣华尽头的悲哀,年少的李叔同全都能懂。

        1901年,22岁的李叔同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长班”,与黄炎培、邵力子等少年才俊同窗。

        李叔同的父亲早在他5岁时就已离世,他的母亲在他26岁那年也去世了。

        之后他毅然出国留学....

        归国后,渐渐展露头角,功成名就之际,他却毅然出家了。

        弘一法师为何在生命绚烂之极出家?众说纷纭。

        为何选择出家?弘一大师后人赞成这种说法

        李莉娟是弘一大师的孙女,她后来接触弘一大师的弟子后,一直精研佛学,同时研习弘体书法,她还同时致力于弘一法师的人格精神之宣传和弘扬。因为浓厚的兴趣和不屑的努力,李莉娟在李叔同史料研究领域成果颇多,曾编有《随弘一大师学佛》《佛学常识》等著作。

        深入研究过佛学和弘一法师的李莉娟,在谈到“弘一法师为何突然出家”这一热点问题时,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李莉娟认为:要搞明白弘一为何会突然出家,还得深入佛法中才能最终找到答案。她说:“学一学佛教的教理教义,待思想境界有了提高,一切(弘一出家原因)便自然明了了”。

        在一次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访问时,李莉娟详细阐述了他对弘一突然出家之“秘密”的解读。李莉娟说:“祖父不是受时代影响而出家的。对此,我特别赞赏丰子恺先生关于‘人的生活可以分成三层’的观点,这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它们是依次递增的关系。祖父是已经将物质和精神做到了极致,所以转向了第三层灵魂的追求。而学佛出家,正是祖父追求第三层境界的必然,也是他做人做事极端认真的结果。”

        李莉娟觉得,祖父出家,实是一种自然、必然的行为。

        实际上,弘一法师李叔同一出生便拥有了万贯家财,如此,在物质上,他早就已经达到了极致。而在之后,他研习书法、音乐、戏曲、诗文等,这些学术文艺便是丰子恺所说的第二层精神,在俗世时,他也已经完成,正如开头所介绍的那样。

        将物质和精神做到极致的弘一法师,走向第三层境界:宗教佛法。实是必然。

        那么,第三层境界的灵魂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对此,李莉娟依旧赞同丰子恺的论述:灵魂的追求,就是去探求真理,探求灵魂的来源和终点。

        弘一法师弟子丰子恺当时的原话是:

        “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也都只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他们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也只有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

        对弘一法师出家原因的这一解读,似乎也是弘一法师众多追随者比较认同的观点。

        将物质、精神做到极致的弘一法师走向佛教后,24年修行成就了律宗的一代祖师,留下珍贵的佛学成果。
    他的一生就是“上下求索”的一生,他追求、经历,然后放弃,从认识到升华,最终大彻大悟。

        1942年10月,六十二岁的弘一大师圆寂于福建泉州开元寺,留下绝笔“悲欣交集”,令无数人为之动容。

        好友夏丏尊评价李叔同:“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照天心。”——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赵朴初这样评价他的一生。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弘一大师一番话,听得丰子恺满眼湿润,热血沸腾[239]

  • 慈悲心重的人,才有福报和福相[1243]

  • 因为一句“一切皆空”就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弘一法师:切莫误解佛教![1609]

  • 心静是一种财富,也是一种力量[1478]

  • 有大格局,过小日子[1607]

  • 弘一大师:一双手脚,原是为劳动而生[2293]

  • 弘一大师:“四大皆空”不是啥都没有 而是样样都有[1851]

  • 弘一大师:新年的“新”,在于改过自新[2173]

  • 2022开工大吉!弘一大师:万象更新时,改过自新也[1951]

  • 一看真奇妙:“躺平界”祖师爷布袋和尚小传[2103]

  • 佛弟子该怎样“报国土恩”?听听高僧大德怎么说[2829]

  • 年青人学佛修行要注意这四点[2431]

  • 四大高僧居然是这样积累福报的![2560]

  • 弘一法师:一念嗔心,开百万障门[2693]

  • 佛弟子,不应以学佛为借口,逃避家庭和社会责任[2105]

  • 心无外物才是超然的境界[2309]

  • 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2289]

  • 做人,贵有“度量”和“份量”[2384]

  • 常说放下,究竟是要放下什么?[2706]

  • 漫谈社会上误解佛教的人们[202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