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07]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56]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01]

  • 布施不是花钱买功,而是舍弃贪[104]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17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41]

  • 老实“吃茶去”[100]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21]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172]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22]

  •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115]

  • 你今生的22个灵魂课题[191]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
     
    [ 作者: 大安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2184   时间:2020-10-15   录入:wangwencui


    2020年10月15日    佛学研究网

        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上承古佛、祖师之血脉,下契近代众生之根机,言言归宗,字字见谛,诚为一大光明藏所流现的诚谛法语,允为当代众生亟须研讨服膺之宝藏。印祖淹贯各宗,世出世间知识学问渊深,念佛修持早臻三昧,故其文字摄受力极强。印祖净土思想宏富,兹撷其要者,略示五点:

      ⑴ 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出离生死的唯一要道

      细读《文钞》,随时可以感受到印祖为度我等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之苦切婆心。从佛法与众生根机的对应角度,印祖为我们提供了最佳的抉择。印祖云: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当机则妙。在昔之世,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净土法门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净土法门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全仗佛力。普被三根,不论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农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习,咸可往生。是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净土法门诚乃如来普度众生之要道,众生即生出苦之妙法。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使达摩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时节因缘,实为根本。

      印祖仰承永明大师禅净四料简的旨意,在现代详为发挥。印祖切实觑破禅宗不适现代,难了生死之弊,详陈禅宗在当代的弊端。印祖云:参禅一法,非现今人所宜学;纵学亦只成文字知见,决不能顿明自心,亲见自性。何以故?一则无善知识提持抉择,二则学者不知禅之所以。名为参禅,实为误会。以古人机语,执为实法,致使后辈徒效其轻佛陵祖,拨果排因而已。故知今人于宗教两门,开眼尚难,何况实证?其有慈悲愿深、生死心切者,宜随远公、智者、永明、莲池,专致力于念佛求生净土一门。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烦惑断尽,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莲。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则绝无希望。此斩钉截铁之苦切语,实乃慈悲之极的诚谛语。

       印祖扬净排禅,并非门庭之见,实乃悲度末法众生之婆心。大师于宗门消息亦甚熟稔,专弘净宗,亦是密护禅宗。诚能一心持念弥陀,念念相应,念到极处,无佛可念,即是曹溪风月。印祖有言曰:以观音反闻闻自性之功夫,修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净业,即净而禅,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而禅宗靠自力、净宗仰佛力出离生死之效用,则有天壤之别。

      有鉴于净宗简易当机之法益,故印祖不愿充善知识,支持禅宗门庭,而以平实家风,广宣净土。印祖之在家弟子多有曾受高等教育及留学欧美者,而印祖决不与彼等高谈佛法之哲理,禅宗之玄妙,唯一一劝其专心念佛。彼弟子辈闻印祖言,亦皆一一信受奉行,决不敢轻视念佛法门而妄生疑议,于中足见印祖自行化他之盛德。

      ⑵ 儒佛二教并弘,世出世间法并彰

      印祖生逢乱世,非孝非礼之说,甚嚣尘上。为挽回劫运,印祖依据儒家教育,光大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父慈子孝、夫妇相敬之人伦,俾令民德归于淳厚。在此基础上,大倡净土,弘兴佛法,令众生明本具之佛性,生极乐之莲邦。

      印祖常云: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

      印祖在一代行化中,善巧方便地运用儒学,亦是古印度净宗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之需要。中国净业行人自小受儒家浸润,孔子学说类似佛教中的人天乘,依据儒佛共同点而加以阐释发挥,亦是净土弘扬当机化的必要。印祖虽然多于儒佛共同处加以指赞,然对于儒佛界限,未尝颟顸。印祖答复一居士云:“儒佛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即明德,由诚起明,因明致诚,则诚明合一,即明明德。觉有本觉、始觉,由本觉以起始觉,由始觉以证本觉,始本合一,则成佛。本觉即诚,始觉即明,如此说法,儒佛了无二致。至于发挥其修证工夫浅深次第,则本虽同,而所证所到大有不同。世人闻同即谓儒教全摄佛教,闻异即谓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纷纷诤论,可不哀哉!”可见印祖融通儒学,自有其特别之睿识。

      有鉴于此,印祖在世间法的教化中,侧重于儒教的发挥;出世间法的弘扬中,偏赞净土法门。印祖的这个弘法特点,体现在他一生每常拈示的八句话中。以儒学为基础的四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道以脱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则如无根之木,期其盛茂;无翼之鸟,冀其高飞。以净土理念为核心的四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博地凡夫,欲于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则成无因而欲得果,未种而思收获,万无得理。果能将此八句,通身荷担,决定可以生入圣贤之域,殁登极乐之邦。这八句话充分体现出印祖儒佛二教并弘,世出世间法齐彰的弘法特点。这种弘法特点是净宗在近代的本土化与当机化。对症下药,法尔自然。

      ⑶ 提倡因果,潜挽劫运

      印祖生逢兵连祸结、外忧内困之际,而水旱天灾,亦交迫迭至。印祖悲心凄恻,广倡因果报应之说,尝语人云: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当今之世,若不提倡因果报应,虽佛菩萨圣贤俱出于世,亦末如之何矣。因果之法,为救国救民之急务,必令人人皆知,现在有如此因,将来即有如此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须于此入手。如是则提倡因果报应,乃仰承天地圣人之心,以成全世人仁义之道德。

      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世法亦然。《周易》、《尚书》发明因果之义,极其真切。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果报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同时,因果(命运)亦可由心转变。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净土,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袁了凡一生兢惕修业,改变定业,重铸命运,即充分体现出人对命运的主动性,所谓人定胜天,前因不足恃,以现因善力而消弥前因。祸福无门,惟人自招,真实不虚。

      印祖痛诫世人,畏于恶果,则预弥恶因;勤修善因,而共得善报。并勉励众人凡所修善,莫求后世福报,唯以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轮回苦海,方为究竟。印祖生前流通《安士全书》、《了凡四训》数百万册,足见印祖力倡因果之悲心。

      ⑷ 诚敬惭愧,以苦为师

      我国近代以来,欧风东渐,礼教陵夷,社会人士莫不以身心活泼为现代意识,遂致身口意三业,放荡恣肆,漫无忌惮,丝毫不知庄敬日强,不诚无物之义。故印祖针砭时弊,力倡竭诚尽敬,惭愧自牧,以培净业行人之福基。

      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诚者专心一志,敬者心不浮乱。竭诚尽敬,则定力日强,妄念日消,净业日长。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印祖与吴璧华书云: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竭诚恭敬念佛,当知此人非娑婆之久客,已是极乐之嘉宾。

      诚敬与惭愧具相互支持之效用。能自惭愧,生忏悔心,忏悔心生,诚敬随之。苟能日日惭愧,时时忏悔,则诚敬之心,沛然莫御,活泼现前,而真信切愿与勤行,必有不期而自集之势。以惭愧心,破无明欲;以智慧光,求回头路。惭愧一味,具救劫救世之宏愿,寓旋乾转坤之玄机。是诚世出世间,契机契理,治标治本之无上圣药,妙用无穷,法力无边。印祖对症投药,一生以身作则,自称常惭愧僧,悲心无极,允为末法众生之良谟。

      印祖净土思想亦多具欣厌心,愿离娑婆,如囚徒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过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全身心皈投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生于浊世,居尘学道,应以般若慧照,长时生此厌离之心,庶长时长其欣乐之志,即病为药,即塞成通。诸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是苦为成佛之本。又佛令弟子,最初即修不净观,观之久久,即可断惑证真,成阿罗汉,则不净又为清净之本。北俱卢洲之人,了无有苦,故不能入道。南阎浮提苦事甚多,故入佛道以了生死者,莫能穷数。使世间绝无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则人各醉生梦死于逸乐中,谁肯发出世心,以求出离生死险路呢 ?!

      ⑸ 家庭教育,治平之本

      印祖以菩萨心肠,关注社会道德现状,一针见血地指出:近来世道人心,陷溺已极,一班无知之民,被外界邪说之所蛊惑,竞倡废经废伦,直欲使举世之人,与禽兽了无有异而后已。其祸之烈,可谓极矣。推其原故,皆由家庭失教并不知因果报应之所致也。使其人自受生以来,日受贤父贤母之善教,并知祸福吉凶,自为影响,不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下不治,匹夫有责。天下治乱之本,在于匹夫匹妇之能尽伦尽分与否。故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家庭之教,母教最要,以人之性情,资于母者独多。居胎间禀其气,幼时则习其仪。其母果贤,所生儿女,断不至不肖。譬如镕金铸器,视其模子,即可知其器之良否,岂待出模方始知之哉!国家人才,皆在家庭。倘人各注重家庭教育,则不数十年,贤人蔚起。人心既转,天心自顺。时和年丰,民康物阜,唐虞大同之气,庶可见于今日。是故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当致力于家庭教育。

      印祖的净土思想博大宏富,上面仅从五点略示之,从中亦可窥知印祖教化的平实家风,精粹扼要,对症投药,不尚玄虚。虽博通三藏及世间学术,而由博返约,一以念佛为归,对近代净宗的中兴,厥功甚伟。印祖的皈依弟子周孟由评赞印祖云:“法雨老人禀善导专修之旨,阐永明料简之微,中正似莲池,善巧如云谷,宪章灵峰(蕅益大师——注),步武资福(彻悟大师——注),弘扬净土,密护诸宗,明昌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表明印祖集往昔祖师德业于一身,出兴于斯世,大弘法化,给劫难中的众生高擎永不熄灭的法炬。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其《文钞》法语、人格风范仍具深刻的教化摄受力。弘一上人曾赞周孟由居士之语为“诚不刊之定论也”。弘一上人,一瓣心香,供养印祖,三度陈情,乞为弟子,亦属慧眼独具。吾辈末法凡夫众生,应服膺印祖教诲,念佛求生净土,庶不负祖师乘愿再来之悲心。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印光、印顺净土思想异同管窥[846]

  • 修行人必读:印光大师悲心慈语[1315]

  • 印光大师的饮食之道[1989]

  • 印光大师法语的人生哲理[1328]

  • 净土思想与现代生活[1734]

  • 维则法师的净土思想[1210]

  • 论日本佛教净土思想及其演变发展[1838]

  • 承远大师生平及净土思想[2012]

  • 这可是做人的本分啊![2408]

  • 认识佛医:印光大师调脾胃的饮食方[3654]

  • 净土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3393]

  • 印光大师的持守:戒律为基 净土是归[3403]

  • “印光大师与佛教中国化”学术研讨会于苏州举行[3285]

  • 浅论净土思想在当今社会存在的意义[3379]

  • “普烛群品—印光大师思想研讨会”在陕西合阳召开[2927]

  • 梁启超先生与印光大师的佛缘[3507]

  • 印光大师之教育内容管窥[4131]

  • 蒙山文化艺术与净土思想研讨会在太原成功举行[4271]

  • 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想研究[8505]

  • 论晚明弥陀净土思想的诠释取向及其效应[639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