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01]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14]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13]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04]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04]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22]

  •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13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①[122]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42]

  • 格局大了,你就顺了[130]

  • 如果事与愿违,等一等也没关系[123]

  • 思维的宽度,决定人生的高度![13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古人称这种人有悲无智,容易受伤,修很久也不成就!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281   时间:2020-10-12   录入:chengshangyun

     

    2020年10月12日  佛学研究网

        发心助人,非常可贵,但是一个人只有慈悲,没有真实的般若智慧,会有什么后果呢?

        一容易退转,二容易受到伤害,难以成就。

        佛在经典中为我们一语点明其中的误区和解决办法,非常重要!

        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很难通过逆境的考验!高僧大德常说逆境是强者成功的资源,那是因为他们已经入佛知见,掌握贯通了其中的内涵。

        安住空性的人把人生当历练

        经文:

        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圆: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净界法师讲解释义

        那么“偏”跟“圆”这两个都是不简单,都是大乘的发心,只是说这两个人智慧的理观有点不同。

        我们看什么是“偏”,是说这个人“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他没有在真如本性如实地安住,他是心向外攀缘的。虽然他内心有调伏力,有引导力,但是缺乏安住力,缺乏空性的安住力,所以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呢?“功勋不忘,知见不泯。”

        功勋是约着他所修的善法来说;知见是指他能修的心那个自我意识。欸,这件事谁做的?我做的!心里把它记下来。也就是说他没有安住空性,心中经常有自我意识在活动,有“我”就有“我所”,那么这种发心名之为“偏”。

        古人对这种人定义为有悲无智,有悲愿来救度众生,但是理观太薄弱,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太薄弱。这种人会有两个结果:第一个容易退转,因为你的心向外。

        如果你生长在正法时代、像法时代可能没有事,但是不幸的是你生长在末法时代。末法时代的人我是非很多,你没有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修学圣道,你去取这个相,可怕的是末法时代的相大部分是杂染的。
    所以智者大师说,正法时代修学圣道,就像是在一个干净的地方追求珍宝;末法时代修习福报,就像是在垃圾堆里面追求珍宝,你要忍受那个垃圾。

        第二个,心中向外攀缘的结果呢?你很容易受伤。受伤是怎么回事?是你自己要取的,因为你现在生长在一个杂染的环境。就是大家烦恼比较重,带着烦恼来修行,没有安住空性,没有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去做你该做的事,你去取外相的我相人相,你自找的嘛。

        你就是生长在一个佛陀说的魔强法弱的时代,充满垃圾。智者大师说,我们大家在末法时代修行,是在垃圾堆里面追求珍宝。

        你如果不向内安住,第一个容易退转,第二个进步很慢。你站在自我意识来修学,就是说,你认为有自我意识,就糟糕了!就是烦恼是真的,业力也是真的,生死也是真的了。你站在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站在罪业的角度来忏悔业障,站在本来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你花的时间就要很多很多,而且效果非常差。

        套一句《法华经》的说法,你坐了一个不好的车乘,你没有坐上大白牛车。就是你修了几十年还是这副德性,因为你没有掌握一个正确的方法。

        不能安住空性,逆境是伤害

        那怎么办呢?我们看最后一个:“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如此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这个圆满发心不错,能够法法销归心性。

        先找到生命的本来面目,“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叫称性起修。站在真如本性的角度发动菩提心,发动六波罗蜜,所谓的众生只是心中的影像,所谓的佛道也是心中的影像,是借假修真,假借这个影像来修真。所以,安住空性的人,把人生当历练,不是在受用人生。

        如果你没有安住空性,逆境对你是伤害;你安住空性,《楞严经》说,叫“顺逆皆方便”,酸甜苦辣对你都是帮助。你把人生当真实有来受用,进步就很慢;你把人生当做一种借假修真的历练,那又完全不一样。

        所以安住真如的结果呢?就是不见一法,离心别有,完全销归心性。人生只是自我要求,外境只是给我一个历练的对象。所以,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最后证虚空之果,“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内心世界的潜规则

        如果我们很认真地学《楞严经》、《法华经》,会得到一个很重要的真理,就是我们内心世界有一个轨则:你放下的越多,结果得到越多。这种思考模式,跟我们一般思考模式刚好相反。我们认为要去取,要去追求,一般人认为你追得越多,你的心贪得越多,得到越多。这种思考模式跟经典刚好相反。

        佛陀说:你把所有都放下,结果你成佛;你本来就没有,结果你万德庄严。你追求世间的快乐,结果你障碍重重;你放下世间的快乐,你照样有快乐,但是你那个快乐叫作功德庄严,一种自在的快乐,你一点都不会损失的。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01]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生活中的禅[88]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229]

  • 渡人是一种格局,渡己是一种智慧![341]

  • 南怀瑾:说到底还是女性最伟大![307]

  • 慈悲心重的人,才有福报和福相[295]

  • 南怀瑾:佛菩萨才是多情人[360]

  • 爱自己,胜过爱你的手机[990]

  • 爱别人之前,请先学会爱自己[400]

  • 如何增长智慧?如何预防魔事?如何降伏烦恼?快读《宝积经》![371]

  • 说话的智慧:觉者说法的次第[396]

  • 做最合适的自己,才是最幸福的[365]

  • 你的慈悲善良,蕴藏着你的大福报![411]

  • 知人不评,知事守口,知理不辩[417]

  • 弱者报复,强者原谅,智者忽略[446]

  • 笑着吃亏的,都是聪明人[443]

  • 佛教里的“空”是啥也不干吗?隆相法师:该干嘛干嘛去[409]

  • “观世音”以耳根圆通著称,为什么不叫“听世音”?[706]

  • 佛说:这五种人是“非人”必须远离……[564]

  • 一行禅师:佛陀开悟那一天发生了什么?[56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