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28]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3]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5]

  • 人生的底线[127]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09]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3]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40]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2]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4]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5]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45]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四点建议避免学佛走偏!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095   时间:2020-9-10   录入:chengshangyun

     

    2020年9月10日  佛学研究网

        对于学佛人来说,这几个重要的概念一定要搞清楚,不能依己意去错解佛意,不然走错了方向还怪罪佛陀……

        关于忏悔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充满错误的旅程。而怎么去对待错误?是文过饰非还是坦然面对?是去追悔还是去忏悔?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了之后却试图去掩盖错误。殊不知,错误虽然在表面上被掩盖了,但却在内心伏藏,烦恼在内心得以滋长。而忏悔,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意识到错误之后,要立即忏悔,不能让错误在潜意识里扎根。要知道,一旦扎下根来,就会产生负能量,让人们长时间生活在纠结与不安之中,背负相应的心理压力。

        我们所拥有最大的机会,便是可以去忏悔。忏悔的目的是不要再去犯了,这样的忏悔能够真正得到安乐。我们要去反省,每天都做了哪些好事,哪些坏事,这种反省的能力,忏悔的力量,便是修行功夫的体现。而那些对待错误“文过饰非”、“欲盖弥彰”的行为,则是人生最无明,最坏的时候。

        关于慈悲

        慈是给人快乐,悲是拔苦与乐,这是慈悲真正的含义。很多人错解其意,经常会就某件事情对法师说,您慈悲慈悲吧。慈悲就成了一种人情世故了。这就好比世间对人情与法度的把握一样,如果把情放第一位,法度则起不到作用。若固守法则,则失去人情之通融。而佛教所言的慈悲,则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决不是一种感情交易。

        慈悲可以从自己做起,比如人在钻牛角尖时,往往不懂得给自己一条出路。这个时候,能给自己留个出路,那也是一种慈悲。现在的人往往过的很累,对自己不够慈悲。西方人有释放的方式,比如彼此之间产生矛盾,互相击打几下怨恨就释怀了。而东方人往往会记仇,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所以出路就没有了。比方说,人们遇到烦恼,还能够相互诉说一下,可是现在很多情况下,你愈是叮嘱对方不要跟别人说啊,那这事情的传播速度就愈快,诉说这条路也给堵死了。

        可见,慈悲实在是需要以智慧为先导的。比如对自己慈悲,那就需要对凡事不要看得过重,心结不能结的太牢固。烦恼在你不在意它的时候,伤害力往往不那么大。你要是愈在乎,它就像宠物一样粘上你了。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做到与否,就看修行的功夫了。烦恼来了,在你内心盘旋的时间愈短,那说明你的修行就愈受用。

        对他人的慈悲,也同样要以智慧为先导。比如对乞讨者,需要给还是不需要给呢?布施当然是一种慈悲。但社会上往往有一种人,你布施给他之后,他粘住你不放,造成了麻烦与烦恼,这就需要用你用智慧来处理。同时,帮助别人,而不伤害别人,也需要一种智慧。给人自尊的关怀才称得上慈悲,才能让大众生欢喜。

        关于平等

        社会上所说的平等,与佛教的平等也是两个概念。

        佛教上所言平等,一是说大家佛性平等,都有佛性,都可成佛。二是指因果平等,种如是因,则得如是果,无论是谁,也跳脱不了这个因果规律的作用。

        但在社会现象上,我们却无法要求其平等。比方说,有的人高,有的人矮,有的人富,有的人穷,这要一律平等,那就出问题了。

        其次,要求我们都要有平等心。世间万物千差万别,我们都要以平等心去对待。有不同程度的妄想、分别心,那就会形成不同程度的障碍。

        佛陀在世时,人们对僧团的供养也分为三六九等,佛陀便告诉他们以平等心供养,功德反而是最大的。而心行平等,在社会上能做到是多么不容易。比如现在儿媳妇大多对自己父母孝顺,对公婆能做到跟对待自己父母一样么?很多家庭问题,都是因为厚此薄彼产生的。这就是心行不平等,给家庭带来的烦恼,给自己造成的障碍。

        《法华经》上,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对每一个人都很尊重,对每一众生都作佛想。哪怕是别人看不起他,诋毁他,他也一样看待。结果,他因为心行平等,所以成就的最快。

        世间的万象都是变化的,包括周遭你所遇到的人或者事物,所以不能从相上去着取。

        正行标准

        以上是对几个重要学佛概念的诠释,总体说来,学佛要简单,不要复杂化。学佛就要依佛陀的教言而行,别固执的以为自己走的是直道。真正的学佛人,必须每天善于观照自己,看自己有没有偏离轨道。

        有几个简单的衡量标准,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看自己学佛是否走了偏路。

        1、学佛是解脱之法,如果学佛感受不到解脱,那么就是修行的方向,或是方式方法出了问题。

        2、你学的是否开心?真正的学佛是很开心自在的,不会愁眉苦脸。否则不是佛法出了问题,而是你本人的问题。

        3、学佛是否让家庭愈来愈和美?是否让周边的人生欢喜心?真正的佛法是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对行为的处处观照之下。否则学佛只是挂在嘴上,没有付诸实行,并不能得到真实利益。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50]

  • 佛教如何看待“爱”?宗舜法师:佛教不是爱的宗教[301]

  • 梦参老和尚智慧法语20则,一品叩响心扉,再品醍醐灌顶[403]

  • 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来历[445]

  • 慈悲的四重境界[432]

  • 灵魂的品级[565]

  • 你是境随心转,还是心随境转?[843]

  • 沟通,是解决问题最高明的办法[698]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话,以免被人当傻子欺负[642]

  • 慈悲的力量[723]

  • 一切修行,归根结底都是“修心”[889]

  • 南怀瑾:说到底还是女性最伟大![923]

  • 慈悲心重的人,才有福报和福相[1234]

  • 你是个冤家!有些怼人语录竟然很佛教[913]

  • 南怀瑾:佛菩萨才是多情人[1117]

  • 爱别人之前,请先学会爱自己[915]

  • 星云大师圆寂,千字遗嘱表达一生志愿![977]

  • 你的慈悲善良,蕴藏着你的大福报![984]

  • “观世音”以耳根圆通著称,为什么不叫“听世音”?[1400]

  • 佛说:这五种人是“非人”必须远离……[154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