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8日 佛学研究网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介绍了一个忏悔的方法,即“时时识知业障、时时忏悔”。一旦发现恶业,立即忏悔,不要等。
当我们感到烦恼、痛苦、不顺的时候,应了知这是业障的果;当自己说了一句妄语、离间语,或是生起一念嗔心时,也要马上警醒,因为这是业障的因。从因和果两个方面来看,当感受痛苦或三门造作恶业时,都是“识知业障”的机会。这种认知的前提是我们对业因果要有足够的敏感性,对自己的身语意要有敏锐的觉察力。一旦意识到自己在感受苦、在造作新的恶业,就马上忏悔。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上根上行人”——根器是上根利器,行为也是最精进的人。
忆得即忏
究竟怎么做才能称为“上根上行人”?《观经四帖疏》云:“譬如汤火烧身,一觉即却,岂容从待时、待处、待缘、待人方始除也?”只要一想起自己的业障,马上就要忏悔。
忏悔的及时性就像热水浇在手上马上就会把手缩回来一样,成为本能反应,不需要思考。
“一觉即却”,一感觉到马上就远离这个痛苦。我们肯定不会让手被热水烫上几分钟,或者观待地方、因缘等再把手收回来。同样的,业障能毁掉我们今生来世的身心安乐,它比火或热汤厉害多了。所以只要想到自己的业障和痛苦,马上就从因上、果上去忏悔,千万不能想着等到明天,或是等找到念珠、计数器再忏悔。
修行人的拖延症
业果有四种,其一是士用果,是指业增长广大的自性。“若杀一有情,需偿五百生”。就像小树苗一样,只要它生长的条件没有被破坏,它就会长出累累果实;善恶业也是如此,如果恶业未被对治,每天都会快速生长,所以忏悔千万不要拖。
如果暂时观想不清佛像的细节,业障得以清净的验相也迟迟没有显现,千万不要因此灰心丧气而放弃念诵百字明。或者当下太忙,计划等空闲下来,把佛堂打扫清净,点上一支香,然后再上座好好念,但往往结果是你可能已经没有这个心力了!
“忆得即忏”是一个很重要的修忏悔的方法。如果现在我们身心自在的时候不马上做,等到我们身心不自在的时候,再怎么“忆”也没有能力去“忏”了。
念佛也是如此,一想起极乐世界就念佛,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念,这也是增上我们信愿和资粮的好方法。
精进的力量
再深一步探究,“忆得即忏”的背后是精进在支撑。
《入行论》精进品第一句话就是“进即喜于善”。精进是对善法有欢喜心,更是对善法的行动力。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自问自答:“精进是心数法,经何以名‘身精进’。”精进既然是心法,为何还要身精进?“精进虽是心数法,从身力出,故名为‘身精进’。”精进的确是指对于善法的欢喜心,但要从身语二门体现出对善法的欢喜。
精进本身是六度之一,也周遍于其他五度的修行之上。所以当我们谈到精进时,要能够马上意识到是身心精进,而不仅仅停留在对善法表面的欢喜心。如果身体懒惰,就说明对善法还没有足够的欢喜心,比如风雨无阻地去护生,或拿起念珠念咒。
上等精进者,即生就能成就;中等精进者,中阴能够成就;下等精进者,来世能够成就。所以,精进和成就的快慢紧密相关。
在《大智度论》中也有一些对身精进和心精进的描述,下面我们简单地来列举。
“一切法中,皆能成办,不惜身命,是为身精进。”比如护生时,无论严寒酷暑,都坚持去做。顶礼时,哪怕再疲惫,我也要磕完。对于善法,不惜身命,努力去圆满。这就是身精进。还有我们座上修持禅定、增上智慧时,比如以座上修的方式修加行,修出离心和菩提心等,在闻思的时候串习空性智慧,这都需要“心不懈倦”。“懈倦”就是懒惰、疲惫的意思。我们的心对于观修、修禅定、思惟空性法义非常欢喜,并且欢喜心不间断,这是心精进。
《普贤行愿品》中长行文部分讲得很清楚,从“顶礼诸佛”“供养如来”到“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每一个大愿最后都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心精进),“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身精进)。所以,我们修持任何一个法门,精进都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要强调行动力,光有欢喜心却每天在家懒着不做,不是在真正地积累资粮,因此,行动力与欢喜心二者要相结合。“恒时”就是不间断地提起“精进”两个字,要想“最近我的心懈怠了吗?”“我的身体懈怠了吗?”否则,就像我们说“对师父有信心”一样,只是说说而已,在行为上根本表现不出来有信心。什么是真正对师父有信心?就像《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里面说的:“与师父保持沟通,便意味着他说什么做什么,你都能知道他是在调教自己,他指出的是自己身上的什么毛病。”你愿意接受他的调伏,而且你也能认出来他的一切示现都是对你烦恼的调伏,这是真正的信心。
善导大师在这里提到了“忆得即忏”——只要想起恶业因果,就立刻忏悔,这是依靠精进的力量。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