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禅宗公案体相用思想之研究──以《景德传灯录》为中心
【文章作者】林竺陵
【指导教师】崔光宙
【文章页数】233
【中文关键词】 禅宗|净|观|觉|行|心灵教育|思想|实践
【英文关键词】 Zen ; clear mind ; insight ; aware ; practice ; mental education ; theory ; Wisedom
【中文摘要】由于教育工作者肩负心灵教育的使命,本论文拟以禅宗的精神智慧与风格,作为心灵教育的资粮;并藉以探讨禅宗心灵教育的形成与建构。
研究者首先由禅宗的历史发展,论及禅宗心灵教育的意义与体系。拈出禅宗禅宗的精萃─净观觉行四字,作为心灵教育的活用。
由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四句偈,透出净”字─净化内在的心性。由禅宗心灵教育的六观统合,透出观”字─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作为修心的基础。由诗境与禅宗公案教学,透觉”字,探寻觉境开发的历程与境界,藉以培养自觉涵养心性。最后落实于教育的实践上,透出行”字,禅宗心灵教育的原理、启示与策略一呼而出。进一步创建净观觉行论”,并提出实务建议,以落实培养自觉的教育观。
此外,实例篇则将禅宗精华活用于心灵教育的教学经验,提供分享。例如:生命教育、心理辅导、师生互动、诗作教学回响等,以净观觉行贯穿之。篇末并以禅河寓言,隐喻心灵教育的深层涵意作结。论文研究目的如下:
(一)期待以禅宗的智慧,觉察内在真实的自己。尤其诸禅师的随机逗教,足作为教育的典范。
(二)期待活化禅宗的精神,藉探讨禅宗的哲学基础与心的六观说,作心灵教育的理论依据。
(三)期待以禅宗论心与诗境之美,所创建的富禅意的心灵教育,有助于新新人类心灵境界的提升。
研究者以禅宗心的六观说”作为修心基础;以禅宗的文艺美学,融入人们的心灵中,藉以培养自觉,涵养心境。
总之,研究者综合禅宗、明心见性、哲学、心理学、文艺诗学,创建符应这时代的净观觉行论”,主张在理论与实务上:净而观之”,觉而行之”。
最后谨以净观觉行”题一诗,与心灵教育的工作伙伴,共同勉励:
(一)净心涵养品禅味,生命风华自在行。
(二)观透瞋痴翻浪去,青天似水照心明。
(三)觉知启悟自怡悦,绿意满园师生情。
(四)行处诗篇回响见,智珠尘尽光华生。
【 英文摘要】 Mental Education of Zen’s “C-I-A-P ” : Theory and Practice
ABSTRACT
As educators carry the mission of mental education, this thesis hence intends to draw on the spirit, wisdom and style of Zen, as the nourishing sustenance for mental education, in addition for use to explore of the forma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mental education of Zen.
This researcher started wi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Zen, imploring the meaning and the system of mental education of Zen, and extracting the essence of Zen – clear mind, insights, awakening, and practice, as active 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teachings of Zen on the understating one’s own mind and nature, as well as from ‘Four Sayings of Zen’1“ Unconventional field of teachings”, “No limited written words”, “Direct to the mind”, “Consciousness of Zen”, one may discern “clear mind” or the purification of human nature.
Through the convergence of the ‘Six Insights’2 “Innate insight”, “Realization insight”,“Comprehension insight”,“Discernment insight”,“Perspicacity insight”,“Enduring wisdom insight”on the mental education of Zen, one may discern “insights” – the observation of the thought formation of one’s own, and for it to be use as the basis of meditation. From poetry and teachings of Zen masters, one may discern “awakening” – exploring the course and the state-of-mind of the enlivening development, as means of cultivating one’s own spiritual refinement. Last but not least, from educational execution, one may discern “practice”, deriving the axiom of mental education of Zen, inspira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them to be use as the basis of “Clear Mind, Insights, Awakening, and Practical Theory”, that is “ C-I-A-P”,in addition to raise practical suggestions to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self awareness.
Furthermore, the case-study chapter shares actual teaching experiences based on the dynamic essence of Zen’s mental education, such as life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guidance, student/teacher interaction, poetry teaching’s feedback, etc, interlaced with “clear mind”, “insights”, “awakening” and “practice”. At the end of the chapter, Zen’s fables implying deep meanings of mental education are used as conclusion.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research is as follows:
1.Aspire to use the wisdom of Zen to insight the true (inner) self. Particularly those on-the-spot spontaneous teachings by Zen masters are ideal education models.
2.Aspire to dynamically use the essence of Zen’s spirit to explore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Zen and the “six sayings of the mind”, as theoretical basis of mental education.
3.Aspire to use the introspections of Zen and its poetic beauties to create a mental education rich of Zen’s profoundness, beneficial to the enhancement of minds and souls of the new generation.
The researcher applies the “six sayings of the mind” to the meditation foundation, infusing people’s emotions with literary beauty of Zen, as means of cultivating self-awakening and spiritual refinement.
In short, this researcher surmises Zen, understanding one’s mind and nature,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literary poetry, to create the “Clear Mind, Insights, Awaken, and Practice Theory” in tune with the modern times, and stresses the execution of “clear mind before insights”, and “awaken before practice”.
Last, this thesis titled “Clear Mind, Insights, Awakening, and Practice” is dedicated to all partners engaging in the mental education lineup, as a token of mutual encouragement.
Footnote:
1.Four Sayings of Zen: 1). Unconventional field teachings: Zen teachings
unlimited by religion; experience Zen through daily
living.
2).No limited written words: Zen teachings unrestricted by written languages of the human race.
3).Direct to the mind: directly inspires the human
spirit.
4).Consciousness of Zen: understand one own
nature is the beginning of Zen’s enlightenment.
2. Six Insights:1).Innate insight: one’s own nature or personality.
2). Realization insight: instant enlightenment.
3).Comprehension insight: insightful wisdom.
4).Discernment insight: commonalty; take things
easy.
5). Perspicacity insight: reflective of one’s words
and practices; awakening.
6). Enduring wisdom insight: perseverance;
intelligence.
【论文目次】
禅宗净观觉行之心灵教育思想与实践
目 次
谢辞Ⅰ
目录Ⅳ
论文摘要Ⅵ
绪论1
第ㄧ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1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架构9
本章附注12
第一章 禅宗心灵教育的意义与体系14
第ㄧ节 禅宗心灵教育的历史发展14
第二节 禅宗净观觉行”心灵教育的提出20
本章附注30
第二章 净─禅宗心灵教育的心性论基础33
第ㄧ节 明心见性33
第二节 禅宗的四句颂语38
本章附注43
第三章 观─禅宗心灵教育六观统合46
第一节 禅宗心灵教育的六观统合”46
第二节 觉照观与自性观49
第三节 顿悟观与直心观54
第四节 般若观与定慧观58
本章附注61
第四章 觉─禅宗心灵教育的诗境教学63
第一节 禅诗文艺的涵养功能63
第二节 禅境诗的觉证历程66
第三节 禅宗公案的觉性开发83
本章附注 88
第五章 行─禅宗心灵教育的原理启示与策略91
第一节 禅宗的心灵教育的原理91
第二节 禅宗概念的心灵教育启示96
第三节 禅宗心灵教育的策略100
本章附注127
第六章 禅宗心灵教育实例129
第一节 净心涵养品禅味,生命风华自在行130
第二节 观透瞋痴翻浪去,青天似水照心明138
第三节 觉知启悟自怡悦,绿意满园师生情146
第四节 行处诗篇回响见,智珠尘尽光华生157
结论与建议172
参考书目182
附录200
图 目 次
图128
图228
图329
图429
图548
表 目 次
表1174
【 参考文献】
壹、佛教三藏文献类
一、《坛经》版本及其校释
1.唐.法海 集:《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No.2007。
2.元.宗宝 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No.2008。
3.印顺:《精校炖煌本坛经》,收录于 印顺 编着:《华雨集(一)》,台北:正闻出版社,1993年,初版。
4.杨曾文 校写:《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初版。
5.半痴居士 编:《六祖坛经敦煌本.流行本合刊》,台北:慧炬出版社,1990年,七版。
6.丁福保:《六祖坛经笺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84年,再版。
7.潘重规 校订:《敦煌坛经新书》,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1994年,初版。
8.谢文治 编述:《六祖法宝坛经探义》,台北:明德出版社,1994年,初版。
9.圣印法师 译:《六祖坛经今译》,台北:天华出版公司,1989年,初版。
二、古代典籍 (按《大正藏》或《卍续藏》册次、经数排序)
1.大正新修大藏经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
2.大藏新纂卍续藏经 台北:白马精舍印经会影印
3.姚秦.鸠摩罗什 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八册;No.235。
北凉.昙无谶 译:《大般涅盘经》四十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十二册;No.374。
4.后汉.支娄迦谶 译:《佛说般舟三昧经》一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十三册;No.417。
5.姚秦.鸠摩罗什 译:《维摩诘所说经》三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十四册;No.475。
6.姚秦.鸠摩罗什 译:《禅秘要法经》三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十五册;No.613。
7.姚秦.鸠摩罗什 译:《坐禅三昧经》二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十五册;No.614。
8.东晋.佛陀跋陀罗 译:《达摩多罗禅经》二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十五册;No.618。
9.天亲菩萨 造,梁(陈).真谛 译:《佛性论》四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No.1610。
10.马鸣菩萨 造,梁(陈).真谛 译:《大乘起信论》一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No.1666。
11.梁.宝亮 等集:《大般涅盘经集解》七十一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No.1763。
12.后秦.僧肇 撰:《注 维摩诘经》十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No. 1775。
13.隋.僧璨 作:《信心铭》一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No.2010。
14.唐.弘忍 述:《最上乘论》一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No.2011。
15.唐.裴休 集:《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一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No.2012。
16.唐.玄觉 撰:《禅宗永嘉集》一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No.2013。
17.唐.玄觉 撰:《永嘉证道歌》一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No.2014。
18.唐.宗密 述:《禅源诸诠集都序》四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No.2015。
19.元.德辉 重编:《敕修百丈清规》,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No.2025。
20.梁.慧皎 撰:《高僧传》十四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册;No.2059。
21.唐.道宣 撰:《续高僧传》三十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册;No.2060。
22.宋.道原 纂:《景德传灯录》三十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No.2076。
23.唐.裴休 问,宗密 答:《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一卷,收录于《卍续藏经》第一一○册,页866上-876上。
24.宋.赜藏主 集:《古尊宿语录》四十八卷,收录于《卍续藏经》第一一八册,页157上~835下。
25.宋.普济:五灯会元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6.05
三、工具类
1.丁福保 主编:《佛学大辞典》,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四版。
2.吴汝钧 编着:《佛教思想大辞典》,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初版。
3.韦政通 主编:《中国哲学辞典大全》,台北:水牛出版社,1983年,初版。
4.蓝吉富 主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年,初版。
5.蓝吉富 主编:禅宗全书 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初版。
6.释慈怡 主编:《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初版。
贰、论文引证书目
依作者姓氏字画数排列。
1.大珠慧海,传灯录,卷二十八。
2.大乘起信论,在中国有本译本:梁译本与唐译本。
3.大智度论卷二十八,辑于大正藏经。
4.王心怡(1998),教室角落还有感情囚徒。台北:大学北讯。
5.王安石(宋朝,公元1021-1086),着临川先生文集,辑于《全唐诗》。
6.王邦雄(1999),页二,«禅慧与诗韵融会的心灵境界»,编于傅绍良著书«盛唐禅宗文化与诗佛王维»序文。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7.王维(唐朝公元701-761),着《王右丞诗文集》,辑于萧涤非编(民79)《唐诗鉴赏》上册。台北:五南。
8.元稹(唐朝,公元779-831),着元氏长庆集,辑于《全唐诗》。
9.朱元鸿等译(1994),后现代理论—批判质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0.皮朝纲(1995),禅宗的美学,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1.永嘉玄觉大师(约665-713,唐朝)。证道歌,辑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简称大正藏经。
12.宋智明(1998)。禅观入门。台北:圆明出版社。另见普劝坐禅仪,辑于大正藏。
13.吴汝钧(1993)。游戏三昧:禅的实践与终极关怀。台北:台湾学生会书局。
14.吴经熊着,吴怡译(1972),禅学的黄金时代,初版,页44,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5.沙门道原,(宋真宗景德年间),编景德传灯录,集诸祖之集缘者,卷五。
16.李淼编(1994),中国禅宗大全,共六册。高雄:丽文。
17.林安悟(1990),现代儒佛之争--论文集。台北:明文书局。
18.林安悟(1996),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台北:明文书局
19.林竺陵(1989),着瓢饮千江水。员林:千大书局。
20.佛经清净道论,辑于大藏经。
21.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计一卷,庄严净土分第十。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辑于大藏经。
22.徐复观(1977),中国艺术精神。台北:学生书局。
23.惠能讲,法海录(780-800),六祖坛经。辑于大藏经。
敦煌本:或称法海本。成于780-800年。
惠昕本:全称六祖坛经。编于967年,即宋太祖年代
契嵩本: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校于1056年,即宋仁宗时代。
德异本:或称宗宝本。 约于1264-1294,即元代至元末。
24.崔光宙(民84),欣赏教学法。载于黄光雄编,教学原理,台北:师大书苑,229-256页。
25.崔光宙(民84),中国教育理念的发展。载于黄光雄编,教学概论,台北:师大书苑,63-98页。
26.张凯钧(1998),心灵飞翔联盟发言稿。台北:台湾大学学生会会讯。
27惟觉法师(1997),研究者听闻于禅七开示之名言。
28傅绍良(1999),«盛唐禅宗文化与诗佛王维»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9程兆熊(1987),禅宗智慧与风姿。台北:九大文化。
30夏年(1996)。什么是禅? 辑于黄夏年主编:禅宗三百题。台北:建安出版社。
31.寒山(唐贞观,说大历,待考),道翘录寒山诗”。唐闾丘胤撰寒山诗集”、寒山之遗偈。近人编译《寒山子诗集》,台北:汉声。着寒山子诗集。
32.廖春文(1995),二十一世纪教育行政领导理念。台北:师大书苑。
33.陈光天(1988),曹源一滴水,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34.陈荣波(1986),页22,禅海之筏。台北:志文出版社。
35.陈义孝(1995),编佛学常见词汇。台中:妙音学佛视听图书馆。
36.赵怡平(1996) 楞伽经是怎样一部经? 辑于禅宗三百题。台北:建安出版社。
37.欧阳教(1983),道德判断与道德教学。台北:文景。
38.欧阳教(1988),德育原理。台北:文景。
39.刘经臣,五灯会元,卷十六。
40.储光羲(唐朝,公元707-760),散存诗作辑于全唐诗。
41.顾伟康(1994),禅宗交变,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42.顾敦鍒(1987),«佛教与中国文化»,张曼涛主编。中国大陆:上海书店。
43.萧涤非(民79),编《唐诗鉴赏》上册。台北:五南。
44. Andre Lefebvre李安德着(1994),若水译,Transpersonal Psychology:A New Paradigm For Psychology. 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的新典范。修订版。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45.Steven Best&Douglas Kellner(1989),Postmodern Theory:Critical Interrogations.
参、其它参考数据
一、专著及史论
1.印顺:《中国禅宗史》,台北:正闻出版社, 1989年,六版。
2.印顺:《空之探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六版。
3.何国铨:《中国禅学思想研究——宗密禅教一致理论与判摄问题之探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初版。
4.杜继文、魏道儒 合着:《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初版。
5.杜继文 主编:《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初版。
6.吴怡:《禅与老庄》,台北:三民书局,1992年,八版。
7.林安梧:《存有.意识与实践——熊十力体用哲学之诠释与重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初版。
8.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初版。
9.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初版。
10.洪修平、吴永和 合着:《禅学与玄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初版。
11.【日】柳田圣山 着,吴汝钧 译:《中国禅思想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二版。
12.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初版。
13.许国宏:《禅学研究》,台北:文景出版社,1995年,初版。
14.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初版。
15.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初版。
16.杨惠南:《佛学的革命——六祖坛经》,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4年,四版。
17.杨惠南:《惠能》,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初版。
18.顾伟康:《禅宗六变》,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4年,初版。
二、讲录及概论
1.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四版。
2.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四版。
3.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再版。
4.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83年,初版。
5.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台北:三民书局,1989年,五版。
6.何秀煌:《思想方法导论》,台北:三民书局,1991年,初版。
7.吕澄:《中国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初版。
8.吴汝钧:《佛学研究方法论(上)》,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6年,增订版。
9.吴汝钧:《佛学研究方法论(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6年,增订版。
10.吴经熊 着,吴怡 译:《禅学的黄金时代》,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十四版。
11.南怀谨:《禅与道概论》,台北:老古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台九版。
12.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初版。
13.【日】铃木大拙 着,李岳勋 译,《禅思想.禅行为.禅问答》,台北:正大印书馆,1975年,台一版。
14.【日】铃木大拙 着,孟祥森 译:《禅与心理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三版。
15.【日】铃木大拙 着,李世杰 译:《禅佛教入门》,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1989年,七版。
16.【日】铃木大拙 着,徐进夫 译:《开悟第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年,再版。
三、论文专集
1.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思维方式简论〉,收录于方立天:《中国佛教研究(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台一版,页417-434。
2.方东美:〈道生的佛性论”〉,收录于 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四版,页115-160。
3.方东美:〈泛论三论宗的中道思想〉,收录于 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四版,页371-403。
4.方东美:〈涅盘经的思想特色与法华经安乐行义的要义〉,收录于 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四版,页471-498。
5.印顺:〈修定——修心与唯心.秘密乘〉,收录于 印顺 编着:《华雨集(三)》,
台北:正闻出版社,1993年,初版,页158-159。
6.印顺:〈论三谛三智与赖耶通真妄〉,收录于 印顺 编着:《华雨集(五)》,台北:正闻出版社,1993年,初版,页107-126。
7.印顺:〈宋译楞伽与达磨禅〉,收录于 张曼涛 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2).禅宗典籍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初版,页17-27。
8.冉云华:〈敦煌遗书与中国禅宗历史研究〉,收录于 冉云华:《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页97-116。
9.冉云华:〈论唐代禅宗的见性”思想〉,收录于 冉云华:《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页117-143。
10.沈清松:〈解释、理解、批判〉,收录于 台大哲学系 主编:《当代西方哲学与方法论》,1988年,初版,页19-42。
11.杜松柏:〈禅宗的精义及其发展〉,收录于 杜松柏:《知止斋禅学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初版,页1-25。
12.杜松柏:〈禅宗的体用研究〉,收录于 杜松柏:《知止斋禅学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初版,页27-43。
13.杜松柏:〈坛经心”性”探义〉,收录于 杜松柏:《知止斋禅学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初版,页81-96。
14.林镇国:〈朝向辩证的开放哲学——从诠释学观点读傅伟勋着《哲学与宗教》〉,收录于 傅伟勋:《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初版,页469-484。
15.吴汝钧:〈达摩及早期的禅法〉,收录于 吴汝钧:《游戏三昧:禅的实践与终极关怀》,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初版,页1-27。
16.吴汝钧:〈如来藏思想〉,收录于 吴汝钧:《印度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初版,页165~187。
17.吴汝钧:〈僧肇与竺道生的慧悟〉,收录于 吴汝钧:《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页23~37。
18.吴汝钧:〈达摩与早期禅:清净心性的强调〉,收录于吴汝钧:《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页132-158。
19.吴汝钧:〈惠能禅:无之智慧的开拓〉,收录于 吴汝钧:《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页159-174。
20.吴汝钧:〈神会禅:灵知的光辉〉,收录于 吴汝钧:《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页175-198。
21.周中一:〈六祖坛经与中国文化〉,收录于 周中一:《佛学论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修订再版,页93~105。
22.【日】阿部正雄:〈禅不是哲学,而是〉,收录于【日】阿部正雄 着,王雷泉、张汝伦 译:《禅与西方思想》,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2年,初版,页3-26。
23.【日】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收录于 【日】阿部正雄 着,王雷泉. 张汝伦译:《禅与西方思想》,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2年,初版,页93-137。
24.胡适:〈坛经考之一〉,收录于 张曼涛 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六祖坛经研究论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初版,页1-10。
25.陈荣波:〈从『六祖坛经』看禅宗的生命光辉〉,收录于 陈荣波:《禅海之筏》,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年,再版,页33-2。
26.陈荣波:〈禅与维根斯坦的前期思想〉,收录于 陈荣波:《禅海之筏》,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年,再版,页176-01。
27.陈荣波:〈中国禅宗与维根斯坦的后期思想〉,收录于 陈荣波:《禅海之筏》,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年,再版,页233-74。
28.黄俊杰:〈思想史方法论的两个侧面〉,收录于 黄俊杰 编译:《史学方法论丛》,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初版,页151-201。
29.傅伟勋:〈《坛经》惠能顿悟禅教深层义蕴试探〉,收录于 傅伟勋:《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初版,页209-242。
30.【日】铃木大拙:〈悟与迷〉,收录于 【日】铃木大拙 着,徐进夫 译,《铃木大拙禅论集:历史发展》,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再版,页107-148。
31.杨惠南:〈坛经中之自性”的意含〉,收录于 杨惠南:《禅史与禅思》,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初版,页209-229。
32.杨惠南:〈五家七宗之禅法初探〉,收录于 杨惠南:《禅史与禅思》,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初版,页119-160。
33.钱穆:〈六祖坛经大义——惠能真修真悟的故事〉,收录于 张曼涛 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六祖坛经研究论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初版,页183-194。
34.罗时宪:〈六祖坛经管见〉,收录于 张曼涛 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六祖坛经研究论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初版,页293-326。
35.释恒清:〈大乘起信论的心性论〉,收录于 台大哲学系 主编:《中国人性论》,1990年,初版,页175-197。
四、学报论文(含年刊. 学志. 论评)
1.王柏寿:〈六祖坛经的哲学及其道德思想之研究〉,刊载于《嘉义师院学报》第6期 ,1992年11月,页51-87。
2.王熙元:〈六祖坛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刊载于《中国学术年刊》第11期,1990年3月,页73-92。
3.冉云华:〈中国早期禅法的流传和特点:慧皎、道宣所著习禅篇”研究〉,刊载于《 华冈佛学学报》第7期,1984年9月,页63-99。
4.成中英:〈禅的诡论和逻辑〉,刊载于《中华佛学学报》第3期,1990年4月,页185-207。
5.李志夫:〈中国禅宗理事观〉,刊载于《华冈佛学学报》第7期,1984年9月,页135-198。
6.李昌颐:〈坛经思想的源流〉,刊载于《华冈佛学学报》第6期,1983年7月,页453-476。
7.李朝东:〈哲学本体论批判〉,刊载于(兰州)《西北师大学报(双月刊)》第32卷第2期,1995年3月,页20-26。
8.朱维焕:〈六祖坛经”之禅机大旨〉,刊载于《兴大中文学报》第6期,1993年1月,页23~44。
9.邢东风:〈参究与研究:把握禅的两种方式〉,刊载于(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1996年5月,页87-91。
10.林照田:〈禅宗的佛学基础及特色和生死观〉,刊载于《哲学年刊》第10期,1994年6 月,页185-201。
11.林继平:〈从禅宗华严论心性理之哲学慧境〉,刊载于《哲学年刊》第7期,1989年9月,页121-128。
12.吴汝钧:〈坛经的思想特质——无〉,刊载于《国际佛学研究(年刊)》创刊号,1991年12月,页23-48。
13.吴怡:〈中国禅宗与儒道两家思想的关系〉,刊载于《幼狮学志》第16卷第1 期,1980年6月,页99-112。
14.马融:〈禅学〉,刊载于《侨光学报》第9期,1991年10月,页19-37。
15.陈荣灼:〈即”之分析——简别佛教同一性”哲学诸型态〉,刊载于《国际佛学研究(年刊)》创刊号,台北:灵鹫山出版社,1991年12月,页1-22。
16.陈荣波:〈中国禅宗的特质〉,刊载于《华冈佛学学报》第5期,1981年12月,页309-330。
17.黄博仁:〈坛经研究〉,刊载于《新竹师专学报》第10期,1984年5月,页115-134。
18.黄博仁:〈惠能对禅定之批判〉,刊载于《新竹师专学报》第11期,1985年2月,页75~81。
19.彭震球:〈六祖坛经所启示的自我教育〉,刊载于《华梵佛学年刊》第5期,1986年,页59-68。
20.杨惠南:〈坛经的作者及其中心思想〉,刊载于《国立编译馆馆刊》第10卷第2期,1981年12月,页127-146。
21.杨惠南:〈南禅顿悟”说的理论基础:以众生本来是佛”为中心〉,刊载于《哲学论评》第6期,1983年1月,页103-123。
22.杨惠南:〈道信与神秀之禅法的比较:兼论惠能所批判之看心. 看静的禅法〉,刊载于《哲学论评》第11期,1988年1月,页205-225。
23.蓝日昌:〈论隋唐禅教之争〉,刊载于《弘光医专学报》第23期,1994年1月,页381-431。
24.释恒清:〈禅净融合主义的思惟方法——从中国人的思惟特征论起〉,刊载于《哲学 论评》第14期,1991年1月,页229-248。
25.释圣严:〈中国佛教的特色——禅与禅宗〉,刊载于《华冈佛学学报》第4期,1980年10月,页5-20。
26.释圣严:〈六祖坛经的思想〉,刊载于《中华佛学学报》第3期,1990年4月,页149-164。
27.释晓云:〈般若思想与中国禅〉,刊载于《华梵佛学年刊》第2/3期,1984年,页169-184。
五、杂志论文(含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半年刊)
1.石朝颖:〈人类的宗教:禅道的诠释问题〉,刊载于《宗教哲学》第4卷第1期,1998年1月,页26-37。
2.田昌五:〈惠能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刊载于(济南)《文史哲》第2期,1997年3月,页31-38。
3.牟宗三:〈如来禅与祖师禅〉,刊载于《海潮音》第76卷第5期,1995年5月,页5-19。
4.李昌颐:〈六祖坛经顿教法门的建立与开展(上)〉,刊载于《慧炬》第265期,1986年7月,页21-25。
5.李昌颐:〈六祖坛经顿教法门的建立与开展(下)〉,刊载于《慧炬》第266/267期,1986年9月,页32-34,
6.辛旗:〈惠能与禅宗思想的奠基〉,刊载于《中国文化月刊》第189期,1995年7月,页35-45。
7.江淑君:〈论《六祖坛经》的明心见性”与解行双修”〉,刊载于《中国文化月刊》第203期,1997年2月,页51-56。
8.何国铨:〈曹溪与荷泽禅学之比较研究〉,刊载于《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20卷第7期,1987年7月,页83-97。
9.林继平:〈禅宗思想形成之阶段与方法:兼论禅宗与华严天台哲理之会通(上)〉,刊载于《东方杂志》,第22卷第4期,1988年10月,页15-23。
10.林继平:〈禅宗思想形成之阶段与方法:兼论禅宗与华严天台哲理之会通(下)〉,刊载于《东方杂志》第22卷第5期,1988年11月,页27-37。
11.吴汝钧:〈神秀禅与惠能禅〉,刊载于《中国文化月刊》第156期,1992年10月,页66-74。
12.吴汝钧:〈神会禅的概念与实践〉,刊载于《中国文化月刊》第187期,1995年5月,页19-37。
13.金起贤:〈从临济义玄之禅思想看中国禅宗哲学之诸特性〉,刊载于《中国文化月刊》第178期,1994年8月,页84-114。
14.洪修平:〈论佛教的中国化与禅宗研究〉,刊载于《中国文化月刊》第142期,1991年8月,页29-43。
15.洪修平:〈惠能南宗禅学思想辨义与新探〉,刊载于(北京)《世界宗教研究(季刊 )》第4期,1992年12月,页51-63。
16.洪修平:〈略论玄学与禅学的相异互补与相通相摄〉,刊载于《中国文化月刊》第161期,1993年3月,页40-60。
17.洪修平:〈从宝志、傅大士看中土禅风之初成〉,刊载于《中国文化月刊》第172期,1994年2月,页14-22。
18.洪修平.孙亦平:〈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刊载于(北京)《中国哲学史(季刊)》第2期,1997年7月,页47-55。
19.高柏林:〈坛经般若品试探〉,刊载于《中国佛教》第29卷第10期,1985年10月,页8-14,
20.高柏园:〈坛经般若品探义〉,刊载于《中国文化月刊》第56期,1984年6月,页87-97。
21.高柏园:〈坛经顿渐品中的顿悟与渐修〉,刊载于《中国文化月刊》第65期,1985年3月,页33-48。
22.高柏园:〈坛经心性论的哲学意义(1)〉,刊载于《中国佛教》第31卷第1期,1987 年1月,页4-9。
23.高柏园:〈坛经心性论的哲学意义(2)〉,刊载于《中国佛教》第31卷第2期, 1987年2月,页5-11。
24.高柏园:〈坛经心性论的哲学意义(3)〉,刊载于《中国佛教》第31卷第3/4期,1987年4月。页4-9。
25.高柏园:〈坛经心性论的哲学意义(4)〉,刊载于《中国佛教》第31卷第5期, 1987年5月。页5-10。
26.高柏园:〈论六祖惠能的修养论——以六祖坛经”为中心之讨论〉,刊载于《中国 佛教》第34卷第7期,1990年7月,页4-15。
27.祝平一:〈从肇论”、坛经”论大乘空宗/禅宗的神秘主义:兼评道默林对大乘/禅宗神秘主义的构想〉,刊载于《鹅湖》第14卷第10期,1989年4月,页30-36。
28.俞梅隐:〈禅佛心法〉,刊载于《道教文化》第3卷第7期,1983年3月,页26-38。
29.陈荣波:〈禅与老庄思想〉,刊载于《中国佛教》第25卷第10期,1981年7月,页11-18。
30.陈荣波:〈中国禅宗构成因素及其特质〉,刊载于《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15卷第4期 ,1982年4月,页14-22。
31.陈荣灼:〈本是无本〉,刊载于《哲学杂志》第14期,1995年11月,页76-88。
32.黄俊杰:〈孟子思维方式的特征〉,刊载于《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卷第3期,1991年9月,页17。
33.傅伟勋:〈胡适.铃木大拙与禅宗真髓〉,刊载于《海潮音》第66卷第2期,1985年2 月,页5-17。
34.傅伟勋:〈老庄、郭象与禅宗:禅道哲理联贯性的诠释学试探〉,刊载于《哲学与文化》第12卷第12期,1985年12月,页2-18。
35.程石泉:〈禅宗评论〉,刊载于《中国文化月刊》第111期,1989年1月,页4-11。
36.冯耀明:〈禅超越语言和逻辑吗?——从分析哲学观点看铃木大拙的禅论〉,刊载于《当代》第69期,1992年1月,页64-81。
37.杨惠南:〈惠能及其后禅宗之人性论的研究〉,刊载于《哲学与文化》第14卷第6期,1987年6月,页24-36。
38.杨曾文:〈六祖坛经”诸本的演变和惠能的禅法思想〉,刊载于《中国文化》第6期 ,1992年9月,页24-37。
39.温玉成:〈禅宗北宗续探〉,刊载于(北京)《世界宗教研究(季刊)》第2期,1985 年6月,页73-79。
40.温金玉:〈禅宗伦理思想初探〉,刊载于(北京)《世界宗教研究(季刊)》第4期 ,1992年12月,页64-71。
41.郑学礼 着,释若学 译:〈禅、维根斯坦与新正教神学:禅宗传达真理的问题〉,刊载于《哲学与文化》第15卷第4期,1988年4月,页41-53。
42.郑学礼 着,骆一峰 译:〈肯定、否定与禅的逻辑〉,刊载于《哲学与文化》第15卷第6期,1988年6月,页43-52。
43.郑学礼 着,黎登鑫 译:〈心理学、本体论与禅的解脱〉,刊载于《哲学与文化》第17卷第2期,1990年2月,页154-163。
44.蒋年丰:〈禅与心理分析之研究比较〉,刊载于《中国文化月刊》第100期,1988年2月,页76-88。
45.潘重规:〈敦煌六祖坛经读后管见〉,刊载于《中国文化》第7期,1992年11月,页48-55。
46.潘桂明:〈道生、惠能顿悟”说的歧异〉,刊载于《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1989年6月,页80-87。
47.罗宗涛:〈六祖惠能的禅学与中华文化〉,刊载于《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12卷第9期,1979年9月,页60-68。
48.顾伟康:〈评胡适的禅史研究——1969年争论坛经”的回顾与思考〉,刊载于《中国文化》第6期,1992年9月,页62-68。
六、博.硕士学位论文 (按学位论文完成年度排序)
1.叶瑞卿:《从坛经看惠能思想》,珠海大学 (香港),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1年。
2.胡顺萍:《六祖坛经思想之承传与影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88年。
3.程国强:《坛经、惠能、顿悟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9年。
4.蔡琪惠:《百丈怀海禅师研究》,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1年。
5.柯春銮:《希迁禅师思想及禅法研究》,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1年。
6.程国强:《龙树、智顗、惠能之存在论》,能仁学院 (香港),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3年。
7.元锺实:《惠能禅思想》,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5年。
8.刘鹤龄:《六祖惠能思想研究》,私立辅仁大学(台湾),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1995年
七、研讨会论文
1.方立天:〈从达摩到惠能:禅法的演变〉,收录于 慈光禅学研究所 主编:《一九九八 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台中:慈光禅学研究所,1998年10月,页75-86。
2.成中英:〈六祖坛经之三十六对及其哲学意义〉,收录于 佛光山 主编:《佛光山国际禅学会议实录》,高雄:佛光山,1990年,页365-369。
3.杜保瑞:〈坛经的功夫观念〉,收录于 华梵人文科技学院.工业管理系 主编:《第一 届禅与管理研讨会论文集》,1995年5月,页205-216。
4.杜保瑞:〈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发表于 北京.清华大学 主办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1995年12月,北京。
5.杜保瑞:〈禅宗功夫哲学的方法检讨〉,收录于 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主编:《1996年佛学研究论文集(4).佛教思想的当代诠释》,台北:佛光文化事业公司,1996年,初版,页283-312。
6.高柏园:〈由〈齐物论〉论儒佛会通的基本态度〉,收录于 华梵大学.哲学系 主编:《第三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12月,页243-257。
7.张月娥:〈模拟思维”与析判思考”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之探究〉,发表于 台湾哲学学会、东吴大学.哲学系 主辨:第二届博硕士研究生论文研讨会”,1997年12月。
8.杨士毅:〈惠能禅学之分析与批判〉,收录于 世界传播新闻学院.共同科 主编:《中国人文思想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世界传播新闻学院,1993年5月,页106-133。
9.谢大宁:〈佛教诠释的语言转向”〉,收录于 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主编:《第一届宗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高雄: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1996年1月,页191-222。
10.释济群:〈六祖坛经的般若思想〉,收录于 慈光禅学研究所 主编:《一九九八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台中:慈光禅学研究所,1998年10月,页13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