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如今,“网抑云”的说法开始流行。夜半时分,许多人习惯在网易云音乐上抒发感慨,其中不乏真抑郁难解者,但也有不少故作难过的人,大家便笑谈此现象“网抑云”。
网抑云变成了一种偏见,变成了一种在网易云“人均抑郁症”的指责。
有人爬了一下网易云乐评区的高频内容,离不开的几个关键词分别是“失恋、考研、酒、孤独、温柔、大海”,很多App的社区里大家聊天也是围绕这些展开。
网抑云之所以能在网络上掀起如此大的滔天巨浪,本质上是因为流行文化是被普罗大众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其主要功能是娱乐。
当流行文化把消费丧文化变为一种娱乐,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参与其中,并且跟着一起抱团。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群嘲网抑云的人里,有很多都是来收割流量生意的。你可能只是玩玩梗,但人家是真赚钱。你可能对这些无所谓,但是却让自己,甚至更多的人掉进了偏见的陷阱。
今日我们不深究“抑”与“丧”之真假,就从语句来看,聊取三则,略作分析。
“网抑云”语➀: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四十二章经》云:人离恶道,得为人难。
人身,最为难得,也最易失。说它难得,犹如须弥山顶垂线穿针,无涯海中盲龟浮木。
说它易失,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所以《菩萨处胎经》云:一针投海中,求之尚可得;一失人身命,难得过于是。
了解了这些,我们是否还会感到“抱歉”呀?真正应该感到抱歉的,大约是得此人身而不知善用、闻此佛法而未曾勤修吧。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众僧难值、信心难生、六根难具、善友难得、怖心难发。而今相与,宿植善根,得此人身,六根完具,又值善友,得闻正法,于其中间,复各不能,尽心精勤,恐于未来,长溺万苦,无有出期。——摘自《佛说佛名经》
佛陀为什么如此说呢?
我们每天生活,满大街望去,不都是人么?因为六道轮转,人道只是其中之一,且相对数量是占极少数的。譬如畜生道,他们何其多啊!所以能转生为人,已经十分难得。
而且,要得到人身,还需具足很多因:譬如行十善业、断十恶业,这也只是众多因中的一个因,还要布施、持戒、念佛等。
有了因,还要有缘。因缘具足了也非常难。只有各种因缘具足,今世我们才能得到人身。
在六道中,只有人具备最好的因缘修持佛法,其它五道的众生都难以修行。
地狱道的众生,因为坠入地狱,瞋恨心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寒热、刀剑痛苦,邪思邪见重,难以接触佛法。
恶鬼道的众生:心胸狭窄、黑暗、吝啬、贪心,他们时刻感受的是饥饿、干渴等痛苦,难遇佛法。
畜生道众生,往往陷入迷惑、愚痴中,相互吞食,不通智慧,如果我们告诉他们:念“阿弥陀佛”可以获得解脱噢!他们也做不到。
阿修罗道众生,每天争战,打斗不休,无暇修行;
天人道众生,容易沉湎于享乐或禅定之乐中,不易体会到诸苦煎逼,难以升起精进坚定的修行之心。
由此可知,我们生而为人是十分殊胜的!诚然许多时候,我们处于被社会裹挟的洪流中,往往会遇到很多不如意之事、做不好之事、不愿做之事、做错而无法弥补之事……
诸多的事件确实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太多太多压力,我们或许会怀疑自己存在之意义,觉得要按部就班地成为标准的、成功的人太难了,也太累了,于是难免嗟叹一句:“抱歉啊,抱歉。”
我们若还会觉得“抱歉”,其实就并不算糟!
诸行无常,我们难免会经历“起起落落落落落”,几人能真的始终一帆风顺?让人惋惜的也是“不知何为抱歉”的少数人,他们尚未觉察到自己的惭愧之心。
倘若我们心有抱歉,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调整心态,继续努力,只要活着,就事有可为。以人身存活,其殊胜之处是大于其他五道的,我们坚定、充实且无畏,就有“化险为夷”的更大可能。
所谓“境随心转”,“起起落落落落落”之后完全更可能更大程度的上扬。生而为人,我们很具足因缘,莫浪费好好体验它的机会啊。
“网抑云”语➁:无论对谁,太过热情,都会增加不被珍惜的概率
《维摩诘经》云: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
这句经文的意思是:我们在布施的当下,即是契合道场的行为,此时,是不必期望对方回以报答的。
真挚地发心,为对方好,就是很纯粹的、自然的。如果仍期待要以自己的好换取对方的好,那么发心便不纯了。
即对待别人好时,恳恳切切就行,不拖泥带水或抬头期待,这样子,我们的状态也是清清爽爽的。
适用于此句,即在热情对待他人的时候,不用太执着于获得对方的珍惜——如若对方心地好,他自然会回以热情;如若对方始终冷面,那么我们也该思索,是否自己的热情并不是对方所要的呢?
如果是对方所要,但对方只是享用我们的热情却不作任何回应,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顺遂缘分,不必再过多挂怀与强求。
反之,太执着于对方的反馈,就像在用自己的热情与对方的珍惜做交易,若怀此期待却未能收获珍惜,那只能说交易失败。
所以,我们若觉得喜爱对方,想对他热情,那便只管对他好,此时我们需要考虑更多的可以是“热情是否为对方适应呢?”而非“他会厌倦我吗?”
若逢后者,则更不必郁闷,因为不值得。当下就洒脱开解了。
“网抑云”语➂:心痛是自己给的,也是他给的
《三法度论》云:彼灭痛想识,以无欲想故俱灭。
经文的这句话启示了我们如何灭除心痛感:如果我们“无欲”,也就没有心痛了。那么我们反过来看,也就是因为“欲”之炽盛而不得满足,痛便接连诞生了。
“心痛是自己给的”。我们这样自嘲时,其实已经很清楚“福祸自招”之理,粗糙点儿说即自作自受,我们是明白的。
为何会招来心痛呢?
按照这句话的语境,我们设置为处在一段感情中;如果是错在我们,那么对方做出相应的回击,如果感到后悔与心痛,就说明我们还有知错之心,但此时纠结于心痛便不必,更要紧的是改正自身;如果错在双方,确实符合句意,心痛来自双方的相互给予了,但相爱不一定就要相互折磨啊!
最后就是最“值得”痛苦的情况,我们似乎并未有错,而对方却给我们带来痛苦,我们唯一的错好像就在于选择了他,我们已经在尽量开解自己,但仍忍不住幽怨一声“也是他给的”。
若逢不良人,实在是痛心。但事已至此,痛已发生,若是恶事,则走法律程序;至于心上,过度追究回忆对方之错,或许只徒增心痛——这就是真的“心痛是自己给的”了。
此时欲就在纠缠不休,欲非专指情欲,更指对于人、事、物的各种贪求与执着。少一些对“他”、对“美好往事或难堪错事”的执着,观照无常,体会当下,“心痛”也就不常在了。
近几年,“丧文化”在年轻人中间慢慢变得流行。但其实“丧”也未必就是一件坏事,一些坏情绪有时确实需要一些发泄点作为情绪出口。
丧一丧没什么不好。重点是,丧完了还能继续往朝前,依旧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致郁无妨,我们可以再治愈。
这样的我们更强大。
当实在难免颓丧,逛逛云村,聊表抒怀,可别陷太深了。最好还是挑个周末,来逛逛灵隐云林,享受夏秋之际的清凉欢愉。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