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46]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35]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42]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35]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116]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46]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47]

  •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14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①[149]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59]

  • 格局大了,你就顺了[147]

  • 如果事与愿违,等一等也没关系[133]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佛教所追求的“解脱”境界,是怎样的状态?
     
    [ 作者: 慧律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2111   时间:2020-7-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0年7月6日  佛学研究网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

        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解脱、自在。现在,依据经论的记载,略为描述解脱后的心境。

        俗话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普通人总是被是非、得失、利害所围绕,一天到晚感到莫名其妙的压力,展现在脸上都是满面愁容。

        解脱者则深知世间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他了解执取人生的现象为实有,根本是种错觉,所以能够‘安贫乐道,随遇而安’,在面对生活中的顺逆境界,自然知道‘人生如戏’,随缘尽力扮好自己的角色。

        因此,解脱者的心境是坦荡荡、不忧不悔的。对于已经做过的事情,不起追悔;面对未来,也不噜忧心忡忡。一切都只是行所当行、受所当受;称得上是真正的‘心安理得’。

        达到心灵超越的人,不再为世间的各种学说、主义感到迷惑。

        由于解脱者彻见宇宙人生的实相,拥有真知灼见。从内心中流露出绝对的自信,无疑无惑。不再被别人的见解所动摇,即便是魔王化做佛菩萨现身,告诉他过去所教导的佛理是错误的,他也不会有丝毫的疑念。

        悟道者不会为利、衰、苦、乐、称、讥、毁、誉八风所吹动。凡夫遇到境界时,立刻生起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悟道者早已远离文字相、言语相、心缘相;对于任何顺逆境界毫不动心。甚至到了生死关头,都还能保持宁静而安详自在的心境,不为死苦所烦扰。

        最后,一个解脱者所证悟的境界,不会忘却或退失。并且,无论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直接而明确地呈现自己的悟境。

        曾经有个参禅悟道的人,师父为了考验他是否真正彻悟,于是趁他熟睡时,妻住他的喉咙。此人一醒,立即不假思索,对答如流,这就是对体证的境界不忘失。

        解脱者的心境虽然相同,但是,由于个性的差异,以致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范。譬如有的达到解脱后,在为人处世上,则表现出谨严拔俗的风格。也有的证悟后,流露出与悟前不同的样貌。大体来说,贪行人解脱后是和光同尘;嗔行人是严谨不群;慢行人则是勇于负责。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三句经典佛语,请一定牢记心中![280]

  • 佛悟道悟了什么[335]

  • 佛门如何看待“爱情”?送给情人节的智慧礼物[343]

  • 爱自己的十项修炼[446]

  • 人生有三色,和颜悦色、察言观色、不动声色[637]

  • 看到自己的烦恼,如何从烦恼中解脱?[710]

  • 当你格局不够时,世上的破事最多[567]

  • 听从内心的声音,好好爱自己的11个重点![783]

  • 一诚长老:“白天吃饭,晚上睡倒” 这么平凡的道理,你偏偏向远处求[882]

  • 心静,心净,心境[777]

  • 佛以水譬喻七种人[1048]

  • 佛经典故:以水譬喻七种人[1506]

  • 从觉醒到解脱[1227]

  • 放下了,就不要拖泥带水![1063]

  • 怨恨别人,就是伤害自己[1444]

  • 心态、心境、心性[2416]

  • “现在”“方便”这些词都源于佛教,离了它们,话还能说全乎吗?[2425]

  • 《心经》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1924]

  • 方立天: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1661]

  • 悟透自己[148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