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6日 佛学研究网
《文殊师利般涅盘经》载:文殊菩萨为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胁出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语,后诣诸仙人所求之出家法,因酬对者无,故至佛所出家学道,为左胁侍。
金色界里月,五台山上雪。
云端狮子儿,空中霹雳舌。
谁识饮牛翁,原是甘露灭。
宴坐金刚窟,似踞猛虎穴。
玻璃一盏茶,聊清烦恼热。
借问窟中多少人,前后三三非浪说。
这是明末高僧憨山大师文殊赞其中的一首赞偈,说的是文殊菩萨在金刚窟为唐朝无著禅师显圣的故事。
唐朝时候,杭州的无著文喜禅师,是仰山慧寂禅师之法嗣,俗姓朱,嘉禾语溪人。七岁时,文喜禅师依本邑常乐寺国清禅师落发出家,学习戒律和经教。后往大慈山拜谒性空禅师,性空禅师告诉文喜禅师说:“你为何不广参善知识呢!”
禅师于是就前往五台山华严寺。
因他总是参禅问道而不得悟,便发愿朝礼五台山三步一拜。
当禅师行至五台山金刚窟礼佛时,遇到一个老翁牵着一头牛从他身边走过去。
这个老翁还邀请文喜禅师到寺内参禅问道。
进入寺院时,老翁呼唤均提,有一童子答应着出来迎接文喜禅师。老翁赶着牛,并引领着文喜禅师进入寺内。
文喜禅师看到寺内殿堂金碧辉煌,庄严肃穆,非常惊奇。
老翁坐在床上指着一个绣墩,示意文喜禅师坐。
过了一会儿,老翁问禅师道:“你从哪里来?”
文喜禅师回答说:“从南方来。”
老翁又问文喜禅师:“南方的佛法是怎样的呢?”
文喜禅师回答说:“末法时代的比丘,很少奉持戒律。”
老翁又问:“有多少人呢?”
文喜禅师回答说:“或三百,或五百。”
文喜禅师又问道:“这里的佛法又是怎样的呢?”
老翁回答说:“龙蛇混杂,凡圣同居。”
文喜禅师又问:“有多少众?”
老翁说:“前三三,后三三。”
文喜禅师不解,正要问。老翁便命童子上茶并端上酥酪。
文喜禅师一边品尝着茶,一边吃着酥酪,心地豁然开朗。顿时觉得浑身轻松愉悦,心旷神怡。
这时候,老翁拿起玻璃杯问道:“南方还有这样的东西吗?”
文喜禅师回答:“没有。”
老翁又问说:“平常都用什么吃茶呢?”
文喜禅师无法回答。
文喜禅师看到天色已晚,就问老翁:“在您这儿借宿一晚可以吗?”
老翁说:“你有执着心在,不能借宿。”
文喜禅师回答说:“我无执著心。”
老翁又问:“你曾受戒了没有?”
文喜禅师回答说:“我受戒很长时间了。”
老翁又问说:“你如果没有执著心,为什么还要受戒呢?”
文喜禅师无言以对,只得从寺里退了出来。
老翁让均提童子送文喜禅师出门,文喜禅师便问均提童子:刚才老和尚说的“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呢?”
童子忽然大喊一声“大德!”
文喜禅师马上答应。
童子问:“是多少呢?”
文喜禅师没有回答。
接下来文喜禅师又问童子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啊?”
均提童子说:“这里是金刚窟般若寺。”
文喜禅师一听倍感凄惨失落,开始领悟到那位老翁就是文殊菩萨化身,专为前来点化他的。因为无法再见到老翁,便向均提童子稽首顶礼,希望得到一句话作为送别之语,均提童子遂即说偈颂道:“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
说完,童子均提便与寺院突然都不见了。
文喜禅师无奈顶礼又仰头,期望菩萨示现,只见天空五色祥云中,文殊菩萨正乘着金毛师子,倏然间,一片白云从东方飘过来,文殊菩萨随即便隐没不见了。
既然与文殊菩萨有缘,文喜禅师于是便驻锡五台山。
咸通三年(862),文喜禅师前往江西洪州观音山参礼仰山慧寂禅师,一言之下,顿了心契,并留在仰山,充当典座之职。
一天,文喜禅师正在做饭,文殊菩萨突然现形于粥镬之上。文喜禅师一见,抓起搅粥篦就打,说道:“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
文殊菩萨于是飞升空中,说偈道:“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
相信那个时候的文喜禅师已经不复之前见文殊,有执着心了,也已经领悟了“前三三后三三”的含义了。
从此“前三三后三三”成为了佛教界的一大公案,宋朝时代,创立了临济宗杨岐派的方会禅师曾写诗《前三三后三三》,其诗云:前三后三是多少,大事光辉明皎皎。回头不见解空人,满目白云卧荒草。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